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38年下半年,国民政府为争取欧美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特派正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胡适抵达美国后,积极向美国朝野宣传中国的抗战,争取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竭力向美国争取财政援助,促成了数笔美国援华贷款;他设法阻止美国国会修改不利于中国抗战的“中立法”,坚决反对美国和日本的妥协等。因其使美成绩斐然,因而有“书生大使”和“学者大使”的美誉。  相似文献   

2.
正近代以降随着日本对韩国的不断侵略,从义兵运动起,韩国民众就开始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来争取自由和独立。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韩国民众开展了各种争取祖国独立与自由的斗争,武装斗争是其中重要的斗争方式。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韩国民众的武装斗争主要集中在中韩交界的中国东北地区,在关内的独立运动力量多注重培养军事人才和开展暗杀日本军政要人或破坏殖民统治机构的活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华韩人独立运动者积极  相似文献   

3.
王睿恒 《历史研究》2016,(4):80-97,190,19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英美两国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在两国民众中掀起了援助中国抗战的热潮,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并得到社会许多方面的支持。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英美民众援华制日运动不断加强。英美民众对中国全面抗战的积极反应,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为英美东亚政策向积极方面转化铺垫了社会民众基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学界同行。  相似文献   

5.
冯弗伐  承彬 《纵横》2008,(9):9-13
今年9月1日,是冯玉祥将军遇难60周年纪念日。这位伟大的民主斗士和爱国者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发动"北京政变"、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支持抗战、反对内战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但他在亲人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冯玉祥的二女儿冯弗伐为我们讲述她眼中的父亲。  相似文献   

6.
《大国之魂》中的日本人形象徐冰青年作家邓贤的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滇缅战场上中日军队之间的血战,作者透过历史的烟霭,再现了于今已鲜为人知的一场民族大搏斗,在讴歌了面临亡国灭种的中国人英勇抗战的民族之魂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驻越南的日本外交官盐见圣策,在镇南关附近的中国国境内从事侦探活动被中国军队俘虏。因鹿地亘等人的教育,以及自己被俘后的亲见亲闻,盐见圣策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之罪恶与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幡然觉悟,毅然加入反战阵营,在桂林、柳州等地从事反战工作(如进行广播宣传,发表反战文章,协助教育俘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可以说,盐见圣策是日人觉醒的一个缩影,也是日本人民反战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引起中外媒体广泛关注,国内外舆论界争相对其进行报道。报道突出其在保家卫国中的重要作用,也唤起各界民众、海外华侨及社会团体对马占山抗战的关注,形成一场不可小觑的全民族呼吁抗战、抵制日本侵略、支持马占山的舆论声浪,演化成中华民族抗日救国运动的先声。此外,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外媒对马占山江桥抗战的高频报道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对促进各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援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抗战期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他们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活跃着一支小型国际医疗救援队,包括15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1名加拿大人、1名东印度人,他们与38名中国  相似文献   

10.
汪谦干  汪菁华 《江淮文史》2012,(1):107-114,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为抵抗,日本侵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由于抗战的正义性,中国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美国、英国、苏联等同盟国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军事、经济援助和道义支持。美国和苏联军队还直接参与了中国战场的抗日斗争,英国军队也曾与中国军队在缅甸、印度并肩作战。韩国自1910年被日本吞并后,  相似文献   

11.
论毛泽东抗战题词的旗帜意义及书法艺术王其银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史波澜壮阔的一页。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全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搏斗的过程中,他挥动如椽之笔,撰写了大量题词。这些题词,对唤醒民众,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战,激励鼓舞民族士...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受到了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抗战期间,那些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里介绍的是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型国际医疗救援队的情况,包括15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日本侵略军开始将其铁蹄踏入中国领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除了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外,全国各界爱国人士也纷纷组织敌后抗战团体以支援抗战。以漆鲁鱼为代表的暂时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一批党员在重庆组织了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重庆救国会"),在其存在期间重庆救国会指导其下属组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国民政府的反动行为进行斗争,还为前线抗战举行募捐、慰劳等活动。这些活动使重庆救国会逐步成为重庆大后方在抗战初期的领导核心。大量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也唤醒了重庆民众的抗日热情,掀起了重庆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正抗战胜利后,美国成为中国事务的主导者。抗战后期,出于联合抗日需要,美军直接来华参战,对此中国人民抱以欢迎态度,期间,中国民众与美军来华人员友好相处,中国更是不遗余力地为美军对日作战提供支持。抗战结束后,随着美苏两个大国争霸态势的日趋明朗,中国成为美国实现其战略构想的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15.
<正>一、江西抗日战争历史简述江西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共两党携手共同抵御日本侵略、领导全国民众同心抗战的一个真实写照。八年抗战中,江西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指引下,修筑工事,应召入伍,输送物资,支援前线、集结改编,打击日寇,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军攻陷上海、南京之后,企图沿长江两岸溯江而上,以达到攻占中部重要城市武汉、迫使中国  相似文献   

16.
爹娘化河南人,是妖魔化河南人的另一端延伸,说河南人是所有中国人的亲爹娘并不过分。比如说当中国人走在美国和日本街头受到的待遇,应该是河南人走在北京、深圳和上海街头受到的待遇。用一句简洁的话进行归纳,就是“中国人是世界上的河南人,河南人是典型中国人的象征”,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河南人的形象。如果说传言中的“十个河南人九个假,还有一个是盲聋哑”使人相信的话,那么,河南延津人刘震云的话更令人深思:“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河南南阳人柏杨说,“只要你接受的是中华文化,你就会脏。”把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战时外交把中国的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一直努力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特别是美国。国民政府认清美国需要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条件,积极通过外交途径争取美国租借援华,同时社会舆论界也对争取美租借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生 《民国档案》2006,51(4):76-82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通常集中焦点于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当时关注南京局势、特别是身处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战争中得到强化,成为其坚持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而日本国家和日军的形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世界日益同情中国抗战,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观察基点,可以判定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将毁灭。  相似文献   

19.
一伯力审判揭开日本细菌战史黑幕 (一)伯力审判的背景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调查、追究日本在华细菌战罪行。美国在战后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获取了日本大量细菌战情报资料。为了独占这些资料以有助于美国的细菌武器研究,也为了阻止苏联获得日本的细菌战资料,美国操纵远东军事审判法庭,以牺牲中国人民清算日本细菌战罪责的权益为代价,掩盖了日本二战中的细菌战犯罪。  相似文献   

20.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的首都被改称为京城,城市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一座有着繁华的商业街市、发达的交通系统和完善的市政管理的近代大都市.作为京城的匆匆过客,虽然也有一些中国人惊叹京城面貌的巨变,赞叹日本殖民者的“治绩”,但多数中国访客还是从京城的巨变中看到了殖民统治对朝鲜民众、朝鲜文化、朝鲜精神的摧残,使他们领悟到了强加的“进步”和“发展”带来的只能是伤害和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