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非洲     
有朋友问我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非洲怎样?”我问朋友:“你去过非洲吗?”答曰:“多次去过欧洲,真没曾去过非洲。”我说,“养老去欧洲,观光和发展去非洲。”他们不得其解,听我慢慢道来。此次随全国人大财经委代表团访问非洲,除数不完的会谈、会见、交流外,免不了要去了解一下非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饱饱眼福。非洲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居五大洲之首。仅肯尼亚就有5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设在其首都内罗毕。今年cctv《动物大迂徙》的场面,我相信至今仍让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而能身临其境更是心情沫障,起伏跌宕,惊喜无限,感慨万千。从观光的小飞机上向东非这个被誉为地球上的大裂谷、中部马塞马拉莽莽草原上望去,真是“天蓝蓝,水清清,草绿绿,野生动物如蚂蚁”。  相似文献   

2.
在非洲采矿     
中国人在非洲投资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也引发了各种争议。反对者态度激烈,并警告那种为了中国投资者和少数非洲本地当权者的利益进行无情开采的活动。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正在改变非洲内陆一些最不发达地区,并为那些穷困潦倒的当地人带来可观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非洲之傲     
《风景名胜》2010,(6):62-63
来自世界的顶级玩家将可以从非洲之傲位于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的私家车站登上这列铁轨上的“邮轮”,穿越神秘的非洲丛林,驰骋于群山峻岭之中,最后直抵印度洋畔的美丽港口城市德班。一路途经世界杯许多重要赛事所在地,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区域,开普敦区域和德班区域。  相似文献   

4.
郑家馨 《世界历史》2006,(1):111-112
非洲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往热点靠”的现象,如几年内撰写和出版五六本大同小异的《曼德拉传》,4本关于非洲明的作。其后研究非洲同行曾分别拟出研究非洲几个重点问题:殖民主义在非洲统治后果的评价、非洲民族主义问题、非洲国别史专题、中非关系史等问题。2000--2004年基本上未出现“往热点靠”,重复研究的现象减少。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和非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1998年成立)在引导、推动和调节非洲研究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非洲之间很早就开始了友好交往。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介绍了古代到过非洲的中国人(载《今昔谈》1982年第6期)。这里再来介绍一下古代到过中国的非洲人,以作为续篇。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约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亚洲西部的安息国(今伊朗)曾派遣使臣到中国来,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汉书·张骞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只是将“黎轩善眩人”写作“犛靬眩人”。“黎轩”与“黎轩”读音相同;据考证,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眩人亦称幻人,也就是善于变戏法的魔术师。这位魔术师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可以说是从非洲来到中国的第一个杂技艺人。到了唐代,随着中西陆路和海上交通的发展,到中国来的非洲人便日益增多了。《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咸亨至开元年间,室利佛逝国(在今印  相似文献   

6.
李克强将中非关系置于亚非复兴的背景下,称二者“是文明互鉴的关系”——对国家和文明主体性的强调,贴合了非洲大陆的历史经验,正延续为一种成熟的外交姿态。1964年元旦前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出访非洲十国,为的是打破外交孤立,寻求非洲新兴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真像莫塞斯·奈姆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的那样,是一个“流氓捐助者”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崛起是有些人担心的理由,但这没有必要引起那些将中国的援助和参与谴责为不稳定因素,认为它们对治理有害,不会帮助非洲摆脱贫困的人的惊慌与恐惧。许多对中国援助与参与的惊慌和恐惧都是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上的,并且所发出的警告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中国的援助额并不巨大,传统捐助者向非洲提供的援助要多得多。一些媒体或其他研究者所公布的“援助”数额严重误导了民众。比如,美联社在2008年一篇报道中称中国总理说自开始援助计划以来,中国共向非洲提供了“440多亿美元的援助”,实际上,中国总理说的是440亿人民币(57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旅行出发前,我在百度上查了马拉维的信息:“马拉维,即马拉维共和国,邻接赞比亚、莫桑比克及坦桑尼亚,属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是一个农业国,也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我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会将目光锁定在“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这个标签上。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不发达就意味着艰苦与不安全。但想到既然行程已定,那就说服自己即便是“慷慨赴死”,也权当为非洲旅游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反政府武装问题是非洲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非洲“前民族国家”的“新家长制”下,既得利益集团维护私利而损害了大多数民众的福祉,迫使民众寻求家族、部落、宗教集团等的庇护,导致反政府武装兴起并与政府对抗。而经济发展困境、非洲民众与国家在经济关系上的脱节,及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对非洲主动性的扼杀,则滋生出反政府武装兴起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被边缘化群体的不满情绪,某些突出人物的领导力,以及独特的士兵群体的参与,则为反政府武装提供了人员、智力与武力支持,使反政府武装具有了强大的破坏力。而“本土性、独立性”的认同则为反政府武装提供了斗争的合法性理由,并以此赢得部分民众的认可与同情。  相似文献   

10.
“黑母雕像” 1990年我收藏过一尊黑母雕像,产地是西北非洲的马里首都巴马科,属非洲木雕中的古典手法:现实主义的,人的体形虽略有夸张,但仍保持了四肢、手脚、五官等基本特征,而且大体上符合人体的比  相似文献   

11.
日本“走入非洲”的石油能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是日本“走入非洲”石油能源战略出台和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非洲产油国以石油开采和出口为主的依附性经济结构是石油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出台这一战略的主要原因;非洲产油国工业制成品严重依附发达国家,是以出口为制造业主导的日本出台这一战略的重要原因;非洲产油国对发达国家的财政依附及依附性的转化,则是这一战略出台和实施的重要条件。不考虑其他因素,单从非洲石油经济的依附性发展角度看,日本“走入非洲”石油能源战略的前景并非一片光明,而是喜忧参半,前途未卜。  相似文献   

12.
从非洲历史来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即帝国主义殖民者着手瓜分非洲之前,非洲国家基本上都是由某些轮廊线模棱两可的山川、湖海、沙漠、荒原分开的,不存在划定属于哪个国家权限的地区界线。这种情况是由这样两个因素决定的:一、非洲地广人稀,致使一些即使在组织结构比较完善的国家,如埃及、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等,其中央政权也只能在一个较为有限的区域内行使职能,不可能有为边境土地而与邻国争吵的问题:二、非洲各民族多数以游牧打猎为业,为寻求水源、牧场和猎区,要经常迁徒、这就使得边界概念反而显得多余。所以长期以来,在非洲,人们对于“边界”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是毫无“边界”概念。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对非  相似文献   

13.
非洲奴隶贸易主要出现在十五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末这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都在非洲大陆从事这项被马克思称为“贩卖人类血肉”的肮脏勾当。西方列强由于贩卖非洲奴隶而发了财,非洲则因受到蹂躏,丧失了亿万生命,使大部分地区长期陷于混乱与瘫痪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被遏阻。历时四个多世纪的非洲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族际冲突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问题。“从南非各城市的边缘地带到斯里兰卡海岸,从科索沃的山谷到巴斯克山区,武器的铿锵声已经发出。”“族际冲突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政治问题。民族自决的教义作为20世纪的典型诉求之一,将成为21世纪的咒语。”①非洲...  相似文献   

15.
严磊 《沧桑》2012,(1):47-50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能源价格的暴涨,导致大部分非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随着国际市场上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国民经济内部矛盾的日益加剧,非洲国家经济状况日趋恶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进出口贸易逐年下降,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缓慢,非洲经济陷入边缘化的境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局势全面恶化。非洲问题已经从最初的经济衰退逐渐演变成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一代伟人周恩来,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在曾被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觉醒之时,踏上了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本文以翔实的史料,披露了总理一行出访非洲十国的行踪,再现了伟人叩开世界大门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暴力、强奸、疾病……朋友们对非洲的“恐怖描述”,没能吓退梁子。这个无所畏惧的中国女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像一颗天外陨石,突然降落在地球另一端——南部非洲莱索托王国的一个小山村……”  相似文献   

18.
试论抗日战争中非洲华侨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侨胞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对此学术界已有不少论著。遗憾的是 ,对非洲华侨在抗战中的作用很少提及。少数学者关于华侨与抗战的论著对此略为涉及 1,但有的份量很重的关于华侨革命史著作和华侨与抗日战争的有关论文 (集 )对这一重要史实根本未提 2 ,这是有欠公允的。本文将从非洲华侨的抵制日货活动、非洲华侨抗日后援团体以及抗日救国募捐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力图客观地对他们的贡献作出应有的评价。一192 8年的“济南惨案”充分暴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非洲华侨虽远离国土 ,但对祖国的安危时时关心。马达加斯加华侨在…  相似文献   

19.
非洲史研究的新视野——环境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研究相比,非洲史研究起步晚、难度大。但是即便如此,20世纪的非洲史研究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之后。非洲史研究不但成为世界史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为冲破历史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贡献出了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丰富了世界史研究的史料学、理论观点、方法论。环境史是继传统史学、殖民主义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之后的另一重要流派。本将从史学史的角度着重分析环境史在非洲史研究中的兴起发展、主要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十五世纪起,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和法国人等先后侵入非洲,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几乎整个非洲都沦为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了。列宁指出:“殖民地是用火和剑取来的。”这一论断更适用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特别是长达400年之久的“黑奴贩卖”,使非洲丧失两亿人口。长期的殖民统治,破坏了非洲各族人民历史的正常发展,使非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宗法氏族和奴隶占有制残余还大量存在,只有极少数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