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云贵 《百年潮》2006,(3):52-57
在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30周年的日子里,缅怀总理的品格和风范,有几件事情总是萦绕在故乡人民的心头。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北伐战争期间的广州.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主编的<政治周报>第三期曾对第二次东征作了介绍,指出:"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毛泽东曾在李富春家中讨论反击蒋介石的问题.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曾去作<农民运动与军事活动>的讲演.周恩来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最早认识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交往的50多年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在事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伟人已逝,风范长存.值此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缅怀先辈,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3.
李家忠 《百年潮》2007,(8):19-23
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人之一。作为在外交部工作了近40年、长期从事和参与对越关系事务的干部,我深深感受到周恩来为培育中越友谊、全力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所付出的心血,更目睹了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如何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既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又同各种恶势力坚决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4.
正周恩来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不仅为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创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而且对党的机关工作、档案工作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决定武装起义。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进行改组,陈独秀离开领导岗位,成立了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三组成的临时中共常委,从而使得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思想在中央占了主导地位。7月中旬,周恩来在武汉出席临时中央常委会。此时正值共产国际要求中共抓武装斗争的指示到达,  相似文献   

6.
王鹏 《文史精华》2004,(7):25-29
王芸生1929年夏进入天津《大公报》,从记者到总编辑、社长,直到1966年北京《大公报》停刊,几十年来服务于报业。他一生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各界人物,然而,他与周恩来的交往却是从一场“笔墨官司”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作为一名在西藏工作过的老同志,对这个日子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既为西藏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高兴,同时也不由想起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在政治上和工作上给予我们这些“老西藏”的关心支持,以及与我们结下的深厚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8.
我多次见到周恩来同志,但永远忘不了第一次会见的情景。 那是1938年初夏,我和马致远(即刘子厚),受中共鄂豫边省委的重托,从竹沟出发去中共中央长江局联系工作。到了汉口“十八集团军驻武汉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初步感受是,不仅我竹沟地区同“国统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而且我们这个办事处同那些冷冷落落的各路国民党军办事处都不相同:一进我们办事处所驻的街道,都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们都在期待会见周恩来同志,哪怕只是看一眼也就无憾了,办事处门口真是宾客盈门!这首先给我们增添了对周恩来同志的仰…  相似文献   

9.
沈崇二三事     
赖晨 《文史春秋》2015,(2):27-29
68年前轰动一时的北平"沈崇案"的事件主角——沈崇因病于2014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87岁。沈崇(1927—2014),又名沈峻,福州人,是清代名臣沈葆桢的曾孙女,翻译家林纾(林琴南)的外孙女。1927年,沈崇出生于江苏镇江,其父沈劭当时30多岁,正在镇江市盖桥梁、修铁路。沈劭因为搞工程建设,到处跑,小沈崇便去了上海寄居姑姑家,在上海念小学。姑姑喜欢女儿,特别疼侄女沈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平顺县的西沟和长治县的南呈都是晋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西沟村被毛主席誉为“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的典范,南呈村荣获周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西沟的带头人是李顺达、申纪兰,南呈的村干部是李秉壁、司中枢。由于经常在一块学习、开会,他们认识了。又由于禀  相似文献   

11.
2008年7月18日,杜老95岁华诞。惊回首,相知、相识、相随杜老已28年。杜老仍思维敏捷,但已行动迟缓,口齿吐字不甚清楚。马阿姨已不认人,只认杜老,这相濡以沫的老伴。一丝惆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相似文献   

12.
陈毅二三事     
郭明泉 《纵横》2011,(12):42-45
军前笑谈招叛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陷人内战。一些反动势力预感到穷途末路,逐渐向共产党靠拢。争取郝鹏举的工作,就是在这时开展的。陈毅同志曾亲自参加到其中来。  相似文献   

13.
曹锟二三事     
曹锟幼年曾在家习武,与葛沽、咸水沽一带的地痞说:“今后总统千万别有朱、牛、杨、马等姓的,不然猪、牛、羊、马皆被禁杀,人将素食了!” 曹锟任总统后,为光宗耀祖,在大沽兴建曹氏家祠,限令占地内原有房屋、坟墓一律迁出。因限期短  相似文献   

14.
姜昆二三事     
说起姜昆,大家都很熟悉。他创作和表演了近百段脍炙人口的相声,是广大观众喜爱的相声艺术家。 姜昆和我素有交往,生活中的姜昆也不乏幽默。姜昆的书法很有特点,像他的性格一样:诙谐洒脱。他常常爱写的 是,一个大大的“酒”字,既形象又具其书法功底。他把“酒”字写得像只酒瓮,三点水像滴下来的酒。“酒”字的下面又有几行小字:“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有人劝会耍赖,天黑以前得回来”。既风趣又颇有寓意。 姜昆有部“公爵”私家车,牌照是“京01-1444”,当我问他为什么用这么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时,他又反问我:…  相似文献   

15.
顾准二三事     
1971年初春至1972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大队人马是在河南明港的一座军营里度过的。现在回过头来揣磨那样做的目的,我想一则是为了统一办学习班,清查“五·一六”分子;二则也实在是为了便于管理。其时,我所在的文学所和经济所合在一个食堂吃饭,因为年轻力不薄,更因为在整人和被整的格斗场上都派不上用场,我就在炊事班充任了“火头军”。社会科学院,素称知识精英荟萃之地,用当时的话说,叫“藏龙卧虎,牛鬼蛇神”,“庙小妖风大,池浅工八多”。经济所拥有全国经济学界的名流,更有从第一线撤下来的巨公闻人…  相似文献   

16.
张季鸾(1888一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早年曾留学日本,1911年初从日本留学归来,参加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工作。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于右任的推荐下,张季鸾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继而与昊鼎  相似文献   

17.
李之龙(1897──1928),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号赤显,字在田。1916年入烟台海军学校学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委员、中共汉口地委委员。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参与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任会议主席团主席和中共常委。1925年参加第一次东征,任黄埔学生军教导团营党代表。同年秋,任广东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代理海军局长兼参谋厅厅长、中山舰长。1926年3月在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中被捕,不久获释,参加北伐。攻克武汉后,任中央人民俱乐部主任兼《血花日报》社社长。“四·一二”…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题字 1929年,张学良将军毅然易帜后,社会各界对张学良备加赞誉,报刊上醒目地登出了孙中山对张学良的一幅题字:“天下为公”。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那么,这一题字是何时写的? 原来在1921年的直奉战争之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以执政的名义约请孙中山共商治国大计。孙中山在宋庆龄等人的陪同下,抱病北上,乘轮船抵达天津时,正随父张作霖驻守天津的张学良,率领天津各界人士前往迎接。 孙中山为了感谢张家父子,决定往晤张作霖。随行人员唯恐张作霖设置鸿门宴,于是让汪精卫、邵元冲、孙科和李烈钧四人陪同。进入…  相似文献   

19.
陈乐民 《炎黄春秋》2006,(10):56-58
老李(慎之)走了三年多了,在他西行启程时,我曾以《山高水远望斯人》一文送别(刊于零三年的《随笔》第四期)。然而,他似乎没有渐行渐远,在我脑子里的记忆中,时不时地跳出来一些交往中的情形,遂择其一二,顺手写下,聊补前文之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20.
陶钢 《文史春秋》2001,(5):74-74
梁羽生原名陈统,1926年生,原籍广西蒙山县圩乡屯治村,是香港当代名小说家,擅长写武侠小说,主要作品有《草莽龙蛇传》、《萍踪侠影传》、《白发魔女传》、《侠首母心》、《云南玉弓缘》、《广陵剑》等,描写明代忠臣于谦抗清事迹的《萍踪侠影传》是他的代表作。前些年他回故乡探亲,在家乡党、政部门召开的欢迎会上,他向与会的父老乡亲披露了几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