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902年春天,贵阳士绅李端棻(苾园)、于德楷(仲芳)、乐嘉藻(采澄)、李裕增(福田,旗人)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的目的,在贵阳次南门外,利用雪涯洞、丁文诚公祠、黔军昭忠祠、来仙阁等一片老建筑群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自1905年起,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完全地意识到自己。于是历史被认为是对人类的合理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通过"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运用和实施,努力改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不足和动手能力不佳的现状,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高校育才观和用人单位择才观一致。这是本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4.
李珊 《中国现代史》2022,(3):107-121
《字林西报》的美国记者甘露德(Rodney Gilbert)被认为是在华西人中“死硬派”的代表人物。这种印象的生成与其在国民革命时期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之病》密切相关。甘氏宣称该书旨在“给中国挑毛病”。为此,他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及既往的中外关系等问题着手,批评中国人是“缺乏管束的小孩”,并认为列强不应继续纵容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该书出版后遭到来自在华外侨和中国人的双重批评。在华外侨认为该书的刻薄口吻和露骨干涉中国的论调将惹怒中国人。中国读者中,基督教知识分子罗运炎以甘氏侮辱民族尊严为由要求政府将其驱逐出境,此事还在《字林西报》中引发中外读者的一番争论。学者夏晋麟则从中国人自身的视角对中国的问题展开反思。该书出版后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五卅运动之后西方对华观感的复杂光谱,也反映出国民性话语与国人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正面碰撞。  相似文献   

5.
曹耀文 《南方文物》2012,(3):151-158,129
曹耀文的《湘鄂西的"洞穴人家"及其土著文化传统》则首次详尽披露了湘鄂西地带大分散、小聚居的崖洞聚落这一华南民族志上的一大奇观。无论是土著人文的积淀,还是华南民族史迁入汉人的土著化,湘南永兴诸"坦"、鄂西利川"洞穴人家"、峡江沿岸的崖洞聚落,都清晰地再现了荆蛮故地土著人文"随山洞而居"聚落传统的积淀。  相似文献   

6.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群体,同时这一阶层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士"的尴尬处境出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他们在内在与外在的冲突下有三种选择:逃避、反抗和妥协,妥协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内外分裂的困境固然应归咎于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中一些极端理想化的因素,后世的儒生对此困境的恶化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士"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消解困境,在文艺等非现实领域获得满足。  相似文献   

7.
<正>"德"是西周王朝政治思想与天命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侯外庐等先生认为德、孝是周代统治阶级的道德纲领;周先王以德配天(上帝),以德受命治民等维新观念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①。金文是研究西周贵族社会"德"之观念的第一手材料,从中得到的认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的“过劳死”及其社会文化成因日化战后五十年间,日本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令世人瞩目。然而其成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我们在探索、学习“日本经验”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它的弊端,“经济动物”一词所隐喻的,远远深刻于它的字面含义。本文拟就日本人的“过劳死”问...  相似文献   

9.
“挨拶”的含义日本人喜欢“挨拶”。彼此见面时总要寒暄几句,即要来一番“挨拶”。托人办一件事,或蒙受照顾,要“挨拶”。领了他人之情或自己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也要“挨拶”。晋升和调动工作,要向有关的人“挨拶”;到国外常驻或出差,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自成体系,博大而精深。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时代后,儒学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然而在儒学文化体系中,封建的纲常伦理却是其核心,这致使中国的思想文化死气沉沉,科技文化墨守成规,便也渐渐落伍于世界文化之林。但在近代饱受西方文化欺凌的同时,却也正同时承受"反哺之恩",使得中国的近现代文化呈现一种不一样的特色—这就是我们后来所接触的"西学东渐",并且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呈现着不同特色的新文化对旧的陈腐落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这也就儒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支配统治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在"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独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彭维芬 《神州》2014,(15):183-184
老子的“大音希声”提到了“大美”之音乐境界,而大美产生快乐之极境“大乐”,“大美”体现与天地万物的“大和”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纪元──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友春自1991年萧兵先生《楚辞的文化破译》问世以来,最近,湖北人民出版社又相继隆重推出了叶舒宪的《诗经的文化阐释》、萧兵和叶舒宪著合的《老子的文化解读》、臧克和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等大型书...  相似文献   

13.
书画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核心在于加强书画文物保护,这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书画文物“出圈”旨在让书画文物“火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圈,让传统文化“入圈”旨在挖掘书画文物优秀传统文化、让其与公众建立共生共长的关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公众感受到书画文物的魅力,以促进书画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真正促进书画文物传统文化传承与薪火绵延。因此,文章将深入研究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的路径,认为要加强书画文物基础研究,强化书画文物价值认同,做好书画文物科技赋能,讲好书画文物故事,以更好地挖掘书画文物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书画文物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语境下,树立"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八荣八耻"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在今天,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人人参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5.
尹梓签 《神州》2013,(16):56-56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究竟应该居于何种地位,有何意义呢?在当今这个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里,孝道早已被人忘之脑后,人们为了金钱利益和权欲而麻木不仁,而我们这一代应该将这种绵延了几千年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推己及人,让人人行孝之道。  相似文献   

16.
冯晶 《黑龙江史志》2013,(21):340-340
<正>进入2013年,国内出现了一股"中国梦"主题设计热潮,传播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当属由中央网络电视台主承制作的"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一些重要作品自6月起陆续被全国各大主流报刊选登,也出现在各城市建筑围挡、城市广场等地,获得了社会各界关注和广泛好评。这些平面图案设计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  相似文献   

17.
曹新宇 《清史研究》2003,1(2):80-88
研究者目前倾向从“小传统”和“草根社会”等概念出发 ,分析明清秘密教门的历史与信仰 ,然而对明清教门的信仰的理解 ,离不开宏观的制度性思考。因此 ,从明清秘密教门核心的“灾难神话”出发 ,体察它在整个传统社会信仰制度中的位置 ,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分析明清教门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土壤和活动逻辑  相似文献   

18.
19.
刘大胜 《史学月刊》2024,(2):132-135
<正>反思和批判国内外错误思潮,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社会停滞论”兴起于西方,延续至今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直到现在还深植于西方学者的文化心理中,同时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学者。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从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社会发展是落后、愚昧甚至停滞的,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固定下来,再也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只有靠外力尤其是西方殖民侵略的冲击才能出现所谓的进步与现代化。1940年代,  相似文献   

20.
"走犬"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它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广义上的"走犬"应泛指打猎活动,猎狗自然是不可少的,然而在传统社会的日常语言中,"走犬"一词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有没有猎狗的参与,而在于"打猎"这种活动的本身。在中国古代,"走犬"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文化内涵的传统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