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扎米亚京(1884-1937年)是驰骋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坛的著名作家、反乌托邦小说的奠基人.他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驾驭语言的杰出才能,被誉为“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的一代宗师”和“语言艺术大师”.但在20年代苏联那个独特的历史转型时期,以及文学界复杂混乱的环境中,他的文学创作为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秘鲁非华裔作家和华裔作家书写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梳理,总结出秘鲁文学界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作者群体塑造的中国形象。从1872年该国文坛出现书写中国的文学作品,到2017年最新一部作品发表的近150年中,非华裔作家的苦力文学和批判文学从“他者”视角,主要塑造了中国迟暮帝国的负面形象;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渐成气候的华裔作家的寻根文学,则从“主体”视角塑造了中国东方大国的正面形象。秘鲁华裔作家在作品中打造命运共同体获得成功,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该国乃至拉美的影响力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秘鲁文学中对当代中国书写的缺失,促使我们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中不断创新,加强对中国新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是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然而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高尔基却是以一个浪漫主义作家的身份进入俄国文坛的。他用饱满的热情、动人故事和粗狂豪放的笔触写下了浪漫主义短篇《马克尔·楚德拉》,这部处女作可谓是高尔基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格外引人注目。"由不同民族的老、中、青年作家共同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业已成为我国文坛一支生力军;其文学作品的质与量,都达到了前所未见的水准。"(关纪新《塞风集》)在充分肯定少数民族文学已取得的成就的时候,对创作理论的探讨,显然也应当密切联系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实践,思考、回答和解决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问题。最近读到关纪新《塞风集)}一书,感觉到这本书在联系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实践,强化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当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内向派出现于七十年代初,指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日本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部分作家,以及同期出现,在文学观念上与其相呼应的评论家。主要人物有作家古井由吉、黑井千次,后藤明生、坂上弘、阿部昭和早些时候成名的小川国夫,评论家柄谷行人、飨庭孝男等。著名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开始指出这个流派时,曾流露出不满与困惑的情绪,这多少代表了当时流行的看法。人们认为这些作家、评论家缺乏社会观念,过于关注自我,他们的创作晦涩难懂,形象模糊,与六十年代王导文坛的高桥和已、小田  相似文献   

6.
《神州》2010,(1):24-2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他们一现身,使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存在,并且引发着不可拒绝的文学事实:以他们为主体构筑的80后文学如飓风般迅猛抵达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冯玉雷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走近敦煌学,敦煌学界多了一位同道,当然令人欣慰。他长期坐冷板凳,在敦煌学术与文学创作之间默默探索,陆续完成《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小说和敦煌题材影视作品《失踪的女神》《飞天》,成果颇丰。据了解,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中,如此自甘自愿下笨功夫,把敦煌学文献、学术成果消化,然后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不多见。敦煌学博大精深,既是学术宝库,又是文学富矿,应该有更多作家进行文学艺术化转化。敦煌学界、文学界有了冯玉雷的小说创作,便多了一份鲜活生动。随着人们对"一带一路"经济文化的认识加深,文学界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文物、文献及历史文化遗存中蕴含的文学元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慕浮华,心甘情愿走上比较清苦的学者型创作路子。  相似文献   

8.
2004年是广西文坛除却喧闹,潜心创作的一年。文坛桂军经过数年自上而下的整合奋发,以其恣肆的文学气势已经在中国文坛崛起,"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的现代和后现代叙述中涌动的本土经验,为中国文坛提供了新的质素,尤其中短篇小说的实绩令人瞩目。然而,广西还缺失具有全国影响的长篇小说,新一代文学新人尚未胜出国内文坛。这是文坛桂军近年的新忧。于是,有了2004年5月桂林的"榕湖会议",会上,区党委宣传部与东西、鬼子、凡一平、黄佩华、常弼宇、映川、龚桂华、光盘、伍稻洋9位实力派作家签约创作长篇小说;同时,一批文学新人李约热、伍维  相似文献   

9.
现在一般人都知道王鸿儒是一位作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学者。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他考取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文艺学专业,专门从事文学这一行业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迄今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而这二十多年刚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即20世纪80年代,他主要从事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后十年,即20世纪90年代,他主要从事文学的创作。他是由文学的研究、评论转向文学的创作的。而他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正>黑龙江当代文学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文学集群的存在。所谓"文学集群",不单纯是关于作家的概念,还包含作家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所面临的文学生态方面的意义。按此理解,当代黑龙江文坛先后出现了北大荒文学集群和大庆文学集群。它们都是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形成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十月革命后,第一部全面描写国内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荒年》(1922年)在苏联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名噪一时的作品。作者皮利尼亚克因此被誉为"新文学最卓越的天才"(库兹涅佐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第1卷,莫斯科,1994年,第267页)而蜚声文坛。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正当盛年、才华横溢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石川达三是日本当代文学中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影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风中芦苇》在日本战后文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版发行。我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暴露了战争狂人压制言论自由的野蛮行径”,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苇泽悠平“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也把这部作品作为“反法西斯文学”作品收录其中。…………  相似文献   

13.
从当前文学中的审丑溢恶现象,尤其是80年代先锋小说溢恶现象的集中爆发出发,接着探讨文学溢恶现象在当今80后作家写作中的体现。就郭敬明和张悦然两位80后作家为代表,探讨80后作家作品中的溢恶现象。简要分析在80后写作中溢恶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强调文学溢恶与审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有地域界限的,文学又是没有地域界限的。文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都希望全人类知道他的作品。由于对于文学的喜爱,我在近20年里参与了市内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结识了一些文学界的老友新朋;通过耳德目染,知道了一些市内文学界鲜为人知的事情,现借出版《江汉明珠采风》的机会,与大家进行一下交流。新中国成立后,我市文学就发展迅猛。以南下干部中的知识分子和行阳简易师范学生为主体的一批创作人才脱颖而出。当年在通海口小学教低年级语文的刘培清,陆续在《中国儿童报》、《中国少年报》发表儿歌、诗、童…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10,(1):28-29
80后作家,泛指80年以后出生的一批青春文学作家。是当今文坛最具冲击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学力量。80后作家代表人物: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抬头望见北斗星》、孙睿《草样年华》、李傻傻《红X》、胡坚暂愤青时代》、张佳玮《朝丝暮雪》、蒋峰《维以不永伤》、颜歌《马尔马拉的璎朵》等等。  相似文献   

16.
张菊玲 《满族研究》2006,(4):103-116
清末民初旗籍作家穆儒丐,在戏剧评论、小说创作、翻译文学等方面,均有过大量作品,如戏剧评论作品《伶史》、长篇小说《北京》、《福昭创业记》、翻译小说《哀史》(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曾在北京、东北地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由于身处风云变幻时代,思想、生活比较复杂,致使穆儒丐在近现代文坛属于另类作家,长期以来有关论述较少,本文拟从三个不同时期对穆儒丐的创作进行较为初步的评介。  相似文献   

17.
钦鸿 《钟山风雨》2013,(1):32-35
师范这个名字,不但在江苏读者中间鲜为人知,就是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界,知之者也少而又少——在一些文学辞典里,虽然也可以看到他的名字,但大多语焉不详;而几乎所有的大陆学者编写的台湾文学史著,对他都是略而不论。然而,他却对台湾文坛曾经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在上世纪50年代之初,他和同伴们合编的文艺半月刊《野风》,为当时"反共文艺"甚嚣尘上的台湾文坛,吹来了一  相似文献   

18.
武田泰淳不仅是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也是日本文坛“战后派”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武田特殊人生历程的分析,客观审视其第一次战时体验和评传《司马迁》的创作背景,以期更加清晰地阐释武田文学的发端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界,陈廷一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素有"南叶北陈"之称。上海的叶永烈以写北京的"四人帮"蜚声文坛,而北京的陈廷一则以写上海的"宋氏三姊妹"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20.
森鸥外是活跃在日本明治和大正两个年代的文坛巨星,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文化熏陶,青年时期又接受了西方的近代思想。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作家。在他早期文学作品中,具有启蒙思想和浪漫主义倾向。作为一名军医,他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工具,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只能凭借文学之笔来表达。在“大逆事件”中,森鸥外通过文学作品为被害者伸张正义。在“大逆事件”后日本文坛的黑暗时期,鸥外不得不通过历史小说表达对时局的批评和对封建体制的反抗。晚年的鸥外转向了历史传记的创作,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追求“达观”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