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夏 《清史研究》2007,(3):26-32
本文主要以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黄周星的幻想之园——"将就园"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将就园图景和园主人生境遇的考察和分析,一方面阐释了将就园本身的构想特色以及"园"与"人"之间的特殊际合,同时也展示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一些典型社会特征和所盛行的文人文化,如强烈的遗民思想、隐逸心态以及戏曲、传奇文学的兴盛等等,而这都与当时园林的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胡静 《风景名胜》2021,(1):0060-0060
在宜居城市创建过程中,市政道路绿化与景观园林建设受到了城市的高度重视,在设计施工阶段需要采取科学且可行的方法,以改善市政道路绿化与景观园林建设的整体效果,真正改善城市环境.本文就市政道路绿化与景观园林设计的原则进行阐述,明确设计施工中的考量因素,进一步探究市政道路绿化与景观园林设计施工要点,旨在提升市政道路绿化与景观园...  相似文献   

3.
黄康  贾珺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11):30-45+143
偶园位于山东省青州市,是著名文臣冯溥建于清康熙八至九年(1669-1670)的一座城市宅园。此园营建自明代衡王府奇松园和冯溥旧园的基础上,历史深厚,景象幽朴,是明末清初北方传统文人园林的珍贵遗存。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和文献研究,梳理了偶园的前身情况与营建历程,以揭示其文化内涵,并检视北方传统文人园林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4.
李金鑫 《神州》2020,(1):36-36
在当今社会中景观园林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它对调节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园林景观不仅仅是植物自然之间的堆积与叠加,而是一门艺术。其中空间艺术不但能够体现景观的文化,还能够展现出园林的艺术性。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与研究意义进行概述,并阐述空间艺术设计的具体原则,最后对空间艺术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江南地区水域景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地处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种类繁多,体系完整,其中以水田景观(即圩田)为主体形态。本文以水田及捍海塘建设为例,指出历史时期嘉兴地区的景观体系经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即:(一)先秦至南北朝以“三江五湖”为主要标志的原生态景观形态;(二)唐五代直到宋元时期围垦式景观体系的全面形成;(三)明清以来水网如织、陂塘密布式精细化景观(即整治景观)系统的最后定型,揭示出导致这一地区景观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来自历代人民推动农业与水利事业发展的艰苦努力,进而从一个角度突出地展示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利民 《人文地理》2003,18(1):94-96
本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认为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生态平衡,还要在生态建设规划中注重城市居民休憩园地(如城市森林公园、园林公园)建设,以及都市农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利民 《人文地理》2003,18(1):94-95
本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认为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生态平衡,还要在生态建设规划中注重城市居民体憩园地(如城市森公园,园林公园)建设,以及都市农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其杰 《风景名胜》2021,(2):0041-0041
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是园林工程的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水平。目前,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园林建设,充分保证园林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促进城市发展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虽然陶渊明撰成《桃花源记》后,文人羽士对"桃花源"进行过不同的描述和阐释,且将其附会到武陵地区,但是迄至唐中叶,桃花源仍仅是传说中的意象,并无确指之地。唐宋之际,在道士、当地官员的推动下,桃花源在武陵县渐被塑造成了一个具体的洞天,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从事桃花源的实体景观构建,此种努力至桃源建县时达到一个高峰。不同时代形塑"桃花源"的主体与背景的差异留下了不同的景观,作为实体的非连续性和作为文化资源的接续性统一于其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赵郁玺 《风景名胜》2021,(2):0099-0099
在城市发展中,市政园林绿化景观的作用在于,对城市环境与自然之间平衡加以维系,保证园林建设的观赏性、节能性与环保性,促进城市综合建设的协调化.本文就市政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阐述,进一步探究市政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注意事项,旨在促进市政园林绿化景观功能的发挥,打造特色化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常熟老城区的古典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大都以文人园林为主,亦宅亦园,可居可游,体现了常熟文人的情趣与审美。由于岁月沧桑,大部分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不为人所知。本文试图从历史文献中寻找它们的身影,让人们了解北门大街曾经出现的园林。常熟的园林,得益于好山好水,能工巧匠的妙思精构,更得益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小巧而灵动,充满韵味,  相似文献   

12.
灵山小镇·拈花湾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这里向来有"净空、净土、净水"之称,生态秀美,环境优越。而拈花湾靠山面湖,更与驰名中外的灵山大佛依山为邻,可以说是得尽天地人文灵气,最能体现无锡地域特色的景观地,该特色小镇的景观多样性程度高、景观类型分布均匀,故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本意在于用小的尺度,研究特色小镇景观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景观格局指的是形状和大小不相同的景观要素在一个空间结构上的连续排列组合,也就是空间的格局。其中包括了景观组成的各个数量、单元和空间分布,同时也是景观异质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孙砚舜  商艳上  苏田  张建业  李臻  吴泓洁 《风景名胜》2021,(8):0091-0091,0093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园林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也是改善人们城市生活质量,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基本条件。文章介绍了色彩景观与园林色彩的定位与内涵特征,分享了园林设计中应用色彩景观的一般原则,结合上述内容对园林设计中应用色彩景观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解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改善园林设计中色彩景观的应用水平,为我国园林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水口,就是指某一地区水流进出之处,水流进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流出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是财富、兴旺的象征,古人因此常在下水口附近兴建亭、桥、楼、阁以锁财运,兴文运。抛开古人"水即财源"的象征意义,水口的设置对于城市空间布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且曲折环抱的流水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情趣与生气。在此,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内合江亭(下水口)、望江楼(文昌阁)、安顺廊桥(镇江桥)这三处含有典型风水内涵的实体景观,作为"三点一线"的水口旅游景观格局的具体构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景观文化内涵,还能够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出规划布置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祥妹 《人文地理》2001,16(1):35-39
文章探讨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的形成及结构特征,认为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是中国文化生态经验对隐蔽和探索结构的强化,景观审美感受上以神秘隐幽为主;中国寺庙园林是这种景观理想的物化,其园林环境和建筑布局都表达了中国人对理想景观模式的追求;作为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园林在旅游开发中必须突出其文化内涵,营造氛围,使游客体味它的深层次的美。  相似文献   

16.
聚落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历来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交通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日益加深。以皖北的埇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在县域尺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斑块之间和乡村聚落景观与其它类型景观进行物质和信息传递的景观廊道;乡村聚落景观面积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通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重要因子,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同;国道、省道和县道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有正相关性,铁路、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与乡村聚落景观分布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桂林旅游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外界交流的加强,桂林象鼻山、叠彩山、隐山、伏波山、南溪山、独秀峰、虞山、尧山、宝积山等景观初具雏形。芦笛岩、栖霞洞、龙隐洞、还珠洞等已被人们所认识。虞帝庙、尧山庙、开元寺、鉴山寺、逍遥楼等一批人文景观也名声在外。这一时期桂林旅游景观开发的特点,主要是围绕着"山"和"洞",游客则以官员、文人和僧侣为主,规模不大,游客也不多,但桂林秀丽景色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奠定了桂林旅游景观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商艳上  苏田  孙砚舜  吴泓洁  张建业  李臻 《风景名胜》2021,(8):0001-0001,0003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给园林施工单位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园林建设单位要加大对施工设计以及绿化养护技术的投入,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内容,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文章针对景观园林的绿化施工设计以及养护技术提出了一些观点,促进园林行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且更好。  相似文献   

19.
明至民国时期方志舆图中韩城县境的景观格局与景观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韩城方志的舆图 ,尤其是分野图及县境图的制作与内容的比较分析 ,结合方志的文字内容及其他文献资料对明代至民国时期韩城县境景观格局作了简要的概括 ,并从表现及原因两个方面对韩城县境景观的变迁即西北山区森林的减少与童山的增多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结论是韩城方志舆图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韩城县境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变迁的趋势与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20.
川西林盘作为川西农耕文明与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构成了川西平原独有的田园风光。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部分林盘自身的局限性导致近年来林盘文化衰落严重。本文主要从林盘的景观空间格局、空间序列、空间氛围、景观生态性这几个方面研究林盘景观空间的独特之处。并结合了现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提出如何在当下城市发展前提下,有效的保护和延续独具特色的川西林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