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01年1月,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奖励游学成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有力地刺激了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据统计,到1904年留日学生人数达到1300人,到最高峰的1905—1906年间,更猛增至8000人。有学者估计,清末十年间,留日学生总数在2万人以上。留日学生旅居日本,深深感到中国的积弱和日本的强盛,强烈的忧患意识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推上了从事政治活动的道路。过去,史学界对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同一时期众多留日学生参与立宪运动的现象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即拟探讨留日学生在立宪运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学术界,近十余年的大革命史研究延续了修正史学所推动的对大革命的政治面向的再发现,革命中的暴力与恐怖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近年的恐怖研究通常都避开了传统史学中的“形势论”和“意识形态论”,而是注重从革命造成的政治化和革命政治的内在动力来理解暴力与恐怖,并且认真对待革命对IHN度暴力文化的继承和转化。  相似文献   

3.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陈向阳进入90年代以来,清末新政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一股颇具规模的研究热潮。一批新成果、新观点脱颖而出,随之涌现出一些新热点或新领域,并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清末新政研究中出现的这些新动向作一概略介析。限于学识、资讯...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朱英1901至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较大程度地改革旧的封建体制。因此,从总体性质看,清末新政应该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清末新政既...  相似文献   

5.
丁未政潮作为发生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中极具分量的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瞿鸿禨是丁未政潮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并最终以失败收场、退出清末政坛。本文将重点考察丁未政潮前后瞿鸿禨的所作所为,并探讨政潮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及其对清末立宪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道格拉斯·任达(Douglas R.Reynolds)先生所著《中国(1897—1912)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是一本研究中国清末新政运动与日本关系的史学专著。这本书为“剑桥、麻省、哈佛大学东亚丛书”之一,于1993年经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会议出版。该书从研究中国清末新政运动及其与日本的关系入手,对于中国在由封建社会体制向近代化社会体制过渡转变中引进日本明治政制革新内容的几个有关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具体分为“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法律体制”的引进等等。该书认为,由于清末不断的政治危机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威胁、义和团等革命运动的推动,促使清政府内保守派也不得不发动“新政运  相似文献   

7.
正清末立宪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历时九年(1903-1911),波及除内外蒙古、青海、西藏之外的全国二十二省(内地十八省、东北三省和新疆),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均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清末立宪运动史料丛刊》收录了十九个专题史料,分别是:立宪运动的酝酿与发动,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清廷的预备仿行立宪,立宪团体,国会请愿运动,资政院,顺直谘议局,奉天谘议局,  相似文献   

8.
王长江 《神州》2013,(35):186-186
本文从概述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出发,在分析了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清末新政为今后的改革带来的教训与启示,总结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清末新政是对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1901—1911)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这次改革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改革运动,其力度远远超出前两次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革,是晚清历史上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对清末民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其在晚清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关清末新政史的研究近年愈益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成为晚清史研究中的"显学"。为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1.
陈佳乐 《文史月刊》2012,(Z3):23-24
庚子之乱后,时局呈瓜分豆剖之势。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计,领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清末新政。新政从1901年1月29日的变法上谕始,至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止。本文结合部分前人的既有研究,主要就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吴汉全 《安徽史学》2006,2(3):87-96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五四时期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同时期的李大钊一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陈独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动,政治上成为"半殖民地",进而提出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陈独秀还以"革命史"观看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百年历程看,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建立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是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重要开创者.  相似文献   

13.
预备立宪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高潮,其最终指向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宪法关乎社会各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与地位,朝野各方皆非常关注。清廷两次派遣大臣出洋考察,认为如用钦定办法制宪,可达到巩固君权之目的。因各国立宪运动结果多是民权仲张,君权削弱,唯独日本例外。倒幕立宪之前,权在幕府,天皇徒拥虚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清末新政中,不论在文教、军事、工商以及政治等方面,张之洞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他在清末新政中最突出的成绩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他的努力之下,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使中国的近代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使学校教育迅速得到发展,使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  相似文献   

15.
贵州秘密会党起源于乾隆初年的啯噜。清末民初,贵州会党先后承担了三种不同的历史角色。首先是被自治学社与陆军小学所利用,从“反清复明”的旧式会党转变为初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革命组织,进而成为辛亥贵州光复的主力军;随后又为宪政派所利用,转而与自治学社为仇,从辛亥革命的功臣转变为颠覆辛亥果实的帮凶;最后又为宪政派以“会党乱黔”作为乞请滇军入黔的口实,从而沦落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三次角色的转换,既折射出清末民初贵州党争的惨烈,同时也暴露了秘密会党缺乏明确政治目标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6.
北洋集团以小站练兵为契机起家,经北洋首领袁世凯精心经营、巧借时势,由新建陆军扩充至武卫右军、北洋常备军,及至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逐步成长为一股重要的军事政治力量。在清末民初这个新旧社会的变更时期,北洋集团作为代表清廷统治阶级内的一股新兴政治势力,对清末民初政局产生重要了深刻的影响:北洋集团是支持晚清十余年统治的一大支柱;也是影响辛亥革命使之政权转移的主要力量;袁世凯复辟帝制恶化了民初政局;北洋军阀之间混战为国民党建立统一政权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清末立宪运动的性质仍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本文就其进步作用作些探讨,并对不同的意见提出商榷,以就正于方家。 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在于:  相似文献   

18.
正清末指的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十年(1901-1911年),这也是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衰颓,因而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良好时机。当时有两股政治力量集结,它们共同反对清王朝。但诉求不一,路径两样,彼此之间相互抵牾。一股力量是孙中山的同盟会,它的目标是推翻清王朝,实现以汉人为主的"共和民主"。欲达此目标无他,唯有革命,亦即武  相似文献   

19.
清末边疆新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云田 《清史研究》2002,(3):116-122
1976年“文化革命”结束以后 ,学术研究逐渐进入正轨 ,特别是 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确立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 ,也扩大了中国史学界的研究视野。在这种情况下 ,史学工作者对以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 ,于是 ,过去一些缺乏深入研究的课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有些不太全面的结论也得到了修正。清末新政的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中占有一定比重的边疆地区的新政研究尽管还很不够① ,但是 ,随着清末新政研究的日益深入 ,清末边疆新政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不仅表现在已经…  相似文献   

20.
清末边疆地区新政举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清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新政,曾多有否定,研究也未能深入展开;近年来发表了一些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章,其中又出现了评价过高的倾向。本文从清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帝国主义侵略这一严峻形势考虑,以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变化为背景,以边疆大吏的治边活动为重点,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概述了清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实施新政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