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轮志书是新中国首轮志书的续修,各县市二轮志书的上下时限,全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上限于20世纪80年代,下限至21世纪初的20余年间。这20余年,正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和巨大变革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
彭真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与20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的光辉一生、卓功勋和高尚人格,如同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世纪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克复 《炎黄春秋》2009,(5):47-48,38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统一、分裂、再走向合作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民主社会主义及其社会民主党的统一时期,或称国际工人运动统一时期。时间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869年起,欧洲很多国家先后成立了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得到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轮修志期间.扶贫事业不仅贯串续志记述时限始终。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而清晰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的第一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0周年华诞。在庆祝这一光辉的节日之际,回顾20世纪世界历史的曲折历程,放眼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每个真正关心全人类进步的有识之士,都会感叹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来之不易,衷心希望社会主义的建设,在科学地总结和运用人类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来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事业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向主张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要平等、互助并横向发展经济联系。然而,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直接提出对外开放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针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极端困难的局面,初步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指导了苏俄人民的具体实践活动。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因为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对外开放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7.
关于研究20世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宏毅 《世界历史》2002,3(6):97-107
以“长时段”和“整体”观点考察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方面,必然得出两种制度在20世纪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共存共处的结论;另方面,也更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某种根本性弊病和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世纪肇始之际,为了使明史研究有一个更快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十分有必要对过去一个世纪明史研究予以回顾和总结。近日,名明清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炳教授所《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一书的问世,正是适应了这种时代需要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社会主义在革命和建设的行进中,具有伟大的功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改变了旧的世界政治格局;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向前推演;当今世界的和平繁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的结果。社会主义运动中也出现了失误:某些时期、某些国家没有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看近了共产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而教条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特殊结合,最终害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50多年了,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至今有80多年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有40多年了。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展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这四分之一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然而在此之前,世界日新月异进步的时代,中国却曾经历过长达20年的停滞。生产力长期停滞,显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因而阻碍了它的发展。长期停滞的20年,恰恰是中国大张旗鼓反对修正主义的年代。历史已经证明,那时我们所反的并非修正主义,而是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促进中国迅猛发展的指导方针,这方针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届已出版的志书,几乎没有专门单独设立非公有制经济的专志或篇。究其原因,一是理论和认识水平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设计志书篇目时,对非有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二是时代的局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历史悠久,但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度停  相似文献   

13.
苏珺 《沧桑》2009,(6):70-72
20世纪50年代我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作为决策者毛泽东思想变化的直接结果。引起毛泽东思想变化既有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以及苏联因素等直接原因的影响,也有国家制定工业化战略等主要原因的影响。梳理其变化的原因,并进行理性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共和国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有利于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已成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的必由之路。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信息服务、维护党和国家真实历史面貌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一轮地方志编修及伴随而起的方志学研究正在全国兴起,它标志着前后经历了二三十年时间的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方志编修及方志学研究基本结束。对这段现代方志学构建与创新探索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其深入了解,正确评价,而且有助于人们由此探寻规律,汲取借鉴,促进新一轮修志及方志学研究工作,促进现代方志学的建设发展和中国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本文拟对此作一历史的回顾,并试作一粗浅的归结性的探论,以期促进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一、方志编修及方志学研究的复苏新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次全国性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十五世纪上半叶,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就是我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中国古代海外交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明成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勇敢实施开放政策的战略举措。这对促进我国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航海事业,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对后人影响深远。上世纪初梁启超即倡大力宣传.孙中山赞誉郑和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人并表示要继承三保之雄风遗烈。但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教训用之于当代现实和将来借鉴者.毫无疑问是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关于“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论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和教训,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开放”。小平同志将历史用于“鉴往知来”,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而且推动了郑和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平 《攀登》2005,24(2):22-24
竞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竞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竞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这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形成的科学理论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8.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攀登》2006,25(6):40-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切实解决忽视农民主体地位和利益的问题,重视、尊重和充分发挥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把培育新型农民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这对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和谐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和创造了包括社会主义矛盾学说、《论十大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科学理念,率先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创造性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