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波音 《世界遗产》2014,(12):6-6
<正>服装服饰,往往是一个民族的鲜明符号。有人提倡汉族人应该穿汉服,也有好古者一袭长衫走天下。即使在现代服装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的许多民族在节庆等活动中,仍然会脱去日常的便装,穿上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前些天北京APEC会议上,融合了宋锦、苏绣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和现代服装技术的"新中装"亮相会场,引来无数目光。新中装恰如一个符号,它既有"中"的一面,也有"新"的一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本期特别策划也借助新中装这个话题,既关注宋锦、苏绣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技艺,也关注设计师将非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笔者运用莫斯在《礼物》中提出的"总体呈献体系"对至今在侗区广泛流传的"月也"习俗进行文化解读。"月也"作为侗族传统的社交活动,具有"总体呈献"的三个特点,是一种"总体呈献体系"。它在社会层面反映了侗族传统社会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层面表现出侗族浓郁的稻作经济文化;在宗教上,反映了侗族宗教信仰中的萨崇拜;在文化心理层面,体现了侗族人民平和友善、热情好客、集体娱乐的社交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一璇 《民俗研究》2023,(4):145-156+160
以往研究强调商品与礼物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促成二者的转化,较少关注同一社会关系之中商品与礼物合二为一的现象。日式酒吧中的酒水交换体系展现出同一社会关系背景下商品与礼物的合一:中国女性经营者借助酒的出售过程构建人际关系;日本男性顾客通过存酒、喝酒、请酒等方式回馈前者,酒的买卖过程即为礼物交换。中日双方行动者对交换关系进行文化价值与道德意涵上的阐释与实践,使商品与礼物看似冲突的价值逻辑实现整合。  相似文献   

4.
正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推动非遗保护事业与当代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联合主办,"锦绣中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刺绣技艺精品展,于10月29日在恭王府开幕。刺绣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  相似文献   

5.
《"她"字的文化史》是一部"新文化史"与传统史学方法相结合的著作,富有启发性。该著用现代性概念对"她"字的创生与社会化认同做了分析,认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西方性",而是中国人自身的"现代性诉求"。然而,"现代性"并不能与"西方性"截然分离,它们之间的内外界分有待商榷;参与"她"字问题争论的"男女平等"的现代性别观念尽管有不足,但也不应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现代性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她"字既然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的产物,在对其做因果分析时,把现代性看作是对特定时代中西关系或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一种界说,也许更可取。  相似文献   

6.
传统秧歌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包括现代舞台化在内的多种形式转换,与本土民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疏离。这一脱"俗"求"艺"的过程,大致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因应现代文化规则而自我调适,由此呈现出与本土民俗文化的暂时性远离,属于"被动疏离";二是创作主体因渴望被整合到现代文化体系中,而积极融入现代文化语境,呈现出与本土民俗文化的持续性远离,属于"主动疏离"。关注传统秧歌在现代舞台化过程中与民俗文化的不同疏离关系,理解其在形态转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探索传统秧歌的历史脉络、当代转换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乃运 《旅游》2014,(1):88-92
作为旅游商品的优秀品牌,"北京礼物"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越广。"北京礼物"是带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彰显北京风采的礼物,是带着北京和北京人的气息、凝结着北京人的情感、表达着北京人,心意的礼物,它是为来京的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旅游消费者精心打造的、饱含着北京人对海内外旅游者、消费者的尊敬和爱的特殊旅游商品。"北京礼物"品牌打造,  相似文献   

8.
传拓技术是以纸墨为依托,使用特定工具将被传拓物体上的文字、图样、纹饰等内容拓印在纸上的一种传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拓技艺除了起到提取文献、保存资料的作用,在收藏、展示、教育等文化上的价值也逐渐彰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拓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传拓技术应当以现代审美审视其内容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风格相适应,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材料相融合,将传统技艺与更广泛更多元的社会领域相连接,满足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走现代创新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9.
地域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关系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开展的前提性因素。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取决于实现地域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衔接与互动。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地域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探讨地域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以西部地区地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情况为基础内容,总结典型区域内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实践经验,探索西部地区地域特色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罗丹 《岭南文史》2022,(4):23-29
<正>民间艺术保护步入“后申遗”时期,“生产性保护”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有成熟的理论探讨和逻辑构建,个案实证分析将更有利于市场接受和推广。佛山香云纱染整技艺抓住市场机遇形成转变的过程,传承主体在思考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创新产品、销售途径以及始终坚守传统香云纱技艺等调整下,走向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剖析研究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复兴经验,以求为衣食住行类非遗的现代转型提供经验借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唐时期朐山—郁洲滨海地域围绕东海庙、谢禄庙(石鹿山神庙)、海龙王庙等庙宇而展开的社会文化史,主要表现为地域社会内部在分化、对立与冲突中逐步统一,同时向外部不断扩展、进入王朝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系统以及更具开放性的"文化人群"中的历史过程。生计方式、交流与贸易、王朝国家的政治控制、神明信仰与奉祀乃是影响与制约滨海地域社会建构与文化形态的四个核心要素。以东海庙、谢禄庙—石鹿山神庙以及海龙王庙为中心形成的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本质上是"文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滨海地域的社会,是海陆人群共同营构的社会;滨海地域的文化,乃是海陆因素兼具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以"装裱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古陶瓷修复技艺"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对我国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名录建设、技艺保护、技艺传承、非遗成果等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所需的指导思想与路径。同时,回顾了我国修复人才培养的历程与现状,并重点探讨当前国内院校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京津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团体,与"海派""岭南画派"并驰画坛,影响极大。而"京津画派"一词却是近些年美术史研究中出现的概念,学界在使用这一指称时也有不少争论,故其所指的内涵和外延尚有待深入探讨和发掘。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领域中,关于地域画风的构建和美术家群体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20世纪早期的中国画坛,传统绘画在观念、技巧、题材等诸多方面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是百家争鸣和艺术实践创新。在这一  相似文献   

14.
华南宗族是科大卫教授的重要研究领域。他以历史学为本位,借鉴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走进乡村社会广泛收集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并将之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形成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口述历史计划"堪称其进入传统乡村社会史研究的开始,"入住权"理论更是对宗族研究的重要贡献,补充了弗里德曼研究中宗族与地域社会关系的论点。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宗族研究中,他从地方社会与王朝互动和整合的独特视角,以"礼仪"作为分析工具,展现了宗族制度的历史演变。正是这种路径,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中国宗族研究的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全球多国政府和知识精英参与的"新安全观"(亦称"非传统安全观"和"综合安全观"等)探讨中,尤以西方国家提出的"人的安全观"呼声最为强烈。在西方"人的安全观"理念中,传统的国家-社会模式被打破,社会不再被各类国界线划定为一些封闭的空间,人的安全问题也不再仅是国家内部问题,而同时成为全球市民社会的重要议题。尽管西方"人的安全观"暴露出很多不足与缺陷,但其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促使我们去反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近现代理解模式,打破那种在一个封闭的国家内谈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或者仅以单一国家为单位谈论世界政治问题的局面,从而能更多地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待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社会化进程,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如何影响到我国国内社会改革和政治议程。  相似文献   

16.
远方 《旅游纵览》2012,(1):12-15
<正>一个旅人与地方小吃的关系,很是让人纠结不清。既像暗恋又是眷恋,一旦相识,便不思量自难忘。正是那些技艺纯熟精湛、恪守经营之道、深谙人们口味的特色小吃,既守护着地域饮食文化的一片家园,又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繁荣兴旺,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地域文化的林林总总和本土人文的禀性都在小吃这个窗口里展露无遗,成为一个地方献给游客的最直接的礼物。下面我就来盘点足迹走过的20个地  相似文献   

17.
冯延青 《东方收藏》2022,(12):113-115
“枣庄泥塑”是一种传统的道观寺庙彩绘泥塑,为我国民间传统泥塑艺术的缩影,数百年来虽世事变迁,至今仍流传不绝。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本文对枣庄泥塑的历史、现状及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结合技艺口诀对其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枣庄泥塑”为例,探讨技艺口诀与民间技艺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学者开始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等,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时空、人、社会、表演、变迁、日常生活等系列关键词,表明在语境中研究民俗的学者具有共同的问题、方法以及学术取向,初步具备学术范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注重家族关系,包括婆媳、翁婿、连襟、妯娌关系,从傻女婿与巧媳妇的故事类型中,可看出女婿与岳家的纠葛,以及媳妇与公公的互动。"回娘家"的情节表现出即使女子出嫁,还是与原生家庭有割不断的脐带关联。故事不止涉及翁婿或翁媳关系,也牵涉到连襟或者妯娌间复杂的较量。此外,部分回娘家的歌谣,也展现了出嫁女儿在夫家的处境、以及对娘家的依恋、怨怼之情。巧媳妇故事里,往往由公公替儿子选择媳妇,同时也讲述婚后公公对媳妇的考验,只有通过考验的媳妇,最后成为当然的持家人选。这样的情节,可见出家庭中丈夫的相对弱势,对照"回娘家"情节中"傻女婿"痴傻无能,"巧媳妇"出面理家,似乎是攸关家族存亡而不得不然。  相似文献   

20.
地域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以徽州文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国兴 《人文地理》2002,17(3):78-81
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关系密切,地方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本文以徽州文化为实证,主要从负面效应上阐述地域传统文化对黄山市这一发展旅游条件优势显著的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利影响表现和形成机制,并指出要充分认识徽州传统文化体系中先进性和滞后性,特别是文化深层面上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怎样继承、发展、超越传统文化,克服陈旧意识,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营造先进的文化环境,为地方旅游发展培育强劲的文化内动力,实现黄山市"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