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桩近代史上的疑案至今未得解决,相信者袭用不误,怀疑者也不乏其人。前者称,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初三(一九○一年十一月二日)“启銮至开封,止不进。合肥遗折至,力保袁世凯才略堪任艰巨,请以继任直督,并请速回銮,以慰中外之望。诏并从之。”或谓:“李于临死前一日,口授于式枚草遗疏保荐袁世凯继任直督,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西太后得了李的遗疏,想了一想,……于是就把直督兼北洋大臣一席授于他了。”两个说法虽不尽同,但意思一致,即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是李遗疏保荐。然而怀疑者也据有理由:一、命袁署理直督为时在先,遗疏其后才  相似文献   

2.
陈凯 《文史春秋》2009,(11):61-62
1902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1859-1916),奉命调往直隶,接替不久前去世的李鸿章出任总督。直隶处于拱卫京师要地,直督历来为各省督抚之首,袁世凯这一升迁,用当下时尚的语言,可以说是其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3.
提起小站练兵,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可以说无人不知。小站位于天津津南区,这里不仅以袁世凯曾在此练兵而出名,并且还以盛产驰名中外的小站稻而出名。由于这里水网密集,稻谷飘香,鱼肥蟹美,因此过去有“小江南”之称。然而,李鸿章督直以前,这里却是不生稼禾的盐碱荒地。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与桐城派关系密切,在袁世凯生平中的一些重要阶段都有着桐城派的身影存在。袁世凯发迹之时的贵人吴长庆,后保荐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都深受桐城派影响。袁世凯总督直隶时先后建校士馆、文学馆,聘请桐城派学人为师,亲为桐城派学人著作作序,大力宣扬桐城派古文。民初总统任上亦不忘提携,积极支持,桐城派得以在北京大学和清史馆一度占据重要位置。清末民初之际,为助其施政,袁世凯网罗任用了一批桐城派名流于其幕下,他们对教育、经济、政治变革多是积极参与。袁世凯与桐城派之间的政学互动,无疑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提起小站练兵,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可以说无人不知。小站位于天津津南区,这里不仅以袁世凯曾在此练兵而出名,并且还以盛产驰名中外的小站稻而出名。由于这里水网密集,稻谷飘香,鱼肥蟹美,过去有“小江南”之称。然而,李鸿章督直以前,这里却是不生稼禾的盐碱荒地。小站之名的来历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俗称火烧望海楼事件),不久,李鸿章接替了崇厚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到天津后,感到天津作为京畿之地,又地处海口,加强防务非常必要。于是于同治十年(1871年)将驻扎在陕西的淮军盛字军(老盛军)调到青县的马厂驻防。同治十…  相似文献   

6.
1919年至1920年,民国北京政府发生权势重心转移,直皖互疑,对抗加深,具有重要政治地理位置的河南,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豫督赵倜的出身和崛起路径令其在政界缺乏奥援。袁世凯去世后,赵倜媚皖以求生存,实际左右观望,皖系准备更换豫督,导致易督风潮。赵倜因皖直对其去留态度不同,由媚皖走向恚皖,直到附直反皖,导致直皖易势,这是战争爆发及直胜皖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倜随势而动既是基于其派系属性,更是时局大势对个人抉择的深刻影响。但派系竞逐中无论谁胜,最终仅是派系的胜利。他们越深度介入中央,就越意味着国家和政治的衰落和失序。易督风潮成为北洋政府走向衰落的转折之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史学界不少同志在研究李鸿章时,除较多地采用李鸿章在临终前一日,口授于式枚草遗疏保举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之说外,一直比较关心李生前是否写过遗书。我们在整理上海图书馆未刊的盛宣怀档案资料时,在发现《李鸿章晚年病情未刊电稿》的同时,又发现了《李鸿章致盛宣怀遗书》(以下简称《遗书》),是已刊《李文忠公全书》及《愚斋存稿》未收录的。这份《遗书》及其附录的两首诗(全文附后),文字虽仅五百余字,但它为研究李鸿章的晚年思想,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6,(3):126-132
说到中国近代史,不能不提袁世凯,说到袁世凯,不能不提吴长庆。据吴长庆孙女、吴保初长女吴弱男《见闻录·袁世凯轶事数则》记载,“袁世凯系我祖父(长庆)义子,庶出,行四,我七八岁时曾见之,称之曰四伯。因袁童年好玩不好学,为父所不喜,我祖父则赏识之,谓可以习武,因乞为义子,移居我家多年。值南通张季直在我祖幕府中,即延其课袁读书。袁有胆识,敢于担当,我祖病重,由朝鲜任所,以遗折向清廷保荐,因获任用,由此腾达……”从这里可以知道,袁世凯很小时就到了吴家,是在吴家长大的,吴长庆对袁世凯有培植、举荐之功,且两家有世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在其小站练兵、入鲁主政、坐津督直、辛亥出山、帝制自为的五个时期,始终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往来.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及发展给予了袁世凯政治上的极大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到袁世凯"仿德"、"防德"、"联德"及"排德"的政治、外交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在其小站练兵、入鲁主政、坐津督直、辛刻出山、帝制自为的五个时期,始终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往来,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及发展给予了露骨 世凯政治 上的极大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到袁世凯“仿德”、“防德”、“联德”及“排德”的政治、外交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1.
在文献记载中,大抵皆谓丁汝昌长江水师出身。如《清史稿·丁汝昌传》:“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积勋至参将。再如《晨园漫录》亦称:“丁汝昌为淮军宿将,出身行伍,曾随李鸿章剿办粤捻,转战南北,迭著战功,最为李鸿章所器重。鸿章督直,兴办海防,由英、德等国陆续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袁世凯改任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不过此一任命未经唐绍仪副署,所以袁世凯公开发表对王芝祥“督直改委”的任命,是一种公然违反《临时约法》的违法行为.但是研究发现,在史实层面,王芝祥改任的不是南方军队宣慰使,回到南京后正式使用的官方身份是“督办”.在评价层面,正是因为《临时约法》的束缚,使得王芝祥的改任无法正式公布.《临时约法》在当时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袁世凯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正>《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5期发表的张之望、张嵋珥共同署名的《新发现的过云楼秘藏袁世凯〈月前帖〉考》(以下简称《〈月前帖〉考》)一文,对过云楼所藏一份署名袁世凯的信札给予鉴定结论,确认其为袁世凯真迹,且收信人为另一晚清重臣李鸿章,并将该信札命名为《月前帖》。《〈月前帖〉考》将一份从未著录的袁世凯与李鸿章之间的信札整理公开,付诸同好鉴赏,文章颇有价值。袁世凯是近代名人无疑,但其人并不以书法闻名于世,袁氏所写信札能否以"帖"名之,姑且不论,但  相似文献   

14.
正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大臣,在慈禧太后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袁世凯信任有加,所以,袁世凯并没有因受到弹劾而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步步高升。但是,1908年下半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反对袁世凯的潜流一直不断,在慈禧太后活着的  相似文献   

15.
1905年7月16日,清廷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出洋考察政治。旋加派绍英。后因吴樾谋炸事件,徐世昌、绍英留京,改以李盛铎、尚其亨代之,出洋考察政治之举遂成行。 关于此事的动议时间,一般论著皆认为始于1905年7月2日直督袁世凯、江督周馥和鄂督张之洞的联衔奏请立宪,以及后来袁  相似文献   

16.
章立凡 《炎黄春秋》2004,(4):70-70,72
袁世凯自小站练兵起家,创建北洋新式陆军,是继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后起之秀。在顽固派看来,他是一个新派人物,并不值得信任。  相似文献   

17.
从李鸿章谈到中国近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了近代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纪录片及连续剧,引起不少人的兴趣,人们对剧中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等议论纷纷。解放前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文史系,对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也很有兴趣,关于李鸿章也收集过一些资料,这次我把有关材料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堆里,梁启超的才能无人能及。24岁之时,就名满天下。袁世凯对他的才华敬佩有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12年之后,梁启超在袁世凯函电不断地催促下,回国就任法务次官。袁世凯在梁启超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给予梁启超空前的礼遇。给他住贤良寺,那是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时住的地方。给予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枝笔的梁启超这样的礼遇,对于善玩政治的袁世凯来讲,肯定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9.
西太后落魄袁世凯献媚袁伦中1901年11月7日,卖国贼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的全权大臣,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在国人皆曰可杀的一片唾骂声中,吐血毙命、当天,从西安回銮至河南荣阳的慈禧太后明令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  相似文献   

20.
张勋(1854-1923年),字绍轩,江西奉新人。他行伍出身,为人鲁莽急躁,早年投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门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慈禧偕光绪帝仓皇出逃,一路上张勋不顾痔痛,率数千人马星夜勤王,护驾有功,从此得清廷赏识,破格升任禁卫军统领、奉军辽北总统、云南提督、甘肃提督,成为封疆大吏。辛亥以后,张勋一心复辟清室,他脑后那根象征封建余孽的辫子以及手下所率的几万名辫子兵,得以"辫帅"之称遗臭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