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南京六朝瓦当屡有新发现,瓦当类型主要有人面纹、云纹、兽面纹、莲云纹几类。  相似文献   

2.
近年南京六朝瓦当屡有新发现,瓦当类型主要有人面纹、云纹、兽面纹、莲云纹几类。  相似文献   

3.
六朝居南京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人称"菜佣酒保皆有六朝烟水气"。夫子庙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著名的繁华之处,十里秦淮从夫子庙前潺潺流过,两岸楼阁河中画,"长留画幅天地间"。如此得天独厚之地,成就了夫子庙旁的一家茶社——"六朝居茶社"(今秦淮剧场)。六朝居曾是南京最大的茶社,楼上下可放置数百张  相似文献   

4.
书法,绘画,山水诗表达了六朝文士们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尊重自然的味道,这是中国文化辉煌的重要部分。琅娜王氏为江左第一高门,"文才相继"与"爵位蝉联"并重的王氏家族的门第与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整个六朝士族、六朝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陈寅格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这个理论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全集》内载"道情十首",文后了附记:"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广东省博物馆新近入藏郑燮的一个字卷,经过研究,证实是这篇"屡抹屡更"的《道情》的稿本之一。  相似文献   

6.
桨声轻咏六朝风雅,灯影醉弹十里琴弦。十里秦淮两岸是"六朝金粉"、"十朝都会"的繁华之地。流经夫子庙的秦淮河,萃集了晋代风流、南朝风雅、唐宋风情和明清风俗。自孙吴建都以来,诸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富商巨贾和红粉佳人的事迹与掌故,蕴藉着六朝烟水气,这"六朝烟水气"又从画舫游船里飘散开去,氤氲成一帧帧"桨声灯影秦淮河"的历史剪影。那些凌波的画舫游船,承载着两岸风情、金陵风雨和朝代兴衰,无疑是金陵历史文化名城飘浮的特色载体。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自六朝始便佛法昌隆,《事实类苑》记载:"杜牧江南绝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六朝帝州之地,何足为多也!"[1]可见六朝鼎盛之时,城内佛寺众多。历宋至明,香火不衰,常见佛教建筑除了寺院、塔、经幢、石窟外,还有楼。南京的唱经楼与今山西太原唱经楼不同,山西太原唱经楼,具备科举性质,是"唱五经魁首"之所。而南京的唱经楼属佛教建筑,按《金陵梵刹志》所载,南京唱经楼有多座,且分属于不同寺庙。其中北门桥唱经楼遗址位于今南京市鱼市街与东西唱经楼(街)交汇处,民国时期尚存,今楼已不存,本文择之以研究。  相似文献   

8.
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在宜昌市葛洲坝清理六朝残墓时,发现一面铜镜。镜面微弧,光滑发亮,可清晰地照出影像。直径14、边厚3.35、缘宽1.5厘米。扁圆钮,圆座,座径0.6厘米。缘内铸铭文一周:"大阈通万福来钱穷天毕地鲍氏之作子孙享迁"。方格内分别铸有"大丰丰七(?)大七五(?)七大(?)七"十二字。这种铜镜在三国时期流行较多,当是当  相似文献   

9.
正"九九艳阳天"的南京,春风骀荡,时令恰逢。娇艳的"金陵城"进入最佳赏梅时节。梅,既可凌寒独自而开,亦可春风化雨而来。近几天南京天气晴好,气温回升,非常适合梅花的生长和游玩观赏。来一场"南京赏梅",这才是早春的正确打开方式。江南的赏梅胜地很多,"六朝古都"南京,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南京的赏梅习俗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如今六朝旧事已随流水而逝……梅花依旧年年盛放,赏梅这件风雅乐事也作为习俗沿袭下  相似文献   

10.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6,(4):59-65,127,128
有关"六朝都城"建业及建康的研究成果,一直只能依靠文献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六朝都城"遗址基本上都被叠压在现代南京城的地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田野工作为特征的"六朝都城考古",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大规模考古发掘始于南京老虎桥工地对六朝"台城"的考古探索。近20年来,"六朝都城考古"收获巨大,不仅发现了都城中心区和石头城、确认了"西州城"的位置、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存及礼制建筑遗存,还出土了大量可以揭示六朝都城文化内涵的珍贵遗物,如瓦当、陶瓷器等。这些成果对今后六朝都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参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信息之窗     
考古与文物 南京发现东晋名臣温峤墓,出土的青瓷器数量为历次六朝墓之最,该墓由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发掘,墓葬位于南京市区北郊郭家山西端之南坡,墓葬全长7.49米、顶部内高3.38米。其形制较具时代特点,单室,墓顶为“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前置一甬道,这种类型在南京六朝墓中,特别是东晋早期墓葬中较为常见,极具  相似文献   

12.
细钱,即体轻形小之钱;多见于六朝,官铸。故而在《宋书》和《南齐书》中,屡有“形式转细”、“官钱细者”和“复闭细钱”等语出现。汉至隋,五铢沿革,“诸谱载之甚备”,唯五铢细钱,“独此未之著”①。唐代封演《续钱谱》云“未见”②,南宋洪遵《泉志》列为“不知年代品”③,后方若《五铢钱考》称“未见著录”④;民国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则定为“五铢别品”⑤。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为探索五铢细钱,钱币学界作过多次尝试,但苦于资料匮乏,步履艰难。近20余年,杭州、西湖及邻近地区多次发现六朝五铢细钱、叠铸陶范、铸芯和石范盖等铸钱遗物,为解开…  相似文献   

13.
一铢     
谁言一铢尽伪赝,相继出土愧前贤。细观应为六朝物,币制混乱势必然。一铢出土于河南邓州南北朝窖藏,前人多视为伪品。近年各地屡有出土。此币无外郭,类女钱,铸工不  相似文献   

14.
南京城南颜料坊工地近年出土的六朝墨书瓷器总计92件。迄今为止,在六朝建康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墨书瓷器数量最多、最为重要的地点,可以推考为六朝时期秦淮河岸四航之一的竹格航。根据层位关系以及器物的造型、装饰特点等,这批墨书瓷器分属孙吴西晋、东晋、南朝三个时期。其器类仅见钵、盏、盘,墨书最少者只有1字,最多达40余字,一般书写于外底露胎处。其字迹大多清晰可辨,所见书体不一,反映了当时都城普通民众书法之面貌。墨书内容大体可分6类:姓名类、器名类、器物用途类、吉语类、符号类、记事类,其中以标明器物所属关系占大宗,目的是为了将容易混淆的个人生活用品区分开来,从而达到卫生的要求。墨书中的"塸(区)"乃六朝时期钵类器之本名,"共食""众食"则与佛教斋仪有关。六朝墨书瓷器或受汉代墨书陶器及漆器上的物主标记影响,与宋元以降的同类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根据目前的材料,还难以得出六朝墨书瓷器曾经直接影响日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魏文静  汪亮 《江苏地方志》2013,(3):38-40,41
南京自孙吴建都以来,就是水道纵横、河网密布之地。吴大帝孙权十分重视水利事业,改造青溪是他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改造后的青溪一跃成为城东第一大河,高门望族聚居于此,筑室造园,文人雅士聚会于此,诗酒唱和,甚而如梁武帝等帝王将相亦对之情有独钟,起"旧宫于青溪河畔"。青溪已成为六朝文化的缩影,裹挟着六朝贵族的迤逦奢华,民间大众的质朴信仰,蜿蜒曲折向南而去,穿越豪迈的隋唐、细腻的两宋,永远留  相似文献   

16.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一书 ,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9771 0 36 )、南京大学 985工程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成果 ,作者为南京在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博士。是书积作者十五年研究之大成 ,三十九万字。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六朝疆域变迁考述”,一则依据时代发展与空间格局 ,深入考说六朝“半壁江山”之开拓、保持与演变过程 ;二则由攻守形势、军事重镇、内部纷争、地方州镇诸端入手 ,细致阐释六朝之立国原则与疆域特点。于是头绪纷乱之朝疆域 ,现出了相当清晰的线索 :极具典型意义的南北对峙 ,获得了较为圆满的解说。中编“六朝政区制…  相似文献   

17.
<正>六朝时代,享有"六经三史"之称的《东观汉记》,它成于东汉刘珍等众多学者之手,是馆局分纂史书之始祖。在此之前执掌史书的职官是兰台令史(如班固等),实行世官制。东汉章帝、和帝之后,史书之撰写与世官分离,图书逐渐集中到了"东观"。劳干《魏晋南北朝史》谓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按】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赴汤蹈火,所为者,就是民族的复兴大业。回溯中国数千年来,其间虽也有兴有衰,但整体上看,与其他国家、民族相比,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强盛之邦、富庶之邦和文明之邦,被称为"天朝上国"。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却遭遇数千年来未见之变局,外则屡被西方列强侵略,订屈辱城下之不平等之约,越来越陷入任人宰割和奴役之深渊;内则统治者懦弱腐朽,纷争内乱,人民处于战乱和贫困之中。故而近代的爱国者起而挽  相似文献   

19.
贺云翱 《南方文物》2006,(1):127-128,122
近年来,南方六朝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颇受重视,以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成都等地的佛教文物之发现、六朝瓦当研究、南方各地六朝墓葬、六朝瓷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等,使得大批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遗存得以为今人所知所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先后有《六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李蔚然先生著)、《南京的六朝石刻》(梁白泉先生主编)、《六朝艺术》(江苏省美术馆主编)、《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六朝都城》(卢海鸣先生著)、《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蒋赞初先生著)等一批论著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六朝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博山炉考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