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河南荣阳薛村汉代墓葬为基础,结合其他地区相关材料,对汉代洞室墓中不同形式的墓道结构及功能提出了看法.料坡墓道及组合墓道的使用与墓室内祭祀活动有关,同时由于其占地范围较大,因此主要在规模略大的洞室墓中使用;竖井墓道则在一般洞室墓中普遍使用.另外洞室墓中存在的一批特殊形状的料坡墓道及组合墓道也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刘尊志 《南方文物》2010,(4):133-137
我国的汉代墓葬分布区域广,发现数量多,已经具备了进行区域性研究的条件。进行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既要作基础性的研究,又要在基础性研究之上作相关社会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区域性墓葬的全面研究。汉代墓葬的区域性研究可以推进整个汉代墓葬的综合性研究,进而达到我们进行墓葬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分区是考古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研究中,因文献记载的详细、考古材料的连续、集中,使具体地点的考古学分区研究有了进一步细化的可能。安徽马鞍山地区吴晋墓葬在孙吴和东晋两个时期有着显著的区域特征,这与该地特殊的区位有着很大的关联,而这些规律的总结正体现出汉晋变迁考古学研究的地域意义,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有意探讨。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倍受汉代统治阶级重视。在汉代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其中在汉代道德观念中体现着深刻的法律思想,而在汉代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同样体现着厚重的道德观念,而汉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汉代社会之中。而本文通过对汉代“劫质”案的考察就集中体现了笔者对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5.
宋蓉 《文物春秋》2015,(1):30-39
本文通过对冀中南汉墓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分析,解析出冀中南汉墓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代墓葬共性因素和本地文化因素消长变迁的分析,提出西汉时期冀中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继承当地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因素,至东汉时期,地域文化特征淡化,融入汉文化之中。此外,就各类墓葬文化因素构成中外来文化因素所表现出的特点,提出冀中南汉墓在两汉时期与三河地区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辽代壁画墓从中期到晚期,无论是壁画本身的内容、绘制技术还是通过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状况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汉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体制日渐完善、标准化的壁画墓形制.  相似文献   

7.
在灾异说理论化的两汉时代,自然灾害和异象被赋予了政治和人事的内涵,灾异的剧烈和频繁,常常使汉王朝陷于灾害危机和政治文化危机之中.汉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政权的长治久安,通过帝王自谴、纳谏求言及拔擢贤良等务虚策略和反贪崇廉、加强考课、申饬官吏履行职责、严厉惩处救灾失职官员等吏治振兴之举,进行政治重塑以挽救危机.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镇墓神像的随葬始于春秋战国,历经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各式镇墓神像。目前所见研究多就某座墓葬(墓葬群)或某个时代、地区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期,这些断片的作业很难把握其发展演变的全貌。本文在对全国各地出土的历代镇墓神像资料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一套新的命名与分类方案,进而从宏观角度对其形成、发展与变迁加以概括,最后就其体系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西南夷史料中,史家对该地区人群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形成了许多与夷有关的人群称谓。其中,在不同的场景与语境下,夷之内涵与所指代的人群是各不相同的。在巴蜀徼外,所有非汉部族被泛称为西南夷;以西南夷各郡边徼为界,西南夷又被划分为徼外蛮夷与各郡郡夷;在政治场景中,徼内夷被统称为汉人,夷用来特指徼外人群;在族类、文化对比的场景中,徼内、外非汉族群均被视为夷,只有徼内汉族民众才被称为汉人;在夷汉、民夷及夷民等称呼中,夷均指代塞徼内之蛮夷。不同的是,在夷汉、民夷称呼中,夷与民是两种相互区别的群体,而在某些夷民称谓中,夷本身也被视为汉朝之民。  相似文献   

10.
赵岩 《敦煌学辑刊》2009,(2):139-147
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主要包括置传马的饲料供应与人的传食供应两大类,置传马的饲料包括茭、粟、麦、穬麦等,人的传食供应主要是粟、米、酱等,地位较高的客人还供给肉、羊、鸡、鱼、酒等,其供给量大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传食主要来自县、郡、亭及其他置,供给对象一方面是传马,一方面是地方、中央官属、出征将领及随行人员、外国客人、少数民族头领等人.  相似文献   

11.
李强 《神州》2013,(5):209-212
中国自古崇尚“玉”,并且是世界上发现古玉最多的国家,玉文化在中国绵延7000年,至今魅力不减,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不能不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的致密温润,且赋予了玉更为特殊的意义,寄托了人们虔诚的信仰、精神的追求和艺术的情怀。 当今古玉研究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古玉器的鉴赏。民间的收藏,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是伪作。如果是真正的古玉珍品被定为赝品,让文化埋没了,则十分可惜。古玉鉴赏不仅仅是辨证故宫博物院或各省文物馆的既存玉器,面对没有出土报告,没有任何资料,来历不明的传世古玉器,我们不仅要去断代,还要辨认它戢真、伪、好、坏、这,才叫鉴赏。因此,我们应该把好古玉鉴赏这到关!而究竞什么是古玉鉴赏?如何正确的鉴赏古玉?正如本文的标题。本文以汉代螭纹玉器的鉴赏为例。通过对螭纹玉器彤制艺术风格、琢玉工艺、玉材审美的研究,论述了古玉鉴赏活动是审美的艺术,是一门领略、验证、筛选和评估的艺术。是对古玉器上微妙的种种印象或区别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特点。墓葬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随葬动物有鸡、猪、绵羊、黄牛、狗、马,人骨骨胶原碳稳定同位素主要呈现C3和C4混合信号,部分呈现C3信号和C4信号,氮稳定同位素值相较牛羊等家养食草动物较高。综合研究说明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形成麦类、粟黍和豆类的混合农业模式,所以黑水国汉代先民摄取的粮食作物来源呈多样化。同时,河西走廊畜牧业发达,使当时人群摄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香港的非赌场类博彩发展成熟,是研究此类博彩产业的良好案例。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可供分析的603份问卷,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等统计手段,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香港居民对于博彩业发展的态度不算积极;居民由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出现对于博彩业态度与感知的差异。男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产阶级更加支持博彩发展或者更多的感知到其带来的正面影响,主要在于他们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利益。本研究为香港政府进一步规划和管制非赌博类博彩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慧中 《南方文物》2013,(3):190-196
"人类的视觉图像并非凭空产生,是创造者与特定视觉环境作用的产物。若要分析其物质层面与社会情境,必须理解其功能与视觉作用。……历史的终极目的是要借助这些遗物复活人类的往昔,其中最重要的是已然消失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演变,……"①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社会真实的写照。本文拟就从图像学的角度对江西汉代墓葬花纹砖进行一个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丰京遗址内新旺村西南发掘了两座西周时期被盗的西周墓葬M1和M2。本文以这两座墓葬为例,结合丰镐遗址其他西周时期墓葬的盗墓现象进行考古学观察,对盗洞的年代、盗墓方式和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丰镐遗址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都存在盗墓现象;为了减小挖掘难度,盗洞多选择在紧邻墓外和墓室边角的位置;盗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墓葬中珍贵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周原遗址齐家制玦作坊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来揭示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百工"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周原齐家制玦作坊手工业墓葬的分析表明,西周时期依附式(贵族或王室拥有)手工业生产者身份存在着等级差异,既包括平民、奴隶,还包括作坊的管理者及小贵族等。就其劳动力构成而言,绝大部分生产者当并非奴隶。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在汉代徐州地区尤为明显,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相反也促进了汉代灾异思想的发展,作为思想载体的汉代画像石也深受其影响;汉画像石同时作为墓葬装饰艺术,也蕴涵着极为丰富和极为宝贵的生态意识。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湘 《收藏家》2020,(1):79-82
安徽博物院收藏了一套休宁县南宋墓出土的御仙花金带鎊,墓主人为南宋名臣朱晞颜及其夫人洪氏。这套金带銙时代明确、纹饰精致、做工考究,可被视作判断南宋中期金银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考古出土实物、文献等资源,在讨论其形制结构、种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试图复原与阐释这套金带銙的使用方法及使用人群。  相似文献   

19.
小田 《近代史研究》2006,4(1):79-92
包括漫画在内的图像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社会史素材?这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史料辨伪工作,更是通过艺术与历史的跨学科对话,深刻把握社会史特征的过程。以丰子恺漫画为对象的考察可以发现:作为往昔社会生活的存留方式和认识理念,漫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话语,展现了一个时代日常角色在社群网络中的互动和流动场景,并让历史角色发出自己的声音,揭示了蕴含于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史意义,贡献了漫画作者自己的观念。通过艺术话语的历史转换,所有这些场景、声音、意义和观念,便构成了重要的社会史素材。  相似文献   

20.
魏子元  王乔玉 《文博》2020,(1):45-53
"以胖为美""尚胖"历来被视为唐代的审美风尚,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唐人审美观的总体认识,此认识虽无大错却有失偏颇。本文在对具有代表性的唐代纪年墓出土的女俑及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体态特征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有唐一代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及其流变历程。同时,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人审美的标准做了进一步分析,以期达到纠正对"以胖为美"片面认识和误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