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大陆移民给日本列岛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思想文化,对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日本本土氏族对冬季降雪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认识淡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瑞雪兆丰年"这一农谚并未能在日本产生相应的影响。日本本土氏族接受了大陆文学中关于"雪"的意象,但是却没有吸收相关的农耕思想文化成分。大陆移民影响力的局限性、本土氏族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方式以及古代日本人固有的农耕节气观念,是导致这一结果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飞 《沧桑》2008,(3):7-9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滥觞期,其由蛮荒走向启蒙的漫长历程积淀出了两大文化原则:一是天地物候规则,二是血缘亲族规则。夏商周三代与五帝均源于一个单一的氏族集团,即黄帝氏族集团。它们文化上的传承和因袭关系远大于废止和变革关系,并且始终以"族权"高于"王权"的方式获取普世权威。而政治文化也在五帝时代的两大文化原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天人合一、祖先崇拜与礼制三大规则。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末期,对偶婚制形成,父系氏族公社产生,家谱的刍形出现了。聚族而居的族人。长期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地区,与邻近氏族相互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区域化。最初。这种地缘关系的区域化分散保存在各氏族血缘关系的谱牒中。随着氏族的生灭与迁徙,亲族血缘可能在不同的地缘化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普遍出现于古史传说时代的感生故事,并不能作为母系氏族制度存在的证据。事实上,感生故事应与早期政权的更迭密切相关,是“天人合一、王权神授”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仰韶文化时期以及龙山时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也初步展现出感生故事发生的婚姻家庭背景和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是依靠原始的氏族习惯来维持氏族秩序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出现,氏族习惯也逐渐演变成为习惯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渐变为成文法,夏朝的建立及夏朝法律的颁行则使得中国的"法"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6.
第一个数据《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叙述秦兼并巴中之后所采取的施政措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一依秦时故事。”据《华阳国志》秦是应巴的请求入蜀的,秦伐灭蜀国之后,又拘执了巴王。巴王为秦所胁迫,不得不臣服于秦。因而秦继续保留巴氏十君长的职位,并给予世尚秦女的荣宠。巴这时还存在部落与氏族的组织,“爵比不更”是说巴的部落与氏族的组织维持不变,部落与氏族…  相似文献   

7.
叶县与北京保利博物馆所藏索氏劫簋与簋盖,属于"殷民六族"中的索氏族所有,作器者之名应释为"劫",而不是"结".该铜簋的年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抢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抢婚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大约产生在母系社会氏族内群婚向氏族外对偶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婚姻形态的演变,私有制产生以后,买卖婚俗流行,抢婚已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内涵,而注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相似文献   

10.
"知音"故事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可见,"知音"原只是一阐述音乐之词。而赋予"知音"文化内涵的则是发生在汉阳的那段动人的故事。春秋时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甚为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晋国大夫伯牙乃先秦典籍所录士阶层中最早以名传世的音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夷夏东西说”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史学界基本上将夏氏族的居地确定为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笔者不揣浅陋,前曾发表系列文章,根据文献材料提出了早期夏氏族以及自黄帝始的先夏氏族可能原居山东、中晚期夏氏族乃渐西迁、最后至于河南西部的观点,并且根据考古材料论证了先夏氏族以及夏氏族原居山东、后渐西迁的可能性,那么根据考古材料,夏氏族是否可能是由山东继续西迁河南的呢?下面笔者就所掌握的考古材料对之试作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烈山氏)本爲中國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先後興起的三個氏族或聚落之稱,也用以指這三個氏族或聚落的傑出首領和所代表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在《周書》、《國語》、《左傳》、《六韜》、《管子》、《易·繫辭》、《尸子》、《商君書》、《慎子》、《世本》等十多種先秦典籍中俱有反映,非如有些學者所説爲秦漢間人所編造;"三皇"見於《周禮》、《六韜》、《莊子》、《文子》、《列子》等書,亦非如有些學者所説最早見於《吕氏春秋》。"皇"字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指一種上面插着羽毛的冠,舜時祭祀所用,原應爲五帝之前氏族、聚落首領所戴,故春秋戰國間人用來指稱遠古三個時期中傑出的首領。餘杭反山玉器上戴羽冠的人像應是"三皇"時代某一氏族或聚落首領的圖像。商周銅鼎上作爲主題圖案的人像同此。  相似文献   

13.
在70年代末以前,关于中华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不论学者或是普通大众,都会认为是黄河流域。但随着各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大量增加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对“单一中心”起源论提出了质疑。迄至今日,中华史前文化有若干个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并且均自成系统,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长江中游即是中华远古史前文化起源的中心之一。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大量考古学物质文化材料中,就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变迁的状况作一个粗约的讨论,以期寻出这一系统所代表的氏族部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些规律。一、氏族…  相似文献   

14.
侯丕勋 《丝绸之路》2013,(12):10-13
"黄帝"是一个经历了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历程的称号,它所反映的是华夏先民于5000年前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重大转变。当黄帝部落中轩辕氏族首领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方始有了"轩辕黄帝"称号。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一处古代有神奇之"圭"(即天然土丘)的邽戎居地,即今甘肃省清水县旧县城东南70里之轩辕谷。轩辕黄帝部落曾活动于陇山东西地区,而他的冢则位于今甘肃省正宁县东部子午岭之西五顷原,据此其故乡必是今甘肃省天水、庆阳、平凉三市地区。  相似文献   

15.
清初,鄂伦春族在传统的氏族型社会福利之外出现了新生的政府型社会福利。历经民国、伪满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氏族型社会福利制度在国家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终结,政府型社会福利逐渐壮大并最终取而代之。同时,政府型社会福利也从清初的"统治利用型",经过民国的"平等扶助型"萌芽与伪满时期的被废除,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转换为"平等扶助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当是与编户齐民时代相对应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它滥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经过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至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大量涌现宗族 ,氏族时代进入了新阶段 ,氏族时代在战国时期临近尾声 ,秦王政统一六国标志着氏族时代的终结。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先秦时代的社会形态 ,与后世有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为深层的社会结构形态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徐凯教授新作《满洲认同"法典"与部落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一书,是近些年来少见的一部开拓性的清史力作。该书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为基础研究蓝本,参照《皇朝通志·氏族略》、《钦定八旗氏族通谱辑要》和《钦定八旗通志·氏族志》等经典进行对比研究,突破了满学研究,特别是清前史研究中诸多难解之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段历史资料的空白,给出某些较科学、  相似文献   

18.
共工氏流徙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和考古学材料表明,河南辉县一带应为共工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辉县孟庄龙山文化城址可能与传说中的共工氏有关。大规模的氏族部落战争之后,洪水为患可能是共工氏族群流动的最直接原因。《史记·五帝本纪》所说舜"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并非毫无根据,虞、夏以来陆续北迁的共工氏的主体很有可能在夏、商时期逐渐在今河北平原中部一带稳定下来,并同当地原有土著民族融合,成为白狄族群的重要来源之一。白狄中的鲜虞族所建立的中山国,其文化根植于中原华夏文化的深厚土壤,积淀丰厚,故到战国时期曾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9.
胡芳 《中国土族》2006,(2):44-48
蟒古斯故事是中国北方广为流传的吃人精怪故事类型,土族中也盛传蟒古斯故事。本文对土族蟒古斯故事的起源和演变历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探寻,并对其中所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蕴进行了挖掘和解析。  相似文献   

20.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墓主人长子口应该就是西周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依据是:一、墓中出土两件带"析子孙"族徽铭文的铜方鼎,而"析子孙"原本是封于微地的武丁长子租己的氏族徽号,其氏族商末成为微子启的臣属,因此"析子孙"是微子启始封国内的一个氏族徽标.二、微子启商代末期始封于微,故文献中称为微子.西周初年改封微子启为长侯,故他又可以称为长子,周公东征后又被徙封于宋."口"与"启"可能是一名一字,所以长子口当是微子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