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居民在外饮食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行为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在外饮食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文章在对广州居民在外饮食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饮食消费频率、时段分布和消费持续时长三方面分析了广州居民在外饮食消费行为的时间特征;在饮食消费行为的空间分布上,提出了不同类型饮食消费行为的圈层分布图和高低档次饮食消费行为的空间带状图。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与居民属性相关的饮食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新洲区农户消费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消费活动空间是乡村空间结构的一种表现和组成部分,在受到乡村已有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结构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塑造并形成新的乡村空间结构。在对武汉市新洲区3个乡镇11个村326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户消费行为的一般特征。认为农户消费活动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两带三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式。交通工具对农户消费空间的扩展有较大影响。同时,农户消费活动也受个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消费空间偏好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收入和年龄是农户消费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消费空间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敏  熊帼 《人文地理》2013,28(2):38-44
回顾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指出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复合的视角成为近年来消费空间研究的特征。提出日常生活的视角能够整合、批判地进行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并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建立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作者指出,施加于日常的惯习、规训与日常内部的抵抗、诗性构成消费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生活样式在日常中纽结为消费空间生产的动力源。借助列斐伏尔三元空间概念,指出消费空间生产中的支配与被支配、底部与顶部、文化与资本、地方与全球等一系列辩证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林俊帆  林耿 《人文地理》2014,29(6):40-46
食物是人地关系的天然纽带。自伯克利学派开始关注食品消费研究起,食物研究在国外已属发展较成熟的领域,食物消费研究更是新近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与家庭研究、性别地理研究关联密切。食物消费主流研究很大部分关涉意义诠释和文化建构,包括文化和身份认同、意义空间塑造、味道与边界、旅游体验、地方指向等命题。食物消费研究也正在经历和吸收一些变化中的研究思潮,特别是警惕过度的"文化转向",重视有关政治地理和再物质化/物质地理的理论主张等。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及多元化趋势,作为新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缩影,正逐渐对国内食物消费地理研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入 Sack 的道德地理相关理论,从商品链中生产与消费节点的地方—道德维度,考察 Kpop 偶像商品链中生产与消费节点间的互动机制。研究表明:①新自由主义理念构建下的地理要素促进了K-pop偶像产业的高效运转,但阻碍了 K-pop练习生的差异化与多元化发展,因此具有消极的内在地理特征。②媒介营造了 K-pop 偶像后现代性的消费场景,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空间情境、寻求认同以及创造意义的需求,但其对生产地事实的掩盖使得消费空间丧失了地方真实性与复杂性,呈现单一、割裂的内在地理特征。③K-pop偶像的生产与消费景观作为积极的工具道德地理景观促进了商品链的高效运作与循环,但其生产与消费互动具有消极的内在地理特征,不利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  相似文献   

6.
田至美 《人文地理》2007,22(2):102-106,97
从地理角度来看,扩散是一种创新进行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本文认为自然环境以及距离位势是体育文化扩散起源和扩散的地理基础和根本原因。体育文化扩散受比邻扩散和等级扩散作用的共同影响。我国足球俱乐部制和职业化在国内扩散与城市等级和产业密集度有关,在小空间尺度上以比邻扩散方式为主,在大空间尺度上呈现比邻扩散和等级扩散交替进行的规律,以此研究为依据,作者建议尽快研究和制定我国足球俱乐部特许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7.
深圳居民服务性消费行为的偏好与空间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服务性消费在深圳居民消费结构这一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本文首先对深圳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偏好进行了分析,其次将服务性消费行为大致分为餐饮消费、美容美发消费、体育健身消费及酒吧消费等四种类型,分别研究了各种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8.
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实质上是游客在目的地区域对停留空间和消费空间的理性选择与线性组合,是具有典型空间属性的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和经济地理现象,涉及了作为旅游景点和旅游目的地的点状地理要素和作为旅游线路的线状地理要素以及旅游目的地体系构成的区域等面状地理要素。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不同尺度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模型、目的地类型、游客旅行行为特征、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对旅游线路模式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东京作为北宋首都,都市结构与文化空间皆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节日市场与商品交易更加繁荣,市民节日消费需求逐步提高,其节日生活呈现出明显消费特征。从消费视角下探讨北宋东京节日生活,为北宋东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节日生活提供了微观研究视角,使北宋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由节日这个文化场域得以充分呈现。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下商业地理研究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下,商业地理学研究多聚焦于空间结构与边界、商业活动的区位与业态、商业活动中人的行为等经典领域。九十年代之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使实体商业与电子购物的关系、消费者行为的空间分析等主题,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并积极推动商业地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革新。伴随着消费力量在现代社会的崛起,商业地理所关注的商业空间和活动,不仅被消费地理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进行诠释,而且在主题上扩展至更为多元的消费实践和社会关系网络。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的思想,也被广泛用于消费空间的解读。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框架下,商业地理将不局限于对物质层面的关注,而是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宋颖 《民俗研究》2017,(5):15-20
以往对于节日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时间上把节日作为一个独特节点的风俗,在空间视角上使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描述文化活动的存在现状而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撑,理论探讨后续乏力。因此,针对"文化空间"的局限性而提出了"节日空间"的概念并详细探讨了生成机制及文化意义,重新讨论了"文化空间""民间"等说法及其与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日的六种空间机制和生成原理,旨在探讨节日发生的根源,这其实是在关注节日作为社会活动的空间化表达及"每一次呈现"的表述意义,强调"这一空间"的理论价值。节日空间的研究是重要的学术问题,对于节日空间的深入理解将推进节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地理想象是通过文化媒介对特定地方的地理“现实”的转录与重构,而博物馆是达成地理想象的一个代表性媒介。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展品陈列的空间载体,其中还包含着地理知识的生产。本文以南海博物馆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对“南海”的呈现。研究表明,南海博物馆对南海的地理想象不仅是话语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国家领土主权在话语层面上的实践。地名、地物、地图、地景是南海地理想象的构建基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对“过去”资源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南海”的地域想象、边界想象以及地缘想象。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旅游消费者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营销策略已无法应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因此,了解旅游者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并在营销策略上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旅游者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为旅游企业提供符合旅游者网络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日益凸显,加之"空间转向"思潮被众多社会学科所采纳,学者尝试基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探究老龄化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地理老年学这一交叉性学科。90年代后,"新人本主义地理学"逐渐兴起,地理老年学的研究开始由关注"冰冷"的空间转向赋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地方。研究内容从初期宏观"空间"层面上关注老年群体的空间特征与效应、日常行为与迁移以及健康与居住环境等议题,延展到中微观"地方"层面上关注(个体)老人的地方经历、身体实践、以及情感体验等,强调老年群体的"非均质性"与"主体性";而在老龄化认知上,呈现"去问题化"的趋势,"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等正向概念被提出。地理老年学正试图与健康、关怀地理等建立起更多的学术联系。论文按照"地理老年学概念的形成与提出—从空间到地方的研究脉络—研究议题分析—借鉴与启示"的逻辑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丰富国内人文地理学对老龄化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研究广州红专厂的空间功能置换和游客感知,空间功能的置换具体表现为物质载体工业建筑和机器设备的外观改造及用途变化,而游客感知则通过分析游客对工业遗产空间的感知情况,探讨空间置换后产生和传达出的意义。通过比较这些意义与工业遗产价值的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工业遗产空间的消费主义改造方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创意产业空间所体现的当今社会对工业遗产的态度。研究发现,游客将红专厂理解为一个文化艺术和休闲消费的场所,而不是工业文明的记忆空间。红专厂工业空间的创意产业园式改造,传递出的已经不是工业文化的内涵,而是新的消费意义,实际上是工业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的过程。这种再利用方式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遗产保护是有所偏离的。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线上旅游消费者资源,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而从中获得的边际成本递减的收益,促使旅游产品和旅游相关产品价格降低;相对应的旅游者旅游消费成本减少,旅游消费能力提升,旅游消费观念也相应随之改变。本文着重分析共享经济发展对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变化的影响,进而预测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已成为后现代社会消费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旅游消费逐渐形成文化理念,然而,国内外针对旅游项目的研究还未深入到旅游消费文化规律下对规划项目市场门槛的探讨。正是如此,本文试图在后现代旅游消费文化理念下,从旅游项目(类型)市场门槛探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着手,以景区索道项目建设为例对后现代旅游消费文化设施类项目的市场门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90年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的研究特点进行概括,表现为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主题多样化和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到质化的转变,然后从内容上进行归纳,包含社会公平、疾病与健康地理、犯罪地理、感应地理等研究重点,其中社会公平又细分为对弱势群体地理研究、福利地理以及女性地理学。这些研究在侧重点上有较大转变,从一般性社会要素空间区位探讨过渡到要素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情境的结构式剖析,注重研究社会空间的隐喻和文化意义、社会问题对空间的塑造机制以及特定空间对人的再造等。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归结为问题导向、主题多样化、地方性研究和质化与本位研究主导,最后提出对中国社会地理研究的初步建议:壮大中国社会地理研究队伍、积极借鉴其它学科、以居民日常行为地理研究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武春梅 《丝绸之路》2013,(2):133-134
随着“心经济”时代的到来,象征性消费成为主流消费方式,服装的消费也被赋予了无比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在这种潮流趋势下,服装企业的发展应从消费者象征性消费行为以及服装文化消费两个基点出发,让消费者在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感受自我,并以其真实感受制定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娟  王茂军 《人文地理》2020,35(5):69-76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消费文化的兴起,促使乡村成为资本青睐和占用的空间,其实质是资本为缓解过度积累危机而进行的"时空修复"。基于此,本文在引介时空修复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市莲花池村时间修复和空间修复过程,剖析了其背后隐含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莲花池村经由资本三级循环实现了空间转型,乡村空间本身成为资本增值元素,内外资本的流动在实现地理空间拓展的同时,造成聚落空间形态的重构和地方组织模式的调整,并孕育了村民内部分层、空间生产同化、空间正义缺失、传统文化消融等多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