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家教老师     
做数学题又遇到拦路虎,我只好到马路对面林青同学家请教。我刚进门,就看见一名中年妇女坐在小房间里。我小声问道:“嘿,林青,她是你亲戚啊?”“哦,不是。是我妈的朋友,给我当家教的。”呵,又是一个干第二职业的老师。我心里有点看法:现在的一些老师,为了增加收入,就到处做家教,这位还从熟人下手。“王尧,你今天找我有什么事吗?”“你说对了,有几道难题,想请教请教你。”说完,我递上作业本。“这题嘛,”她接过题目冥思苦想一阵,摇了摇头,说:“我也不会。”这时,那个家教老师走了过来,扶着林青的肩膀,问:“你们在讨论难题吗?能不能给我看看?”我无奈地把题目递了过去,“这几道题的确很难解,我光告诉你怎么做是不行的,要给你把有关知识仔细讲讲,让你真正理解,今后你再碰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四年夏,贵州地下党领导人林青、秦天真等创建的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被迫停止活动。为了逃避反动当局的逮捕,“草原社”领导人林青、秦天真、缪震元和其他几个骨干,逃离毕节。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路过贵州,林青同志向中央汇报了贵州地下党建立的情况,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等同志负责。为了要在军队中开展活动,省工委派丁沛生打入地方军一二一师任警卫连长,组织了两个连“哗变”。地下党员黄大陆当时任一○三师的师参谋长,通过他,省工委派邓止戈到一○三师任参谋,又派缪震元、周凤逸和王树艺到电台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五年,在贵阳国民党特务看守所里,关押着两个共产党员: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书记林青和刘雪苇同志。为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他们互相推让着。原来在看守林青和刘雪苇同志的卫兵  相似文献   

4.
敬爱的精神的导师,同志——鲁迅先生: 我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能将这篇祭文发表在九月十六日的《作家》上,并望在发表时周围圈上粗线条。因为《作家》读的人多,想来内地也有着许多读者,我这祭文是想不仅给上海住着的某些人看见,而且要想给贵州的一些人看见的。我想用我的愤怒来回答官僚们的无视,来暖暖内地许多弟兄们的盼望。——因为我们断了音讯好久了。旭如,他真姓是“李”,工作时的名字叫“林青”,也有时写作“林箐”。在贵州,弟兄们有些却叫他做“茅哥”,他用过笔名“茅戈”,又曾改姓。被敌人枪杀时的“罪状”上,就认定他的真姓名是“熊茅戈”的。而他被捕的口供,自己说是“刘应生”。旭如实际是贵州毕节人,死的时候,年纪很青,才二十五岁(今年二十六岁),但直到他  相似文献   

5.
贵在自然     
叶坪 《神州》2003,(11)
认识一个人,该有多么难哪!这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感慨之言。谁认识我?谁真正认识我?既难又易。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我国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评述中的两句话。而我对“自然之眼”、“自然之舌”这两个“自然”特别感兴趣。“自然”一词,查《现代汉语大词  相似文献   

6.
1970年的金秋10月,毛泽东同美国进步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是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访华了。“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朋友王牧师。许多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斯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王牧师?!”毛泽东闻之微微一怔。“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忙补充道。其实斯诺提出要见“王牧师”,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60年,他以作家身份来华访问,国庆节时他受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并到中南…  相似文献   

7.
桑尼经营着一家纸张用品小店。由于地处沿海,他最担心的就是下雨发大水,淹了店里的货。有一年,遇上台风,雨势极大。转眼间雨水涌进小店,几十万的货全泡了。伙计们很着急,桑尼的老婆也跟着抢救。在大家忙成一团时,桑尼却跑了出去。“去找帮手了吧。”老婆想。几个钟头过去,水退了,桑尼才回来。“你找个帮手去这么久?”老婆抱怨道。桑尼说:“谁说我去找帮手?我有更重要的事!”老婆生气地说:“纸都成这样了,还有什么比这重要?”老婆说的没错,这次小店损失不小,有九成的货都报废了。  相似文献   

8.
总字当头     
这一次要说的是权力。头些年谁要大小当个经理,准能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因为“经理”二字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家财万贯、一掷千金的错觉,莫名的敬意也油然而生。再后来人们印名片时把“经理”二字头上给戴上顶帽子,叫作“总”,“总经理”,名片上还烫了金。虽然名片店里满墙样品全是总经理,但是真的见到总经理时,我也还是忍不住肃然起敬。总经理,总要比经理大得多吧?总经理,去掉中间的“经”字,不就是总理吗?不把咱平头百姓震晕才怪呢! 我的作家朋友、一直没钱自费出书的林教头就是被震晕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30年代初,由林青等人建立的中共毕节支部,是贵州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之一。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人黔,进占遵义,林青到遵义找到党中央,汇报了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得到中央的承认,以林青任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委员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同时获批准。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建立的惟一的地方省级领导机构。省工委成立后,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斗争,工委书记林青并为之献出了年青的生命。省工委的革命斗争,在贵州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冰心老人以99岁高龄去世时,我曾感伤地哭叹,又一位如灿烂繁星照耀过文坛的文学大师离开我们了!天意何酷?她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这80多年,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哪个没有受到她那感情真挚美而朴实的文学哺育?  相似文献   

11.
“难道我还不相信你?”肃反风波,黄克想到了自杀 1943年初春,寒气逼人。 一股肃反扩大化的寒风从西北高原吹到了绥德警备区,当时的中央社会部长康生作了《抢救失足者》的报告,掀起了所谓“抢救运动”,大搞“逼、供、信”,革命队伍中顿时人心危危、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他是个“疯子”,历时20年、1万多小时,只为教一帮对生活绝望,甚至想要轻生的残疾人写作;有人说他是个“傻子”,他的学生有的连小学都没上过,字都不认得几个,能教出个啥?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只是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帮助这些心怀梦想的人。”他就是张大诺,被称为“全世界培养残疾人作家最多的人”。  相似文献   

13.
方实 《炎黄春秋》2003,(10):14-19
60年前,在延安整风的“抢救”运动中,事前没有任何一点迹象,莫名其妙地,我突遭边区政府保安处逮捕、关押,最终被“抢救”成特务,在监狱里度过了两年又十个月蒙冤含垢的生活,迄今也不能忘怀。事情已经过去整整60年了,我已是86岁的老人,但去见马克思之前,我还是想把这件奇闻记录下来,目的是反思历史,警示后人,类似这样的怪事不能再重演了。  相似文献   

14.
正上世纪30年代初,由林青等人建立的中共毕节支部,是贵州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之一。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入黔,进驻遵义,林青到遵义找到党中央,汇报了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得到中央的承认,以林青任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委员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同时获得批准。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建立的惟一的地方省级领导机构。省工委成立后,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斗争,工委书记林青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省工委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先生天生的好记性,小时候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都好像被脑子里的照相机拍下来一样——还不止,动作、气味、情绪,都被他捕捉下来封存,一朝启封,便像窖藏数十年的女儿红,让人迷醉。接受家乡的记者采访时,汪曾祺说:“我有一个特点,喜欢东张张西望望。有人问我:‘你怎么成为作家呀?’我说就是东张张西望望成为一个作家。也的确是这样,所谓东张张西望望,说明你对生活充满了兴趣,生活本身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6.
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天空,仍是那片有时瓦蓝有时阴郁的天空。然而,1991年4月,对于已近九旬的老作家沙汀来说,却是个极不寻常的月份。 这天,他的秘书一进门便兴奋而又略带神秘地问;“沙老,这个月是什么日子,您还记得吗?” “想不起了。”他沉思片刻后,无可奈何地回答。 “您的创作生涯满六十周年了。”秘书忍不住提示道。 “都六十年了,可真不容易啊!”沙汀感慨万干,象是对自己,又象是对秘书说。 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却是一段漫长的跋涉。多数人只知道沙汀是位老作家,川味作家,或谓“土著”作家。但是却…  相似文献   

17.
韶华 《炎黄春秋》2013,(5):65-69
从1944年我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经69年了。我是专业作家,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时候我把它当神明供奉,有时它把我当成阶级敌人抽打。有时候我怀疑它,有时候我又责备自己……不管怎么样,它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一时也没有离开。(一)把《讲话》当作圭臬1944年,我在冀鲁豫边区打游击。我发表第一篇小说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只是觉得我的生活经历很有趣,照实记录而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一年后,还没有在敌后解放区出版,我看了一个朋友的手抄本。看了“讲话”之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写作还有这么多学问。讲得太对了,太好了。特别是作家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创作源泉……数十年中,“讲话”一直是我创作的圭臬。土地改革时,我下乡当工作队员,抗美援朝中,我过了鸭绿江到前线体验生活。我还认为:到生活中去不能当“客人”,必须当“主人”,当“战士”。  相似文献   

18.
涂光群 《百年潮》2003,(3):68-71
最近有位朋友对我说:你出了不少书,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游记、随笔等,但我感觉,印象最深、引起人们关注的恐怕还是1994年首次在香港出了海外版(书名《中国文坛写真》),1995年又由文联出版公司出了内地版(书名《中国三代作家纪实》)这两本写文坛的书了。我听说香港有位先生赞誉你的书是“文坛史记”。可是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都知道,文坛是个是非之地,写它难免有风险。那么你为什么要写“文坛史记”呢?她的提问引来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二年一月三十一日,我作为第一名接受审查合格的中国文科研究生,来到日本宮城教育大学攻读儿童文学。在来日的十个月当中,我觉得收获很大。下面,仅谈谈我所接触过的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情况。我接触的第一位作家是小野和子。她现在宮城学院女子大学担任特邀讲师,是日本“民间故事与文学之会”及“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的会员。主要从事欧美儿童文学作品、连环画的翻译及评论等工  相似文献   

20.
记得是1942年10月初,太岳军区参谋长毕占云突然来找我,开口说道: “老尚,交给你个任务干不干?” “您这位大参谋长要指挥千军万马,我一个小小百姓能不服从。”我说。 “那可不一样,”他说,“正因为你是百姓,就可以不听命令。” “您哪一回的命令我没听从?”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