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声拟态词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的词汇,然而,汉语的拟声拟态词远远没有日语丰富,因此,汉语母语学习者在进行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时常常觉得很困难,本文将从翻译理论--词义的“守恒”与“越界”角度来探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问题,从而为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肖东娟 《神州》2013,(20):173-173
拟声拟态词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的词汇,然而。汉语的拟声拟态词远远没有日语丰富,因此,汉语母语学习者在进行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时常常觉得很困难,本文将从翻译理论一词义的“守恒”与“越界”角度来探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问题,从而为拟声拟态词的汉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董青 《神州》2012,(29):155-155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而母语不同所受的干扰也不一样。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以汉、朝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干扰。  相似文献   

4.
冯丽娜 《沧桑》2009,(2):217-218
根据跨语言迁移理论,学习者的过度语在其形成过程中,母语的时体特征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EFL环境中考察了30名中级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发现汉语为母语的学生:(1)习得英语进行体时易受汉语时体特征的影响;(2)对达成动词和静态动词进行体的习得比较困难。因此建议学习者在英语进行体习得中注意英汉时间概念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佳 《神州》2013,(31):160-160
日语因果句结构复杂,形式多样,语感微妙,使用频繁,故而形成了日语表达的一个特点。与汉语、英语一样,日语中也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型。但是,日语的因果句的表达要比汉语、英语中的多。汉语的因果表达多是“因为……,所以……”;英语中几乎就是“because”。但是日语因果表达形式多样,而且这些表达形式在现代日语中都比较常见。如何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日语学习和教学上的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对由惯用型连接的日语因果句进行分析,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日本人表达习惯的语用失误。委婉语的语用失误则最为明显。日本民族具有内敛、含蓄、不爱张扬个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断地大量的使用委婉语。日语中委婉表达形式之多、使用频率之高,这在其他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委婉语可以说是日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在面对面的对话中,可以说如果不使用这种委婉语,谈话就不能顺利进行。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需要了解日语委婉语,以便正确得体的进行交流。避免委婉语语用的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明月 《神州》2013,(7):172-172
全球汉语热潮的影响下,各地学习汉语的热忱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日本人学习汉语也成了一大流行。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对日汉语教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属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成果较显著的领域之一。而汉语学习热潮不仅影响着学习者,对于教学者和研究者也是一项重大课题。笔者在日本进行阶段性的汉语教学之后,发现对于日本学生来说常出现的偏误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针对"在"字结构短语的教学,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希望这粗鄙的文章可以为教学者带来一点帮助,为对日汉语教学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日语授受关系句型中对于学习者来说难以掌握的典型用法与汉语表达相比较,尝试认知语言学原理在对照语言学中的应用。本文使用的认知语言学原理为池上提出的事态把握理以及Traugott提出的相互主观化原理。其中,Traugott的相互主观化原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重新定义。本文的考察结果为,日语授受关系句型中体现了说话人主观的事态把握方式,而与其对应的汉语表达则体现了说话人客观的事态把握方式;另外,相互主观化现象在日语授受关系句型中有所体现,而在对应的汉语表达中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9.
张莹 《神州》2012,(11):150-151
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合动词。本论文以了解日语复合动词中最为常见的'~こむ'的习得状况为目的,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松田对'~こむ'从教育和意思习得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调查沿用了其分类理论。因此从调查结果亦可反观其分类的有效性。调查结果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对于'~こむ'的意义,既有掌握良好的部分,也有不能熟练运用的部分。具体而言。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用法均掌握良好,反之,对于日常生活中不经常使用的延伸意义则还不能熟练运用。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归结为语感、母语的影响和学习不足三点。同时。松田的分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综上所述,对于今后外国日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复合动词时,尽可能多的接触地道的日语不失为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侯海生 《神州》2011,(9X):141-142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我热烈欢呼汉语能力测试马上实施。作为一个为母语教学焦头烂额的一线语文教师,我大声疾呼尽快建立综合、全面的汉语能力测试体系,提供客观评价汉语水平和能力的方式方法,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考级细则,优化汉语生态环境,拯救母语教学,为广大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分忧解难。  相似文献   

11.
吴震 《神州》2012,(20):141-142
拟声拟态词是日语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很自然的使用拟声拟态词原因之一就是出于他们母语语感,即拟声拟态词本身的音义对应关系。汉语中的象声词也存在着这种音义对应关系。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力图明确两者的异同,以使中国人的日语学习者可以通过了解两者的差异,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日语的拟声拟态词。  相似文献   

12.
焦凡 《丝绸之路》2013,(24):46-48
《长城汉语》教材是国家汉办的指定教材,该教材被海外孔子学院广泛使用,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在日常教学中也采用了该套教材进行教学。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一级班教学采用《长城汉语》第一册,该套教材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本文就《长城汉语》第一册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希望为一线的汉语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3.
杨振兰 《民俗研究》2007,(2):192-204
汉语中的后缀"子"作为名词的形态标记,表示事物范畴,其中的事物包括"物"也包括"人",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同时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统计出指人或与人有关的名词约160个(称之为"子"缀词),带"子"的惯用语约55个,总计约有222个词语,指人名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直接称人:  相似文献   

14.
吕朋林先生的《〈水浒传〉中约数的称法》一文,详细考察了《水浒传》约数的各种类型,分析其性质,并总结了从古代经近代到现代约数称说法的演变规律,结论大多是可信的;但有三点值得商榷:一是关于三个数字相连的约数用法;二是“五七”用于抽象事物问题;三是《西游记》和《红楼梦》中“五七”用法及《红楼梦》后“五七”用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清人张潮如是说。"怒"为何意,却未作详解。《现代汉语词典》中解:"怒,①愤怒。②形容气势很盛。"作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原本没有文字而至今还根深蒂固地借用别国文字的少数国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汉字和汉语词汇的借用。日本人可谓是学习汉语的最优等生,借用汉字的同时不断地把它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假借汉语给与日语的读音,有时还给它增添新意,使之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实例对日文借用汉语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点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进一步对这种现象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性的推测。通过这种研究可以揭示日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进行"是一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有如下解释:1.从事(某种活动):进行讨论、进行工作、进行教育和批评、会议正在进行。注意:"进行"总是用在持续性的和正式、严肃的行为,短暂性的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用"进行",例如不说"进行午睡","进行叫喊"。2.前进:进行曲。(《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743页)现代汉语书面语言"进行"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似乎所有的动词都可以与"进行"搭配使用。这种搭配在报刊、志书、年鉴中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8.
在二语学习中,学习动机对学习者的影响十分重大。文章对大理学院东南亚留学生和南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作出了调查、对比和分析。针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同点和造成汉语学习水平的差距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形成了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冯俊竹 《神州》2014,(9):149-149
在现代汉语中“古、老、陈、旧”这四个字的意思作为形容词来说是一组近义词,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本文主要从“古、老、陈、旧”的本义、义项、与词搭配的区别特征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说明它们语义和语用的区别,从而避免学习者混淆其用法,对相关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史晨  陈宝琳 《神州》2020,(1):70-71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本文认为,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影视资源具有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作用,可以课堂教学环节、文化检测环节、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加以有效应用。而在选取影视资源时,也要注意其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内容及时长的匹配性,使其合理化发挥出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