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襄阳在旧时婚嫁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礼仪。六礼中的“纳彩”,就是男方备了花红彩礼到女方请求联姻;“问名”,就是女方同意联姻,男方再请媒人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星命术士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配合干支,合为八字──编者注)拿回来;“纳吉”,就是双方家长同意后择定吉日正式订下婚姻;“纳征”,男方准备聘礼,女方预备妆查;一请期”,男女双方协商择定良辰吉日以便成亲;“亲迎”,男方亲自到女方把新娘接回家正式结婚。那时的城乡有一点钱的人家,穷苦一些的小户人家的婚事大都是按这些礼俗…  相似文献   

2.
成婚所依六礼是在先秦时期就已确定了的谈婚论嫁的程序,六礼的完备记述见于《礼记》、《仪礼》,但其发端却远在西周初年:《诗经》婚恋诗中的兴象与六礼之制多相吻合,由此可窥一斑。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相似文献   

3.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现在人们一般还是沿用古时流传下来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大体上,很多地方还是遵循传统婚俗的,只是不同的地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以太康县龙曲镇付楼村为例,探讨婚姻习俗的传承和变迁,以其能让大家对当地的婚俗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陈慧丽  王倩 《江淮文史》2013,(2):152-160
《家礼》中关于婚礼的规定是由议婚、纳采、纳币、亲迎、妇见舅姑、庙见、婿见妇之父母7部分组成。当代祁门黄龙口人的婚礼,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神州》2011,(16):29-31
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  相似文献   

6.
王晓哲 《沧桑》2014,(4):121-123
关中西部民间婚俗中沿用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传统的"六礼"仪式,喜庆热烈的婚俗既表达了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求和向往,更有对封建宗法文化的保留和尊崇。严格分明的程序礼仪,长幼有序的尊卑秩序都蕴含着尊崇血缘宗法关系的特点。考察关中西部民间婚俗的宗法制特点,对于剖析家庭组织的发展流变,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岭南地区的婚姻聘礼在婚姻缔结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种类及功能,本文根据地方志的记载重点论述清代岭南地区聘礼的类型及功能。纳采阶段的象征性聘物、纳征阶段的偿付性聘物、亲迎阶段的仪式性聘物以及用于沟通两姓之好的礼节性聘物,在婚礼程式的各个环节均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受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清代岭南地区的聘礼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一、媒人对于现代都市的年轻人来说,"媒人"已经几乎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了。媒人就是在男女双方走动,帮助说话,使男女能够择吉日结婚的人。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后,走进结婚的殿堂,是两个人之间的终身大事,中间有个媒人实在是别扭。在江南的传统婚姻中,无论青年男女  相似文献   

9.
古代婚姻讲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亲迎。在买施“六礼”的过程中,以雁作为聘礼(相传雁一生求偶只有一次,且求偶后便终身形影不离)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雁”作为聘礼日渐实物化、货币化。就史料体现,中国婚姻中的拜金主义倾向在汉代已十分明显,《前汉书&;#183;地理志》中即有“嫁娶太早,尤崇侈靡,贫人不及,多不举子”的记载。之后,魏、晋、南北朝、唐、束、元、明各代婚姻论财之风愈演愈烈。及至近代,婚姻中的拜金主义倾向更是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婚礼一般要经过定婚、送亲、迎亲、婚典、婚宴、回门、串亲等程序,且自始至终伴随着质朴、亲切、欢快、热烈的歌声。当男方请媒人说定婚事并送清彩礼后,便可择日完婚。婚礼一般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方家,叫“送亲”;第二天在男方家,叫“迎亲”。相比而言,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织金龙场苗族婚俗礼仪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人类的童年和成长的历程。既让我们感受到苗族文化变迁的被动和缓慢。同时,也折射出人类上古婚姻的一些早期形态。一、对婚礼仪程的简述自由恋爱结合媒的之言是织金龙场乡一带的苗族主要的婚姻缔结方式。这里的苗族青年一般利用晚上和节日“串月亮”,去附近的寨子边找姑娘对唱情歌,选择意中人。当双方感情发展到欲托终身的时候,男青年直接或请人代为禀告父母,由老人请媒人去女方家正式提亲。提亲的媒人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不予理睬。媒人要向女方家献殷勤,主动找家务活干,如此三、五日…  相似文献   

12.
《文物世界》1999,(3):62-63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清末至民国初年,晋中一带婚嫁,从提亲到完婚的礼仪一般要经过6个程序,即问名、纳彩、纳吉、纳徵、请期和迎亲。  相似文献   

13.
当时有人把广东的婚嫁习俗称为“买卖式”的,因为凡是婚嫁,总要跟“钱”有关一一小编我孤陋寡闻,日前拜访未来岳母时方才知道,客家话中嫁女至今依然是叫“卖女”——礼金需多少,礼饼有几担,金猪要几只?接下来的文定礼、纳采礼、亲迎礼等等,一桩桩接二连三,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  相似文献   

14.
散叶     
<正>不知礼则国有大咎周代专设有"媒氏"一官,来负责处理婚礼中的交接、介绍等事务,地位远比后世的红娘、媒婆要高。周礼十分排斥男女双方私定终身的行为,严格来讲,在男主人亲迎之前,双方家庭都必须通过媒人和"绍介"往来。公元前672年的冬天,当鲁庄公亲自跑到齐国,为迎娶齐襄公的女儿哀姜纳聘礼时,就被孔子大大地讥讽了一番。第二年他又趁着去齐国访问的机会偷偷看望哀姜,更被指责为"未娶而先淫"。后来庄公去世,哀姜与小叔子庆父私  相似文献   

15.
史话媒人     
今天,为男女恋爱牵线搭桥的人有个雅称,叫着“红娘”,有时称“月老”,不少人还通俗地称之为“介绍人”,但万变不离其俗称,那就是“媒人”。所谓媒人,从定义上来讲,就是指联络男女双方婚姻的中介人,过去这一角色大都是由一定年纪的妇女来充任的,所以又叫作“媒婆”。媒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少说也有四千多年了。  相似文献   

16.
苗族婚姻,无论是婚前的“说亲”,或是婚后的“认亲”,都得先要杀鸡看眼睛,然后方能定夺,因为这里头有个“禁忌”。“说亲”,指的是青年男女双方私下恋爱定情了,需要通过父母以媒人说合的方式成亲。这样,男方的媒人便带个大母鸡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一进门就笑逐颜开地对女主人(儿女婚事,皆系母亲出面,父亲处于幕后。这多少反映了母权的残余)说道:“务!(苗  相似文献   

17.
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有以下四个过程。 ①说媒(也称喝媒酒)如果男青年选中意中人后,便告诉父亲,由父母商定请一媒人(男性)提上一壶蜜酒,于黄昏时分赶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征求女儿意见后,饮下酒表明同意,反之则客气地请媒人将酒提回。男方家看见媒人若拿着空酒壶回来,表明事情圆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清末至民国初年,晋中一带婚嫁,从提亲到完婚的礼仪一般要经过6个程序,即“问名”当地人俗称“相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相,另一种是暗相。“明相”就是一切公开进行。由媒人领上男方的父母到女方家相末来的媳妇。“暗相”也就是利用到女家串门或节节性的访问做些细微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婚 湖南湘西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户和无生育能力者,也有一夫多妻的情况。 湘西苗族婚姻比较自由,但仍需举行订婚、过礼、结婚、回门等仪式。 订婚通常是男家向女家登门央求。当男家看上某家女儿,得准备酒肉,请媒人去女家“讨口风”。媒人到女家后,如果女家高兴热情,便说明女家有意,媒人便将此情况回告男家。隔数日,媒人又前去央求,这次才正式提及婚事。按  相似文献   

20.
河南商水县出土的原仲簠,是原仲为其女儿出嫁做的礼器.原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陈国妫姓大夫,其采邑是陈国一个叫“原”的地方,他以“原”为氏,故名“原仲”,或如原仲簠铭文中的“原氏仲”.遵循媵嫁制度,原仲将次女嫁给顿国的大夫“沦”,使陈、顿两国缔结婚姻之国,保持了长久的亲密关系.《东门之粉》是《诗经·陈风》的第二首,“亲迎”是周代婚礼的“六礼”之一,该诗真实描绘出原仲女儿出嫁的“亲迎”场面,艺术再现了《礼记·昏义》中的相关记载.同时,该诗还生动诠释了春秋早期的媵嫁制度,以及通过卿大夫联姻缔结婚姻之国等文化事象.原仲簠的出土,对于《诗经·东门之枌》的正确解读具有重要价值,反之,《诗经·东门之枌》使原仲簠铭文更加丰满而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