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高文 《成都文物》2004,(4):16-17
我平生研究四川历代碑刻,近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驷马桥记”碑拓片,十分高兴。成都北门外之驷马桥,早已不存。清代《四川通志》、清代《成都县志》以及近年刚出版的《成都文物志》上均未收录驷马桥。人们的印象中驷马桥只是传说中的一座桥梁,无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驷马桥已经成为历史,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驷马桥记”碑,  相似文献   

2.
一口老井     
世祥 《文史天地》2003,(1):27-31
写冯楠老先生,实在是件太困难的事,或者是件费力但却不易见好的事。他没有大起大落的遭遇,年近九旬,似乎就一步一个脚印地这么平平淡淡地走过来了。他似乎也没有什么大悲大喜的经历,以便给笔者一点舞文弄墨的余地。这位身为贵州文史馆馆长的老先生,有一间七、八个平方米的书房,而这间书房,也许就是这位老先生一生的高度浓缩了。  相似文献   

3.
薛露 《风景名胜》2016,(6):130-133
对金山的记忆,曾经是遥远的八月,台风季,金山沙滩上上演的户外音乐会. 潮湿的沙粒被海风糊在我毛孔里,八月的燥热岂是用海风就能吹淡的. 海滩边的游艺场开着,支架颜色已不鲜艳的小型摩天轮在海岸线边悠悠旋转. 渔嘴树,一段老上海的记忆 金山渔嘴村,是上海最早的一个渔村,至今也成了最后的一个.两百年历史的上海也是由小渔村演变成大都市的,而如今只有在此,还能回味上海最初的样子.这次在迷雾中跨海过杭州湾大桥去宁波,刚好在此停留.  相似文献   

4.
丁雨辰 《黑龙江史志》2013,(17):133-133
存留养亲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解决重罪犯人直系亲属年老、疾病无成人子孙照顾的社会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刑罚制度。它实行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此制肇始于北魏,基本定型于唐朝,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喜宽 《南方文物》2015,(2):138-149
越窑是中国名窑之一,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作为秘色瓷的生产窑场而闻名。然而,越窑在进入南宋时期以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本论文将在有关越窑消失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就越窑的具体消失时期和原因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在研究有关越窑的消失时期问题上,研究者们都关注了《云麓漫钞》和《坦斋笔衡》的有关越窑的记载。相信《云麓漫钞》真实性的研究者认为,越窑消失时期是南宋中期;而认为《坦斋笔衡》可信的研究者则主张越窑消失时期是在南宋初期。但仔细分析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对确认越窑的消失时期几乎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越窑的消失时间在南宋中期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越窑的消失原因,学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但多数观点局限在结果论的解释范畴。如果要准确地掌握越窑的消失原因,就必须从越窑瓷器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同时,要铭记当时越窑与其它诸多窑场处于竞争关系这一背景。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越窑消失的根本原因与越窑的釉料和胎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即越窑的釉料有一个缺点,就是Ti O2含量较高,因此很难烧造当时人们喜欢的呈淡青绿色的青瓷。而且,越窑胎土,由于其Al2O3含量较低,所以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高温烧成时抗变形力也较弱。约至五代时期,越窑曾经通过改善装烧工艺和成型技法,弥补了这种釉料和胎土的缺点。但是,进入北宋时期以后,瓷业环境变化,由上述缺点引起的问题又逐渐呈现了出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没有相应缺陷的釉料和胎土,但因为制瓷原料与窑场周边的地质学特点有密切关联,所以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越窑未能解决这些呈现出来的缺点,以至北宋后期以后,衰落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终于在南宋中期便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马卫东 《史学集刊》2006,(4):132-137
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列爵五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分封制度下诸侯的法定身份。西周时期,诸侯阶层内部依据五等爵规定的等级制原则分配权力、财富并确立对天子承担的不同义务。迨至春秋,五等爵仍被奉为重要的外交准则,对列国的朝聘会盟活动发挥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天子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春秋列国开始依据实力强弱进行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五等爵原有的政治功能逐渐丧失。战国时代,五等爵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踩着初中生活的尾巴,紧拽时间的衣袂,生怕一松手,前途便和这冷漠的时间一起消失在视野中。努力学习,上个好高中!这句话从刚入初中门槛时就在不停地催促着我,开始,是父母老师的声音,后来,渐渐变成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于是,春花秋月,夏蝉冬雪从  相似文献   

8.
晚清贵州学、诗人莫友芝的未刊手稿《影山草堂学吟稿》保存莫氏早期的诗歌66首,诗歌反映了晚清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存留有莫氏诗学见解;并可以从诗歌中了解诗人诗风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赵洛 《北京文史》2002,(1):30-32
宣武区是北京的发祥地。这里明代有宣南坊、宣北坊,清代因其在宣武门南,名之日宣南。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燕国已把蓟城作为都城,后来蓟城留下燕昭王黄金台遗迹。汉代燕国的儒学风靡一时。唐代的庙宇存留至今。辽金这里是京都所在,全面地汲取中原化。元代以来成了游览胜地。清代为诗人、作家、学、演员聚居地,会馆遍地,书坊林立,岁时更以厂甸招引游人,宣南化诚源远流长矣。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我们网络了,我们国际了。这个时代太在乎它得到的东西,却想不起来正在消失的一切在奔跑的年代,怀念是件很艰难的事。小学同学的名字,通常会忘记一大半。三姑六婆的辈分,也记不确实。30年过去了,就连历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难免在民族的记忆里淡去。就像多年前,红遍大陆港澳的歌星谭咏麟唱的那样,"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爱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交过的朋友,在你生命中,知心的人有几个?"人一辈子,核心的朋友圈总有一个量。看其他人出没在一个人生命中的K线图,就知道这个人一路奔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城中的老人讲,水是古城的灵魂。50年前,那水是“署”神住的地方,任何人为的污染都将遭到“署”的惩罚。那时,水是清甜可口的。20年前,在那穿家过户的溪流中,你还能见到小鱼、小虾。那时,水是可以洗米、洗菜的。10年前,古老的水规依然还存留在人们的心里。洗衣服的水是不能再倒回溪流中的。水使这座西南小镇有过历史的繁荣,使它在20世纪未戴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  相似文献   

12.
本从西域贡使如何进出嘉峪关、入关贡使的起送与存留、存留使臣在河西走廊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河西走廊是明代边境贸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之一,并指出,西域贡使为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宋明 《旅游》2002,(6):9-11
川滇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偏远.蛮荒之地叫屋脚,那里至今仍旧有着许多母系大家庭,走进这些大家庭里,你分不清里面众多的男男女女之间是什么关系,感叹于那么大的家庭却非常和睦团结,惊诧于里面有“生产长”、“炊事员”,更奇怪那里走婚与结婚交织的婚姻习俗……这是今天仍旧存留于西南部川西南的神秘蒙古族母系大家庭村落。  相似文献   

14.
对于素有“小叶挺”之称的叶飞司令员来说,金门失利是他一生中最难忘却的经历。多年以后。他在回忆录中仍一再感叹:四个团一个营渡海消失了。九千壮士的血染红了海。染红了金门岛!  相似文献   

15.
满族及其先人一直信仰萨满教.从先秦的肃慎人到清代的满族一直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的萨满文化逐渐淡化与消失.本文以多年的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呈现满族萨满文化的兴衰过程,探讨消失与遗存的原因与特点,为萨满教传统的转换与创新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历史与记忆     
周建漳 《史学史研究》2020,(1):57-63,92
当代史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记忆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关于史学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一视野下,记忆超越单纯个体心理的层次获得了作为脑外"文化记忆"的历史维度。在历史与记忆关系的层面上,历史记忆的多元性对历史记载的单一性提供了重要的补益,同时,史学文本的宏观视野对于历史记忆的微观局部性和片断性亦显示出认识上的优越性。在认识论维度之外,历史记忆诉诸历史正义的道义性是其十分显著的特质,于此凸显史学科学性与道义性维度复杂的张力关系,历史科学性不能成为漠视道义性的理由。最后,在历史与记忆关系上传统的历史本位立场之外,对人生有意义的历史终究要落实在人间的历史记忆中,从而彰显记忆本位的合理性,这或许是关注历史记忆所能带给我们的一点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侯瑞静 《神州》2014,(2):86-86
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记单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部分学生在记单词上显得很吃力,如何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最高效率地记住所学的词汇,这是我们英语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邓琛 《区域治理》2022,(1):165-168
在社会记忆理论下,城市档案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引领着人们回望城市的起源、发展,发挥着凝聚市民身份感和认同感的作用,从历史中寻求未来,以此展望城市的发展.本文在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就档案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实现机制进行讨论,并就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历史记忆”“历史-记忆”“历史与记忆”以及“记忆史”等概念或议题看似相近,实则有着不同的意涵。“历史记忆”最初是莫里斯•阿布瓦赫在《集体记忆》中提到的概念,意在强调历史带有记忆的性质。随着后人对此术语的发展,“历史记忆”的含义被拓宽为“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表述”。“历史-记忆”是皮埃尔•诺拉提出的术语,用于指称现代之前“历史与记忆”的联合体。“历史与记忆”是西方历史学家辩证地看待历史与记忆之间关系时所讨论的核心议题。面对记忆研究的挑战,西方历史学家之所以讨论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其目的是为历史学正名。“记忆史”则是将记忆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领域,研究记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变化。因此,在涉及这些概念的时候应认真加以区分,避免误用。特别是在翻译、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时应力求准确,以免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