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0年初,梅兰芳大师率剧团赴美访问演出,5月的一天,到电影城洛杉矶。晚上,剧场经理举行欢迎酒会,宾主刚刚入席,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迎面走来,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卓别林的电影早在1915年就开始在上海公演),正在思索之中,剧场经理站起来介绍道“:这位是卓别林先生!”卓别林紧紧握住梅兰芳的手热情洋溢地说“:我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今日可算幸会。啊,你原来这么年轻就享有这样的大名,真可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羡慕的人啦!”当时梅兰芳才36岁,卓别林也只有41岁。虽然卓别林正在紧张地拍摄电影《城市之光》,他还是抽空参加好莱坞为梅兰芳举行的盛…  相似文献   

2.
刘艳 《沧桑》2009,(5):21-22,24
如果不同艺术门类可以比较的话,民国时期的电影成就肯定超过了绘画,可以和京剧不分伯仲。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业的核心基地的上海,从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开始,得益于欧美电影的影响及中国影人的努力,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并逐渐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风起云涌的制片企业、日益成熟的影院经营和电影发行体系、大量电影书刊、电影学校及其电影人才的培养等等,就是上海作为民族影业基地贡献给中国电影的一道绮丽的风景。在抗战电影、左翼电影运动和国防电影运动中,上海电影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邵逸夫先生原籍浙江省镇海县长山乡下邵村(今宁波市北仑区下邵镇)人,生于1906年10月14日。父亲是一位商人,早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从事漂染业。邵逸夫年轻时家境小康,但他在17岁出道初期,不是继承父业,而是与其兄邵醉翁、邵仁枚共同从事娱乐事业。20年代初期,邵氏兄弟在上海开办戏院。1923年,邵家衰落,只剩下一所房子和一家戏院;后经过全家商量,决定保留戏院而卖掉房子。邵家一家大小驻足戏院里,破釜沉舟,从事戏剧和电影事业。当时,美国默片初传入上海,上海人争看一些如查理·卓别林早期的新鲜滑稽影片。邵氏兄弟具有敏锐眼光,看到这新兴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赞赏卓别林讽刺希特勒1940年,卓别林完成其反法西斯的著名影片《大独裁者》,那时梅兰芳巳移居香港。当地的利舞台经理为争取《大独裁者》影片的首映权,特请梅兰芳为其致电卓别林代为征询。卓别林为了与梅兰芳的友谊,迅速复电欣然同意。为此,利舞台于194...  相似文献   

5.
这张明信片上的影像来自一部电影——1928年上映的《观音得道》。电影的故事源于戏曲剧目:兴隆国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自幼信佛,遭遇几番厄难后,最终舍手眼治愈百姓,修成正果,被封为观世音菩萨。影片上映之时,正逢中国影坛掀起古装片、武侠片和神怪片的商业电影浪潮。这部电影生逢其时,非常叫座,让出品方——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大赚了一把。但影片公司的创始人黎民伟认为,  相似文献   

6.
汪朝光 《近代史研究》2001,3(1):119-140
美国电影一向垄断中国进口影片市场,战后美国电影在一度销声匿迹后卷土重来,利用种种有利条件,重又占据了上海电影市场的垄断地位。然而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国产电影业的复苏,上海电影市场的情况也在逐渐变化,尤其是在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美国电影原本赖以扩张的基石——拆账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并成为阻碍其发行的因素。因此,1947年以后,美国对上海的电影输出数量急剧减少,其在上海电影放映市场所占份额也逐渐下降。这一趋势与战后美国对中国全方位的渗透与控制有所背离,于此可见历史的复杂性与多视角观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罗先哲 《文史月刊》2011,(10):48-48
众所周知,中国人最早尝试拍摄电影是1905年的京剧无声影片《定军山》。然而,我国最早拍摄的新闻影片却鲜为人知,它是1911年由我国魔术家朱连奎和美利公司一位洋人共同拍摄的反映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武汉战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上海电影文化的代表,大光明影戏院承载着千万上海人的美好回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它便以首轮同步放映好幕坞最新影片而引领了整座城市的摩登风潮。好莱坞电影所带来的美丽幻象,让上海人成为最摩登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1901年出生的张学良在自己95岁寿辰时收到一份跨海越洋的寿礼。 这份特殊的寿礼是:颇受张学良喜爱的中国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于魁智率领该院琴师赵建华、鼓师苏广忠、旦角演员马小曼(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先生之女)飞抵夏威夷,让老先生实实在在过了一次有生以来最痛快的戏瘾。 张学良年轻时就迷恋京剧,最喜欢的老生是余派  相似文献   

10.
严珺 《神州》2011,(19):84-87
所谓小成本影片,是指制作成本在3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的影片。目前,从数量上看,小成本影片在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虽然其票房并不起眼,但是,因其产量高,从业人员多,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个金秋季节,笔到上海电影总公司拜访了“上影”名导演赵焕章。这位吃山东小米和利津高粱窝窝头长大的山东利津老乡,热心于摄制带有“泥土气”的农村影片,1980年到1985年的6年间,凯歌高奏,硕果累累。他导演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和《咱们的退伍兵》3部影片,不仅为农民喜欢,在城市,在部队,也是一片赞扬声,被誉为“农村影片三部曲”。从而使他声名远播、享誉影坛,这是他电影艺术生涯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2.
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他们不同的流派风格各领风骚,衣钵相传,人才辈出;创演的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至今久演不衰。但在共和国的多次政治运动中,他们中有的经历了非人的磨难,走过一段被扭曲了的人生轨迹。请看《京剧“四大须生”的绝唱与归宿》一文。  相似文献   

13.
传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人生在世,须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富连成科班训词富连成科班,创始于1903年,1948年关闭,是解放前对京剧贡献最大的戏校,马连良、梅兰芳、周信芳等一代京剧大师均出自这里。  相似文献   

14.
北京香山有不少名人陵墓。香山碧云寺有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衣冠冢,香山脚下有京剧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的墓,梁启超的墓。在卧佛寺樱桃沟还有一座近代学人、诗人、词家冒鹤亭的衣冠冢。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电影先驱蔡楚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蔡楚生原籍广东省潮阳县,1906年生于上海。6岁随父母回到广东,在农村度过了童年。12岁起到汕头市的一个商店当学徒。他积极从事工会宣传活动,并且喜欢戏剧、电影。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因从事工会活动受迫害,不得不逃离广东,来到上海。在上海过了一段近似流浪的生活后,蔡楚生进入了小小的华剧影片公司,担任临时演员、场记、置景……为了画布景,他经常通宵达旦学画画;为了写字幕,他练过各种书法……由于他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影片生产的各种技术和技能,为他以后成为一个具…  相似文献   

16.
满族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著名满族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并称“四大须生”。他虽然盛名远著,却并非科班出身。他从小爱好京剧,尤喜老生,私涉谭派,时常出入于票房,曾得言菊朋赏识,传授《打鼓骂曹)等剧。21岁正式搭班演...  相似文献   

17.
《义勇军进行曲》的最后定稿是聂耳从日本邮寄回国的向延生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历史名曲《义勇军进行曲》,是根据田汉编写的电影故事,由夏衍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后,上海电通影片公司1935年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里的主题歌。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该曲被政治协...  相似文献   

18.
武侠影片不仅是国内影坛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世界影坛上最富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多有以上世纪80年代初《神秘的大佛》为开端,经《神鞭》《武当》至《少林寺》形成高潮。殊不知早在此前的20年代末,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经理张石川主持摄制的《火烧红莲寺》,就点燃了武侠电影这把火,且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9.
那个时代当然指的是“文革”时代。那个时代不但看电影难,而且就那么干巴巴的几部国产片,人称“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再就是八个京剧样板戏改拍成的电影。翻来覆去就这么些了,再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了。所以关于“老三战”电影,全中国的观众没有一个不是看过三遍五遍十遍八遍乃至十几二十遍的。电影中的那些个台词啊,一个个都倒背如流耳熟能详:“高,实在是高!”“太君太君,李向阳进村了!”“小孩,看见八路地有?”“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事情到后来有了一点转机,这就是开始有从外国进口的影片…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曾经打动和感染了无以计数的中国观众。可以说许许多多的中国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与故事都非常熟悉,熟悉到了就像自己身边发生的人与事。然而,人们对于这部影片的导演以及他为什么拍摄、如何拍摄这部影片的详情却知之甚少。在不久前哈尔滨电视台举办的中俄国际文化交流会上,影片中的三位主要演员深情地告诉了我们这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