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牛济 《陕西史志》2004,(1):48-49
1934年(民国23年)10月10日,张季鸾回到阔别26年的故乡,谒墓立碑,在榆林居住一月半之久。回到天津《大公报》馆后,即写下了蜚声一时的《归乡记》,指出:“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我以  相似文献   

2.
罗先哲 《文史春秋》2008,(10):54-55
宋庆龄(1893--1981)是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与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和继承人,是中国共产党忠贞不渝的亲密战友。她一生投身于民主民族革命斗争和致力于人民的进步事业,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对日妥协政策和独裁专制,广泛争取和团结国际上一切进步团体和友好人士。  相似文献   

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执掌全国政权的国民党理应率领全国人民奋起抗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但为了维护其统治,国民党推行安内攘外的反动方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致使大片国土节节沦丧。国民党蒋介石的这一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  相似文献   

4.
此次游庐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庐山博物馆珍藏着唐伯虎的传世之作《庐山图》。唐伯虎,明代江苏吴县人。少时聪颖过人,29岁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连科场舞弊案被革黜。后游历名山大川,性格放荡不羁,才华横溢,钟情丹青,卖画为生,留下不少诗和画,是当时文坛上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据史证,唐伯虎的这幅《庐山图》,绘的是庐山三峡桥的山水景物。三峡桥,即今日观音桥,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鬼斧神工,宛如天半飞虹,横跨于含鄱岭南的三峡涧上,长24米、宽4.5米、高10.7米,全部是由石头砌成。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气势宏伟的…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的张季鸾,在他一生短短的54年当中,从事新闻工作30年,撰写报刊文章和评论3000多篇。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和爱国人士,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季鸾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协助于右任编辑《民立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由于右任推荐,张季鸾被聘为孙先生的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事后,张还把这项活动写成新闻专电,发往上海的《民立报》。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条专电。同年2月,临时政府向握有…  相似文献   

6.
张季鸾(1888一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早年曾留学日本,1911年初从日本留学归来,参加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工作。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于右任的推荐下,张季鸾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继而与昊鼎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前的庐山会议使彭德怀元帅蒙冤遭劫,他的一大"罪状"就是反对个人崇拜,诋毁领袖威信,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近读《庐山会议实录》发现,时为中国二号人物的刘少奇,对于批判彭德怀所持的思想逻辑颇为奇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曾说:只有你们《大公报》把我们共产党当人 1928年7月1日的郑州火车站,在迎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北上的军人行列中,一个身穿竹布长衫、头发花白的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大公报》的总编辑张季鸾。作为关注时政的一份大报,《大公报》不能无视国家统一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在多年好友、国民党要员陈布雷、张群等人的引荐下,  相似文献   

9.
田斌 《炎黄春秋》2004,(4):73-75
在民国时期的新闻舆论方面,蒋介石极为重视在天津办起的《大公报》和它的总编辑张季鸾。蒋与张的十几年交往中有恩有怨,有分歧有共识。作为政治家的蒋介石,很注意招揽贤达,来维护其统治,他又特别看得起张季鸾忠言直谏的人品,并利用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好名重节的情操,对张季鸾礼遇  相似文献   

10.
走出庐山看庐山李贤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谪居黄州。当了4年团练副使之后,于元丰七年(108年)四月下旬.在调往河南汝州赴任期间,他第一次游历庐山。前后历10余大,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历了庐山诸峰,然而哪里是庐山的真...  相似文献   

11.
田斌 《文史月刊》2003,(3):46-49
在民国时期的新闻舆论方面,蒋介石极为重视在天津办起的《大公报》和它的总编辑张季鸾。蒋与张在十几年交往中有恩有怨。有分歧有共识。蒋介石特别看得起张季鸾忠言直谏的人品,视其为“国士”,甚至不计较对自己的责难顶撞;而张季鸾对蒋介石则感恩图报,善始善终。士逢知己1928年6月,北伐军已攻至京津。张季鸾于22日到河南辉县百泉采访民国宿将冯玉祥,得知蒋介石沿京汉路专车北上,便和冯于7月1日凌晨赶到郑州迎接。在这里,张又意外地遇见了与蒋同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邵力子、秘书陈布雷和总参议张群。邵、张是张在…  相似文献   

12.
张季鸾与蒋介石的特殊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在朝不入幕以文干政蒋介石的文人幕僚里,有不少人都出身于新闻记者。“文胆”陈布雷进入政治舞台就从办报开始,先后办过《天铎报》、《四明日报》、《商报》。他热爱新闻事业。据说,1948年他自杀前痛悔“不该从政,应该从事新闻事业”。除陈布雷外,邵力子、叶楚...  相似文献   

13.
郑阳 《贵阳文史》2008,(4):18-23
1959年毛泽东视察了河北、河南、武汉,6月24日乘专列由罗瑞卿、垂任重陪同。经岳阳到长沙,住蓉园。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陪同者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还有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毛泽东在韶山住了三天,看到了一些乡亲骨瘦如柴,但是乡亲们不愿“苦情重诉”,不愿让毛泽东知道“五风”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李伟 《钟山风雨》2011,(5):35-40
篇前话1948年的秋天,我因小恙回故乡宜兴休息。城中南大街有家大公书报社,是《大公报》的代销点,除代销业务,还兼营售书,所卖大都是上海生活、新知这些书局的进步书,我偶去浏览。有次无意中在书架上看到上下两册的《季鸾文存》,那是张季鸾去世后《大公报》首脑胡政之为他岀的文集。  相似文献   

15.
我的姑父张季鸾是新记《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总主笔。小时候,我在姑父家住过,对他有些模糊的印象。我20岁参加工作,就进入了《大公报》。我在《大公报》开始记者生涯的最初一两年,正是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鲁东南的临沂地区,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场血战,是为临沂之战,时任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认为出乎意外“竟打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胜仗”。这是研究和描述抗日战争不可漏缺的一场重要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少有的几场胜仗。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临沂之战成为一场令日军震撼,  相似文献   

17.
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于西安时,张季鸾拿出了他富有煽动性的《告东北将士书》,作为《大公报》的社论登了出来,说蒋身系国家存亡,不容加以迫害,要东北将士向蒋立认劫持领袖之罪,送蒋平安返京。事后,张季鸾向我解释他所以为蒋介石卖力的缘故时说:“老蒋在这个时候是死不得的。他如果死了,中国就会完了;因为蒋死以后,就会出现三个集团,一为白色的集团,由蒋系军人结合而成;一为黑色的集团,由日本扶植的汉奸组成;一为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集团。这三个集团必然互争雄长,各不相下,日本人趁机大举南侵,中国不就完了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公报》发…  相似文献   

18.
<正>庐山博物馆收藏的蒋介石、宋美龄生活用物主要来源于庐山美庐别墅。美庐别墅位于庐山东谷长冲河畔,院内古木参天,凌霄花铺满墙面。在庐山林立的别墅中,美庐别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周边环境,都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中西合璧的杰作。蒋介石、宋美龄搬到美庐别墅居住的时间是1933年8月8日,此后,除抗战八年外,他们几乎每年夏季都上山居住于此。蒋介石在美庐庭园题书"美庐"二字保留至今。1948年8月18  相似文献   

19.
核心价值概述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北邻长江,东滨鄱阳湖.庐山遗产区面积302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500平方千米.北至濂溪墓,东至高垄关帝庙,南至温泉,西至通远.  相似文献   

20.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到一个月,国民政府各种形式的对日和谈便开始了。这些和谈贯穿八年抗战的始终。其中以蒋介石、张群为背景,张季鸾本人及委托胡霖与日本在香港进行的和谈,便是上述和谈的重要部分。 张季鸾介入中日和谈是从“陶德曼工作”开始的。1937年11月5日,日本的“和平条件”经陶德曼转给了蒋介石。此后,蒋、陶开始接触。张季鸾作为蒋介石的特邀人物参加了会谈。经过讨价还价,蒋介石准备有条件地和日本达成和议。但由于日军逼近南京后增加了条件和日本政府缺乏议和诚意等因,和谈告吹。 蒋日议和之事传出后,舆论对蒋十分不利。张季鸾利用《大公报》于1937年12月5日、12月8日发表《德国调停之声》、《最低调的和战论》等文为蒋介石善后。文章中关于战与和的言论完全符合国民党、蒋介石在此事上的方针。1938年初,张季鸾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去香港。关于此行的目的,他在出发前向王芸生交代工作时说:“我这次到香港去,是受蒋先生之托,去向敌人撒一把迷眼的沙子。”以此为起点,他往来于香港和汉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