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议会制是西方民主的传统,但德国的现代议会制度直到魏玛共和国时期才得到初步建立。当今德国的议会制度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议会制度虽一脉相承,却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其失败的经验教训。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院制及其组成,议会与政党关系,议会与总统关系。  相似文献   

2.
魏玛共和国犹太人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方式上都表现出高度的德国认同。德国犹太人的这种国家认同既有重要的历史基础,也是现实的需要和客观环境压力的结果。魏玛共和国犹太人的德国认同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犹太教、犹太文化限定于宗教和文化的而非民族的层面,从而减少其与"德国国家认同"的冲突;二是强调犹太人与德国主流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紧密关系。犹太人的德国认同对其族群产生了重要影响:犹太族群中发展出了对东方犹太人的歧视;排斥犹太复国主义;低估反犹主义的危害,以致对大规模地迫害、屠杀犹太人缺乏预见性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期魏玛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冷静地分析了魏玛德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从德国现实出发,凭借高超的外交技巧,纵横捭阖,制定了“务实”也有人说是“理智”的外交政策。他坚持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即“稳西活东”策略,最终恢复了德国在国际体系中平等的大国地位。这是德国外交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德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成功的外交政策——斯特莱斯曼外交实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学术界对魏玛共和国灭亡与希特勒上台原因的研究中,人们一般都强调魏玛宪法二元制中总统权力的作用。本文认为,希特勒不仅是依靠以总统兴登堡为旗帜的德国保守势力,更是依仗着国会不可动摇的宪政地位上台的。魏玛宪法中国会与总统之间是势均力敌、难分难解的二元关系,正是这种二元制促成了希特勒的上台。  相似文献   

5.
在魏玛德国,劳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走向对立的演变历程。8小时工作制的兴衰正是这一演变历史的真实反映。魏玛初期,在革命压力与迅速复员的要求下,8小时工作制首次在德国确立,劳资关系趋于平衡。然而在1923年国家危机中,8小时工作制成为劳资之间的交锋对象,劳动时间紧急令打破了劳资关系的微妙平衡,国家强制调解机制的出现宣告劳资自由谈判历史的终结。此后,8小时工作制名存实亡,劳资关系日趋紧张,并最终在经济大萧条中迎来纳粹独裁。导致这种演变的主要因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政治与经济形势的演变以及劳资双方对合作的认识局限。  相似文献   

6.
正魏玛是德国历史名城,也是现代设计理念——包豪斯(Bauhaus)的发源地,除了建筑领域之外,包豪斯在艺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现代戏剧、现代美术等领域上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包豪斯从其发源地魏玛到中国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走进武汉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设计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知道西方国家工业产品好,却仅仅看到最浅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人家的包装装潢设计特别好,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工业设计的本质,也没有接受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各国推进现代化转型的社会政策中,家庭政策都被视作重要的一环。从19世纪后半叶起,欧洲各国把控制堕胎与积极的家庭政策联系起来,在刑法中列入"堕胎禁令",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的人口供应,德国也不例外。然而时移世易,当《魏玛宪法》创制有别于帝国时期的民主政治空间、强调公民自由权后,"堕胎禁令"的存废问题便成为围绕在家庭政策上的重要议题。人们从社会公正、女性自主权、职业医生的诊断特权、人口增殖需求及种族繁衍重要性等多种角度掀起了三次争辩高潮。魏玛政府基于进步社会观的考量,部分修改了该禁令。但日益碎裂化的政治格局与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不仅让有关"堕胎禁令"的改革问题成为又一个政治斗争的舞台,而且还增强了政府对私人生活的干预力度,进而凸显了非卫生因素在决定堕胎合法性时的影响力。由此,魏玛德国的家庭政策向服务于种族主义世界观的纳粹政权打开了大门,为其无所不在的社会控制政策与种族灭绝政策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点上,魏玛民主体制再次表现出它的"现代性危机"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中日战争初期德国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日战争初期德国的对华政策陈方孟抗日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甚巨。随着战争的推展,各国对中日两国的政策必然发生变化,进行调整。本文试图探讨抗日战争初期德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和一般特征。一抗日战争之前法西斯德国继承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两国友好往来的遗产,与...  相似文献   

9.
一战结束后,德国社会遭遇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多重危机,政府权力亟待合法性认同,社会期稳定。魏玛政府力图把福利国家作为控制与解决危机的一种手段。1918-1920年间,魏玛的福利国家建设曾规范劳动市场、协调劳资关系、改革保险和救济政策、解决住房问题以及调整经济运作模式等方面掀起高潮从短时段看,这些实践活动确立了基本的福利国家原则,维护了政府权威,初步解决了战后德国的社会危机然而从长时段看,这一时期的福利实践存在许多问题,埋下了日后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乃至民主危机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正> 静态叙述与动态叙述 赫特纳提出叙述时间断面上过去的地理事物,这种叙述是静态的。历史地理学在复原过去的地理事物的同时,还必须叙述地理变化。19世纪末,魏玛在《历史景  相似文献   

11.
郎滔  祖远 《丝绸之路》2008,(1):71-73
柏林,自由的遗迹 柏林一个多次在历史课本里面出现的城市。从二战前的“国会纵火案”,希特勒借此废除魏玛宪法.到二战之后德国战败,苏区美区对峙,将柏林这个原本完整的城市切割得支离破碎,再到最后柏林墙的倒掉,人性和民族一统的胜出,东西德的合并……柏林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0,2(2):78-83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标志着德国纳粹化的开始。德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安。但是.由于法国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希特勒上台次日组阁的达拉第政府不得不将如何恢复财政平衡视为第一要务;同时法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与希特勒新政权达成和解还抱有幻想,这最终促使法国政府在对德政策方面采取了“理智而冷静”的政策,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从整个人类法律文明史角度来看,每个国家的法治发展道路都不平坦,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其法治的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也都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甚至到今天,还有许多法治的核心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本文以英国近代刑事辩护制度的形成和变迁,俄罗斯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法典编纂,美国言论自由确立过程中丹尼斯案和布兰登伯格案的审判,以及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第48条"紧急状态条款"的变迁为例,对"法治是一个艰辛的、漫长的历程"这一主题进行比较详尽的梳理和阐述,以进一步探求近代以来法治发展中蕴含着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德国发生了两次民主制度替代专制制度的变革,即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制替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专制,以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议会民主制替代第三帝国法西斯专制。第一次制度变革的结局,议会民主制仅存续14年即被法西斯独裁所替代。第二次制度变革的成果则是议会民主制度稳固下来,最终在1990年统一了德国。国际因素在这两次制度变革的发生、变革成果的存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此简要梳理和分析,探讨全球化时代国际因素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慕尼黑──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大型德国历史回顾展侧记李兰琴众所周知,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德国法西斯头目阿道夫·希特勒发迹于慕尼黑,在这个城市奠定了其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为了回顾这段与德国乃至人类命运相关的历史,德国慕尼黑市于1993年10月...  相似文献   

16.
邓白桦 《安徽史学》2007,(5):19-26,90
1934年1月20日德国纳粹劳动法出台,废除了工人在魏玛时期争取到的劳资平等的法律地位,在企业中建立起"领袖-追随者"的"企业共同体"式劳资关系."企业共同体"是纳粹鼓吹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在企业的缩影,但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并不是纳粹运动领导人,而是魏玛时期的经济界.纳粹党上台前对企业劳资关系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认识,从在野党转为执政党后,纳粹党为尽快恢复经济,扩军备战,放弃了上台前鼓吹的行业自治,剥夺了工人和职员的共决权,确立了企业主在企业中的领袖地位,以赢得企业主集团的支持.这部法律体现了两者利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德国人重视历史,走在柏林大街小巷,置身 于众多的雕塑与建筑物间,你就恍如走在历史的 长廊,如果语言没有障碍,你可以直接感受到这 个地方历史的深厚、明澈、过程,以及柏林人对这 些历史的看法与评价。 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一直特殊,在很长时间 里,德国在欧洲处于领先的地位。思想界、文化界 的杰出人物层出不穷。自中世纪以来,不仅出现 了许多世界闻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 家、音乐家,也出现了许多十分卓越的社会管理 者。贝多芬第九乐章中的《欢乐女神》,正是那时 德国的思想界对未来世界的勾画与阐明,这支歌 曲让今天的人们仍然热血沸腾,充满希望。正是 在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德国奠定了在欧洲与 世界上的地位,也奠定了自己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有过战争经历的国家进行共同历史研究、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以达成历史共识与和解,促进和平友好关系的重建,在欧洲有着较长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的教科书合作被认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欧洲经验可以在宏观认识和具体策略上给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和教科书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但中日历史问题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成因,在许多方面无法复制欧洲经验,中日历史问题的解决需要参与各方做出富有创造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后,德国寻求与欧洲国家进行历史和解,尝试与法国等西欧国家以及波兰等东欧国家共同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经过努力,在和解道路上取得了进步。将二战后德国修订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政治框架和条件与1945年后的东亚局势放在一起比较,尽管东亚在过去20年间也出现了一系列就中学教科书开展合作的倡议,为何迄今仍没有出现与西欧相似的发展趋势?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整个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德国历史的后位局限,使它在发展和崛起中,不断地冲击和挑战当时的世界秩序。它曾两次撬动地球,两次都归于失败,且一次比一次惨,一次比一次跌入更深的深渊。这一切除了当时的历史局限外,更多的是由它的发展理念与方式决定的,所以德国要走出自己的历史宿命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德国的历史向人们很好地诠释了后起的新兴国家在历史发展观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