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晓南 《收藏家》2022,(5):63-68
一、梅清与黄山之迹遇梅清(1623~1696),安徽宣城人,以画黄山、画松闻名于世,纵横画坛50余年。他原名士羲,字渊公,号翟山,别号与闲章较多,并有诗文集《天延阁诗集》和《瞿山诗略》。梅清出身于宣城梅氏最为显赫的文峰梅氏,明代戏剧家、藏书家梅鼎祚,清代历算大师梅文鼎,还有明末清初的宣城一众梅氏画家皆出自这个家族,所以他自小浸润在家族的诗书氛围中。明代末年,外有朝代更替、战火连绵,内有父亲去世、家人悲痛,梅氏家族已然败落。  相似文献   

2.
<正>一、政治高压说与20世纪的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在现代清学史上,政治史取向曾是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特色。20世纪初,当清代学术和思想即将成为"历史",成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反满革命"的现实关怀,满洲异族统治的政治高压成为解释清代学术和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原因,甚至清代学术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发展脉络及其呈现的学术形态亦由此决定。1外在的政治环境和清廷的高压统制,成为决  相似文献   

3.
丁步平 《南方文物》2014,(4):212-214
<正>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传统陶瓷器型的产生、发展与演变,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陶瓷文化的宝贵资料,"梅瓶"就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类,以其历史悠久,窑口众多,造型独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一、梅瓶的起源"梅瓶"一称始于清代,至迟在清代末期已经出现。如清末民初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中指出:"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窄,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学术史上,方东树可谓嘉道时期一位学术个性鲜明而又充满争议的学者,尤以扬宋抑汉而为学界所关注,而对方氏理学观的认识,遂大多着眼于其尊崇朱子、批判汉学,为程朱理学正名,抑或汉宋兼采。但是,如果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方东树其人其学,则不难发现,其理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东树的理学观既有借"辟佛"以攻乎陆王、近世汉学家的一面,也有援佛入儒,对理学本身加以修正的一面。在汉宋兼采、倡导经世等方面,他与同时期夏炯等交相呼应、殊途同归,展现出此一时期理学发展的新趋势,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州文会组织广泛存在,颇为繁盛。按所涉范围划分主要有家族型文会、村际文会、通都文会等。本文论述的鼎元文会即系县域之下以都为范围而创设的通都文会。《鼎元文会同志录》记录了道光时期祁门县鼎元文会的兴立过程、会务管理以及文会功能等方面情况,呈现了地方社会为奖助科考而"民为自谋"之实态,为考察清代乡村文会的独特形态提供了难得的样本,弥足珍贵。鼎元文会构成主体多为村族"公会""公祀",族会之间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交融与互补,同时也展现了其与宗族组织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是研究清代官制与政治的主要工具书之一。关于"奉天府尹"一职,钱氏记历任者共97任、92人(其中5人两次赴任)。清代至民国时期修撰的地方志文献,对"奉天府尹"的记载亦数不胜数,收录在人物志、职官志、沿革志等部分中。地方志文献记载中有6人与《清代职官年表》所载有出入,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考证得知:廖文山、鼎彝、姜希辙、俞化鹏4人应为地方志载误;岐元、增韫2人确实就任过奉天府尹,可能为《清代职官年表》漏载。  相似文献   

7.
清代戏曲评点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近百年来,清代戏曲评点研究蔚为大观:金批《西厢》专题研究一领风骚,研究者从人物性格论、戏剧情节结构论、价值论、创作论等视角深入挖掘金批《西厢》中所蕴含的戏曲理论遗产,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批评体系提供重要借鉴。其它清代戏曲评点本之研究也在尴尬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凸显出三个重要研究视角:女性批评、学科交叉研究和社会一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8.
戴震是清代学术大家,在生前、身后都有很大影响,研究、继承他学术成就的人很多。其中,“《水经注》袭赵”一案与“江永、戴震关系”两大问题,一直是争论焦点。近15年,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戴学研究日益兴盛,一些新资料相继问世,对这两大问题的探讨也有了新的进展。本文通过概述近15年来戴学研究成果,试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戴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鹿坦 《神州》2013,(7):28-28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学术上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各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扩大影响便不断地著书立说,为后世学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道家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学术流派,在其所著的经典文献中有很多蕴涵着很多修辞思想,修辞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技巧能帮助其思想的推行,便于人们接受。  相似文献   

10.
清代汉学是传统学术的高峰,源远流长。不仅其学术规范影响深远,而且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在目前相关研究中,人们对汉学精神的认识大体局限于"实事求是",而对许多汉学家淡泊利禄、锲而不舍、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鲜有论及。本文略述要旨,以期进一步探析、认识清代汉学的底蕴,这或许对后世学术风尚的形成和繁荣亦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1.
常越男 《满族研究》2013,(1):119-126
"交流与融合:清代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与会学者对清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满洲文化的特点、清代满洲与汉、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清代满洲文化与境外民族的交流,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议题还包括清代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满文文献、文学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孟昭信 《史学集刊》2003,(2):105-10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所长王俊义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思想的教学与研究,治学勤奋,著述丰硕。俊义先生应约将有关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系列论文,加以选录、汇集,定名为《清代学术探研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纳入“社会学术文库”丛书,于2002年8月出版。全书收录论文、序、评共30余篇,计40余万言,按文稿的类别与时序,分为总论、清初、乾嘉、晚清、评论诸篇。 本书出版后,承蒙作者惠赠,得以及时拜读,受益匪浅。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涵盖面广,从清初到晚清,形成系统,并多有高深见解,是非经长期研治而不可得的成果。以下仅谈几点初步感受: 首先,本书以坚实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自始至终将清代学术思想史放在整个清史中予以研究,恰到好处地阐明学术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作者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认每个时期学术思想所表现的形式、反映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阶段,都受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条件影  相似文献   

13.
满蒙联姻不仅是清朝满蒙同盟、清朝统治蒙古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清代满蒙关系的重要体现。清代皇女下嫁蒙古,给蒙古社会带来了深远的政治、经济、人口、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清代满蒙联姻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有诸多学术论著。本文通过对清代下嫁蒙古的公主、格格的封号以及因封号而获得的陪嫁待遇的考察,从而对其随行人员的性质和"陪嫁人户"总体规模做出估算,进而探析这一人群对当时蒙古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浙江省武义县墓葬出土物谈婺州窑早期青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物》1981,(2)
关于婺州窑,文献中曾有一些记载。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清代的蓝浦在《景德镇陶录》里也谈到"婺窑,亦唐时婺州所烧者,今之金华府是……"等等,所以在陶瓷界,长期以来都认为婺州窑创始于唐,它的产品比越州窑、鼎州窑的差一些,而比岳州、寿州、洪州所烧的要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金华地区的东阳、金华、江山等县,陆续发现了一批唐宋时期的婺州窑遗址,对婺州窑有了一些了解。近  相似文献   

15.
梁海萍 《丝绸之路》2012,(24):39-40
康熙时期(1662~1722)是清代中俄关系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中俄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思想文化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这一时期中俄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徐乾学幕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乾学幕府是清代最早出现的以学者型官员为幕主、以著名学者为幕宾的主要从事学术活动的重要幕府。康熙时期的大学者如万斯同、阎若璩、胡渭、顾祖禹、刘献庭、黄仪、黄百家、王源等,都曾游此幕府,先后在京师和苏州纂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资治通鉴后编》等著作。徐乾学幕府的出现,既是清初学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与满洲统治者笼络遗民学者的政策密切相关。它的修书活动在清代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乾嘉时期一系列从事修书、校书活动的重要学人幕府的出现,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笔帖式是清代品级不高但很重要的职官,是继承和转化后金时期“巴克什”群体职能后的产物,且只能由旗人(主要是满族人)担任。康熙时期,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始有派出之笔帖式。有清一代,笔帖式设置遍及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并设有专门考试用于铨选。笔帖式升迁较之他途为快,乃旗人重要的进身之阶,是清代“首崇满洲”的具体体现。从其职掌考察,笔帖式具有沟通满汉关系、联系中央和地方的两大作用,与清王朝同兴衰共荣辱,在清代职官系统中极为独特,颇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清代学术文化成就了常州历史人文的高峰,而追本溯源,清初顺治时期的大批科举进士,则是开创这些文化盛绩的先行者、奠基者,他们给常州留下了诸多宝贵的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19.
自周秦时代,中国传统学术始得肇兴,直到清代才形成正式的学术史。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由传统步入近代的一个缓冲时期,因而在学术史的发展上显得十分突出。在清代不同时期中,其学术呈现出了不同的学术主流。本文以朝代年号对清代学术进行划分,通过学者派流来展现当时的主流学术思想,从而阐述清代学术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清初浙东学者黄宗羲与吕留良之间的争执,是清代学术史上一桩有讨论而无定论的学术公案。我们有必要从经学史的角度,对此进行新的探索。“黄吕”的真正原因,是缘于他们不同的经学理念和争夺经典解释权所致。这种认识具有开拓经学研究新方向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