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公朴日记     
李公朴 (1900—1946),江苏常州人,著名民主爱国人士。1936年11月,他与沈钧儒等领导“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而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李公朴日记两册。本刊的前身《党史研究资料》在1984年、2002年和2004陆续刊登了由孙景贤、王健、贺秦华、安跃华等人整理的部分李公朴日记。此为日记的最后一部分。这些日记记载了李公朴在1937年、1939年、1946年间,反对美蒋勾结发动反革命内战和在国民党监狱中坚持抗日民主的战斗生活,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蒋档》书翰中的国民党派系倾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启宏 《民国档案》2007,29(1):126-130
国民党的派系问题,向来受到研究民国史学者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相关档案的解禁,让外界对国民党各派系的恩恩怨怨有了更深入了解。《蒋档》书翰中就提供了国民党派系斗争的重要一手史料,弥补了以往回忆录及日记对这一问题反映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关于佐藤强日记佐藤强,日本新宿人,1938年2月应召入伍,之前为学生。作为侵华日军中支那派遣军山下部队官崎部队(原步兵第四联队)陆军步兵二等兵(相当于轻机关枪射手或组长),多次参加了保定城内及郊外扫荡战,攻占过保定以北的容城。为参加“汉口攻略战”经过南京,9月25日在九江附近麒麟峰遇国民党新十三师阻击。9月29日,佐藤强日记为国民党新十三师部属缴获。佐藤强从1938年1月1日至1938年9月24日,将每天的心情、活动逐日记述下来。1939年3月15日,该日记由国民党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参谋…  相似文献   

4.
1990年2月26日,吴忠少将在海南因车祸不幸逝世。将军的遗物里,有一本特殊的日记。这本日记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上篇是由一位国民党参谋军官所作,下篇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吴忠来续写。因此,它不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是唯一的,甚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5.
卢艳香 《民国档案》2014,(2):106-111
胡佛研究所藏《张嘉趝日记》(1935-1937)是研究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日关系的重要史料,尤对国民党高层对日和战态度有着较全面体现。虽然日记并未记有张嘉趝本人明确的对日态度,但其呈现出的张与蒋介石、杜重远、张群等人的过从往来,恰是张嘉趝对日态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六、关于国民党“行政院”由广州逃迁重庆、成都之记载阎1949年10月11日记“:偕财政部长关吉玉由穗飞台北,谒蒋总裁。”10月13日记“:李代总统由穗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穗迁重庆。”10月15日记“:偕关部长由台北飞重庆,宣布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10月16日记“:加大地方权责案  相似文献   

7.
正现今这本《企大日记》第七册,由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25军第148师副师长钱卓俨在1948年所记,其人字企大,故自名《企大日记》。由日记的封面及内中文字可以推断,在此之前还应该有前六册,可惜目前已无处可寻。当年,这本日记匆忙遗失在宿县战场上,后由我中原野战军某部宣传队长王云捡拾保存。王云曾长期担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组组  相似文献   

8.
人的活动是历史事件形成、发展的首要条件,日记呈现着当事人即时及连续活动较为真实的意图。中国民主同盟实际负责人黄炎培在其日记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该团体的相关活动,尽管受社交网络和信息渠道的束缚及当事人情感偏向的影响,日记所记载的信息有限,但基本反映了黄炎培等人自发成立民盟、主动调和国共矛盾及积极与中共趋向联合的曲折历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取代国民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从蒋介石日记可看出蒋介石常存忧党之念,他所关注的国民党弊端包括组织分裂、党员腐化和人才缺乏等,在忧党方面蒋介石所言与所思基本一致。由于蒋介石以构筑个人权势为目标,所以他对国民党弊端的忧虑,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替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可以说,蒋介石忧党的背后,其实在忧己。  相似文献   

10.
杨雨青 《民国档案》2016,(2):125-131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派遣马歇尔特使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并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美国提供援助的本意并非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最后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未能成为促使国民党改革及国共和谈的推手,反而成为"内战的制造者和鼓舞者"。本文主要利用蒋介石日记及其他档案史料,研究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博弈,分析蒋介石如何使美援从压力变为助力。  相似文献   

11.
戚厚杰 《百年潮》2009,(5):74-79
1948年10月前后,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军事大决战时刻.对这时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人们多从战略上进行研究.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思想、纪律如何,尤其是被称为国家大脑的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怎样?历史档案记载的不多.现根据<胡适来往书信选>和<胡适日记全集>记载的关于中央军校毕业生孙足原不堪忍受国民党的腐败,毅然与之决裂,写信向胡适讨"一碗饭"和胡适直陈国民党的腐败、苦谏"十大进言"等来窥其一二.  相似文献   

12.
书中人     
宋子文与他的时代作者:吴景平,郭岱君编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3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是世界著名的智库,拥有享誉全球的图书及档案,其中包括蒋介石日记、蒋经国日记、国民党党史资料、宋子文文件等,对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诸多领域的研究,极具价值。自2004年起,复旦大学与胡佛研究院的学者开始合作,整理与研究胡佛典藏的近代中国人物档案。  相似文献   

13.
正1947年,被史家称为中国的"转折年代"。这一年里,国民党在军事上其势汹汹的攻势受挫,被迫转为守势,而国民党内部也是分崩离析,加速了走向失败的进程。蒋介石在当年11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全国各战场皆陷于劣势被动之危境……李济深、冯玉祥且与之遥遥相应,公然宣告叛国,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相似文献   

14.
馆藏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中存有国民党政府军新八师参谋熊先煜负责指挥执行炸毁郑州黄河大铁桥以阻日军沿平汉路南犯的日记,是为1938年2月国民党军政当局关于破坏郑州黄河铁桥决定最后执行情况的第一手史料,特选辑发表。  相似文献   

15.
走向"团结"——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的蒋介石与西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象征着国民党在国难危急关头走向"团结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辅以其他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信函,结合当时的舆论,通过还原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西南与中央间走向"团结"的过程,力图揭示"团结"表象背后的武力威慑、派系纠葛与权谋运用.1934年底,蒋借红军西撤之机,入黔、拉滇以制粤桂.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前提下,蒋欲借五全大会召开之机,通过"党权"的让步与妥协,促成西南与中央间的"复合".然而,因双方在实际利害面前各不相让,加之心理上的壁垒森严,这一形式上的"团结"并未增进双方实质上之凝聚力.中央与西南间之"团结"仅昙花一现,很快又重回到武力解决的旧轨.  相似文献   

16.
李锐 《炎黄春秋》2007,(9):25-27
在1995年1月《同舟共进》上,曾看到朱正的《一次没有实行的改革》文,他就唐纵日记中的材料,介绍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内部围绕政治改革问题的一些谈论,很引起我不少回忆。当时就着手写一篇谈唐纵日记的文章,拟了一个草稿,但一直没有最后定稿,压了十多年,清理杂件中找出,现在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李公朴先生,江苏常州人。生于1900年。著名民主爱国人士。1936年11月,因响应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参与领导“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同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982年,我刊曾将李先生从1946年元旦至遇害前三天——7月8日,为反对美蒋勾结发动反革命内战奔走呼号的战斗生活的日记分期发表。这份日记是1997年李先生的女婿王健先生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它记载了李先生从1937年4月25日到7月27日。在狱中坚持抗日民主的战斗生活,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民主运动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全部日记分两册,约4万余字。现分期在本刊发表。日记由王健、贺秦华、安跃华整理并加注释。日记原文全出手迹。内容略作删改。日记原文中涉及的人和事,整理者在可能查找的范围内加注。错漏字以[]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为学术界所乐道,甚至被赋予诸多象征意义.1949年国民党政权逃台后的蒋胡关系,既是大陆时代的延续,也有在台湾时空环境下新的特点.蒋介石在台湾时期日记的开放,为研究二人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蒋介石与胡适均记载了他们交往的经过与彼此观感,但相异甚大,往往是"一个事件,各自表述".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胡适与在公开场合下对胡的"礼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后的玄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剿共随军日记>是一本历史当事人的记述.它虽有强烈的"反共"宣传性,但也记录了国共两党、两军不少"历史真实",如"剿共"粤军与国民党"中央军"的矛盾关系、共产党和红军的组织与军纪优于国民党和"剿共"粤军、"剿共"各军的宣传工作不如红军、"剿共"粤军的募夫制弊端丛生,等等.对待历史当事人的记述,应依据其记述历史的立场、动机和方法,采取冷静、清醒、理性的科学分析态度.  相似文献   

20.
阎锡山在山西执政38年,也是国民党要员中从辛亥革命到大陆解放,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人。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之道,他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阎锡山非常重视用人,他积多年之经验,在《日记》中不惮其烦地多次总结他的用人经验。他很欣赏曾国藩说的“用人以外无经济(经国济民)”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