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地标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共和国一个时代的辉煌写照。2018年9月30日是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纪念日。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拟开展《我与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亲历者口述实录》征编采访活动。如果您曾是大桥建设的领导者、设计  相似文献   

2.
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跨越长江下游天堑始终是个梦想。60年代初,在南京建设大桥被提上日程。1968年底,南京长江大桥终于通车。《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披露的是这项闻名中外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历史。  相似文献   

3.
正一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视察,同时大桥也是一张新中国向世界展示巨大成就的名片,各国政要纷至沓来。1970年至1993年,据不完全统计,大桥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  相似文献   

4.
从2008年2月28日起,我和我的工作室就开始了"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历时4年,于2012年4月出版了88万字的《大武汉记忆.商海传奇》、《大武汉记忆.商海浮沉录》。这件事的设想是作家方方提出来的。在袁善腊副市长的关怀和直接过问之下,我们的团队共采访了1949年以前从商当老板、店员及学徒的亲历者24人(有的接受多次采访),亲历者的后代(绝大多数为当事人的子、媳、女、婿,只有少数第三代)50人,亲历者的下属、亲戚、学生等31人,改革开放的创业者14人  相似文献   

5.
2018年12月29日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这座大桥当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收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有"争气桥"之称。她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作者通过走访当年的建设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我们还原了大桥的艰难建设过程,我们得以借此了解当时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长江大桥(以下简称“大桥”)正桥有9个擎天柱般的桥墩,矗立在滔滔江水之中,托起巨龙般的钢梁。1964年秋,正在施工的4、5号桥墩,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沉井危急!桥墩危急!大桥建设者勇于探索,苦战1个多月,以血的代价,终于取得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4,(12):F0002-F0002
正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大桥铁路全长6700多米,公路桥全长4500多米。这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建造的最大的一座桥梁。很多党和非党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不顾"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坚定地从事国家建设。南京长  相似文献   

8.
正1960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古巴共和国宣布正式建交,50多年过去了,当年中古建交的亲历者健在的已经不多了。我从1959年4月起随孔迈赴古巴采访,在那里工作和生活近七年,直到1965年12月离开哈瓦那回到新华社总社,是中古建交全过程的亲历者之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事件的记录者,我把这件重要外交事件过程讲述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9月,20岁的我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的兴隆中学高中毕业后,因高考已停止,只能回农村老家参加生产劳动。同年12月28日,第一座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跨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的特大喜讯,是我刚吃完早饭扛起铁镐就要走出家门去生产队"刨粪"时,  相似文献   

10.
<正>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世界一流的大跨度的双层(上公路、下铁路)大桥,国际上反响很大。许多外地人专程来南京参观游览这座"大桥"。同样名气大的还有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小红花"的小演员们以高超精良的技艺,征服了看过听过他们演出的观众和听众,获得国家领导和国际友人的高度称赞。那时提起南京的"一大一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旧时南京也有"一大一小"很有名,为人称道。这就  相似文献   

11.
<正>幼时对南京最大的印象,就是爸爸口中经常提到的南京长江大桥,这个宏伟的工程,在那一代人心中激起了太多的涟漪。就像外地人到北京一定要去天安门看一看,照张相一样,外地人来南京,也一定要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光是在来时的火车上看江面上往来的船只还不够,一定要坐上一辆从大桥上经过的公交车,从桥的这头一路坐到那头,然后下车,再一路坐回来才行。后来到了南京读书、工作,住在了老城南,呆得久了,才知道原来南京不只有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紫金山、夫子庙,还有太多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纪敏 《文史精华》2011,(12):4-11,1
笔者在担任抚顺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期间,先后采访了原公安部、东北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一些领导干部和各地战犯管理所的亲历者与知情人,以及日本“中归联”继任会长、委员长等日本战犯,因此,对新中国改造战犯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采访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成功改造日本战犯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嘉树 《江淮文史》2016,(1):126-128
正坐落在安徽医科大学校园内的毛泽东大型塑像,是"文化大革命"中安徽建成的首座毛泽东全身大型塑像。关于这座塑像的建成经过,一直鲜有记载。笔者在查阅"文革"报刊、采访重要亲历者后,对其有了大致了解。1967年在上海"一月风暴"的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事变初期,国内外因不了解内情而传言蜂起,一些敌对势力也在浑水摸鱼。英国记者贝特兰通过采访事变亲历者和深入延安,及时将西安事变和中共领导人民抗战的真相公布于世。  相似文献   

15.
疫情期间,“1918年大流感幸存者的提醒”上了微博热搜。面对当下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一位105岁的流感亲历者在采访中说:“我不想看到悲剧重演,人人都要当心。”100多年前,一场可怕的流感席卷全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志》2007,(11):18-18
2007年8月7日,深圳改革开放历史口述史资料采编工作座谈会在特区报业大厦召开,中共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张骁儒、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市史志办公室主任黄玲和10多位报业集团记者参加,深圳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王地久主持。为做好口述史资料工作,深圳市委领导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市史志办公室设口述史办公室,并通过报业集团组成了一支有丰富经验的记者采编队伍。口述史办公室专门制定了“口述史采访提示”116项选题,要求确定选题后联系亲历者进行采访;采访前要拟定具体提纲,并确定先远后近的采访原则。会议充分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  相似文献   

17.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二战中的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进行国际大审判,史称"东京审判"。高文彬先生曾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办事处秘书、法庭翻译官,于1946年赴东京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是我国唯一健在的东京审判全程亲历者。本文作者曾多次采访高文彬先生,根据其回忆的东京审判的诸多历史细节形成此文。  相似文献   

18.
在泰山和徂徕山之间,有一座横跨汶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旧县大桥。大桥的西岸是泰山区邱家店镇的南旧县村,大桥的东岸是岱岳区徂徕镇的孙家疃村。在这个大桥上,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桥上来回走动,去年,泰安市泰山区正式将这项爬桥活动命名为“旧县爬桥节”。  相似文献   

19.
陈磊  高洁美子 《神州》2013,(8):243-24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应用开始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网络具有搜寻与发布信息的强大功能,记者们可以通过网络更加简便和快速地获取新闻线索。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道工序,好的采访是一篇报道成功的前提,而如何从采访对象的身上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将是好的采访的关键。网络的介入不仅会给记者新闻线索的收集带来极大地便利,而且会使得记者与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更加紧密。过去的新闻采访研究,主要是研究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往往忽略了新闻采访结束以后,记者给采访对象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一种生硬地把采访对象放在被动地位的表现。随着网络的介入,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信息不均衡的现象将被打破。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按照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采访对象向记者提供信息,经过记者和编辑的加工创作以后进入传播领域,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出现,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源的采访对象可以凭借博客、微博等信息发布产品自由选择成为自媒体,不再受到记者采访的条条框框限制,由此而产生的信息资源发布的矛盾。本文通过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信息论中的黑箱理论,对网络介入新闻采访活动所带来的正反两个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导新闻采访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遗产》2013,(4):10-20
7月15~25日,由新华社、《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社会代表组成的20多人的"陇上行——真爱敦煌:关注世界遗产大型公益行动"采访团从甘肃天水启程,经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瓜州到敦煌,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实地采访了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的5个遗产点,也考察了沿途多家博物馆、文保单位、考古所及考古发掘现场等。记者们边采访边报道,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写下了自己在遗产现场的感受。这里仅以微博报道为主,摘编一些亲历者的文图,与读者分享零距离面对遗产本体时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