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与满族名人的交往傅耕野郑板桥(1693—1765)名燮,江苏兴化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生三次入都。时当康乾盛世,诗文书画,风靡朝野。板桥不仅与汉族书画家汪士慎、李、金农、黄慎、高翔、罗聘、高凤翰等人诗酒唱和,时人称之“扬州八怪”...  相似文献   

2.
“扬州八怪”画家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乃其号。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殁于乾隆三十年(1765),活了七十三岁。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时,他已四十四岁。官山东范县、潍县,因开账济民获罪弃官归里,卖画扬州,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一门书画——关于郑板桥研究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其诗、书、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不仅名冠当时,而且越来越为海内外研究者与鉴藏者所瞩目。 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人们多只领略欣赏板桥艺术,而对他的亲友及后人的书画造诣极少了解,一些史实也不甚了了。本文作者之一徐石桥,现首次公开发表其家传的八件真迹——板桥书诗赠徐母蔡二姑母大幅中堂、板桥八分书扇面、板桥之舍弟郑墨手迹、板桥从孙郑銮书联、桥板玄孙郑恩源画  相似文献   

4.
提起郑板桥,真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了。这和他的艺术富有人民性,体现了"雅俗共赏"分不开。作为"扬州八怪"画家之一的郑板桥,原名燮,字克柔,板桥乃其号。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殁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享年73岁。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时,他已44岁。做过山东范县、潍县两任知县,在潍县任内碰上灾荒,因开仓济赈获罪,弃官归里,从此卖画扬州,终其一生。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工书,有"郑虔三绝"之称。画最擅长兰竹,笔墨纵逸,随意挥洒,  相似文献   

5.
杨晨 《神州》2011,(6):64-67
郑板桥(1693一1765),清代著名书画家,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是清代"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书画家。他由官到民,由士变商,由文人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经历,为世人所广泛关注;他诗、书、画"三绝"  相似文献   

6.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燮自幼聪慧好学、刚直任性,师傅种园先生性格狂放、豪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个性形成。渐经世事,残酷的现实使他在佛道世界里寻求心灵乐土。强烈的情感在"书、画、诗、词、文"的创作中抒发,浸润着儒、道、佛多种思想,形成了板桥艺术的独特风貌。本文以板桥的交友、创作、思想为研究根据,分析板桥艺术尤其板桥词的佛道色彩。  相似文献   

7.
<正>李鱓(1686-1760)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世人谓"字要板桥,画要复堂",可见他的画在八怪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李鱓的故居、别墅与墓地究竟在何处?却真伪难辨。现在能看到的"李鱓故居",只有一方嵌在原兴化昭阳中学西北角教工宿舍围墙中的"李鱓故居遗址旧址"石碑,这是1983年10月纪念郑板桥诞辰290周年之前,县文化部门请江苏省委原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轶闻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他工诗词,善书画,时人以诗书画“三绝”称之。他作诗不拘体格,兴至则成;书法隶楷参半,别成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其画尤擅兰竹,不媚不俗,清风傲骨,名重一时。这位前清艺术大师一生轶闻趣事很多,这里信手采撷几则,就能勾勒出风趣。幽默的形象。悬榜索润字画索取润笔从古就有,有买有卖,原本没有奇怪,但在清代康乾年间却盛传着这么一种虚伪风气:一些操书画为业者往往端出一幅名士派头,与人交易时作出口不言钱之貌,以至买家十分为难,特别是买家若是这些“卖技者”的…  相似文献   

9.
<正>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画作,尤其是代表作《兰竹图》,更为世人所称颂。郑板桥早年去山东做官前,在苏州桃花巷的东头开了一家画室,以卖画为生。而当地有名的画家吕子敬,则在巷子的西头开着一间画室。吕子敬自觉绘画技艺精湛,说自己画的梅花"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有一次,一位酷爱字画的吏部尚书来到郑板桥  相似文献   

11.
雒三桂 《收藏家》2022,(1):103-106
<正>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观河南范县令、山东潍县令,有政声。在任前后12年,囹圄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愤而乞病归。晚年往来扬州、兴化,卖书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为人疏宕洒脱,工写兰竹,脱尽时俗,秀劲绝伦。书法以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楷书尤精。复长于诗,风格近于白香山、陆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称于一时。善填词,唯不肯多作,亦不肯作熟语,时有"郑虔三绝"之目。所著有《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皆手书刊刻行于世。家书数篇,情真意切,悱恻动人。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与江苏关系密切。兴化,是他出生和住家的地方;扬州,是他寓居卖画的地方;仪征毛家桥、镇江焦山等处,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盐城沙沟等处,是他曾经授徒的地方;南通等处,是他旅游访友的地方;南京呢?一般人只认为是他应试的地方,其实,他多次到南京,不仅应试...  相似文献   

13.
齐白石当年自称:诗第一,字第二,印第三,画第四。此说影响殊远,几成定论。陈子展先生对此说却不以为然,也不顾及白石老人的面子,直言相陈:齐先生的画比他的字、诗、印的水平都要高,是占第一位的,他之所以把画排列最后,是有意以画来抬高其诗、其字、其印。陈子展先生此言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白石老人怒不可遏,指责陈子展瞧不起他。风波过后,纯真如孩童的白石老人精选了上等田黄刻印赠给陈子展。一直到晚年,齐白石还夸奖陈子展诚实。陈子展揭短齐白石@丰绍棠  相似文献   

14.
袁江,字涛,江苏邗江(今扬州)人,生卒年不详。青年时好读书,后学习绘画,主要活跃于清代康熙、雍正至乾隆前期,雍正年间曾供奉内廷。其画师法宋人,擅画山水、楼台、花鸟、蔬果、走兽,尤其擅长界画。他的山水楼阁界画,以风格华丽、笔法严谨独具一格,在流派纷呈、巨匠如林的清朝画坛,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于右任书法功底深厚,自成一家,人尊称为“草圣”。其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更是为国人称道。 于右任在十一二岁时,受其太老师毛亚苌先生的影响,开始对草书产生了兴趣。他曾回忆说:“太夫子又喜作草书,其所写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能写一两个,但是现在已记不得了。” 于右任中年学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在学书中,他有感于中国字笔画过繁,而各家草法不同,遂产生了统一标准草书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意念。1931年,于右任…  相似文献   

16.
一生酷爱清竹的郑板板,为此所留下的作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精湛的技艺上来说,均彪炳于中国绘画史。郑板桥先生书画风流倜傥,豪迈多姿,而伪迹最多,造假者猖獗,施尽多种手段,致使块乱玉,鱼目混珠。尽管赝品几乎乱真,仍不免要露出破绽来。现藏于美国纽约私人手中的郑板桥《远山烟竹》四条屏,即为其例。一、郑板桥生平及其画艺郑板桥(169—1766),原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多才多艺。他的一生经历了卖字画──为吏──再卖字画的曲折道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则是他的“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东方书画研究社”女画家傅敬盐,1941年生,满族富察氏,先辈隶满洲正黄旗。她自幼酷爱书画,秉承家学。少年时从蒋北海学画梅,兰,竹,菊,渐入堂奥,并掌握了“四君子”画的题词,诗画结合,相得益彰。她对古代文入画颇多颖悟,注重“以形写神”,“借物抒情”,追求笔墨趣味。并用心观察生活,通过简单笔墨、生动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充满生活情趣。同时她的作品具有女画家所特有的风采。形成了清新秀雅、笔简味浓的风格。齐白石四子齐良迟先生曾为傅敬盐所画兰花题词:“香远益清,蕴闺阁气于尺幅之中,真秀色可餐”,言简意赅,概括了傅敬盐作品的艺术特色。傅敬盐善画绿竹,别具一格。金鱼、鸡雏等也都涉笔成趣,神态生动,雅俗共赏。她的作品曾参加北京少数民族书画展、“东方书画研究社”画展等。 本期封底刊登了傅敬盐为《满族研究》广大读者所绘《金鱼图》,画上题字为满族书画家傅耕野手笔。  相似文献   

18.
三绝诗书画品高画亦珍———谈郑板桥的《水墨竹石兰大中堂》汤保良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享年72岁。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调任潍县令。...  相似文献   

19.
《沧桑》1994,(4)
王诜,字晋卿,并州太原人,北宋时画家.《宋史》记载其为将门之后,“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他的画法学北宋李成、郭熙,又吸收了唐代画家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技巧,以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现存他的代表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峰图》,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院和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相似文献   

20.
1969年我们全家下放至本县(湖南邵阳隆回县)横板桥公社,1979年落实政策恢复城镇户口。当时的下放人员都盼早日返城,唯有家父却领着我们在农村又继续呆了五年。这张全家福即是1984年重返县城时所拍,父亲并有题辞曰:板桥悠悠十五载。难合之情,溢于字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