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明代 ,殿阁大学士与阁臣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绝非等同关系。然而学界至今将两者混为一谈 ,或以殿阁大学士代指阁臣 ,或把阁臣直呼为殿阁 (或内阁 )大学士 ,如 :安徽教育出版社 1 991年版徐连达主编的《中国历代官制词典》 (第 6 3页 )在“大学士”一词中言 :“明成祖朱棣即位 ,命以翰林院编修等官入值文渊阁 ,参预机务 ,称为内阁大学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 992年版俞鹿年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 (第 2 2 8页 )对“内阁大学士”一词的解释是 :“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 ,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 ,通称内阁大学士。”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2.
清朝专制制度中的核心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内阁沿袭明制,又颇具特色。所谓"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执宰"。"居六卿之首","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雍正年间创设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内阁和军机处关系非比寻常。其后,军国大计由军机大臣面奉皇帝训示,拟旨缮发。而寻常政务,仍由内阁票拟。大学士随之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值军机处的内中堂权力要比顺康时期的大学士大为提高,留守内阁的内中堂的权力明显削弱。军机大臣的"首揆"往往是内阁大学士,这就使军机大臣身兼数职,正确处理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分权,往往也是军机大臣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张舒  张正明 《文史月刊》2014,(10):38-40
明代大改革家、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主张“厚农资商”,与明代晋商之间有着某些渊源。 张居正与山西籍官僚 山西籍官僚宣大总督王崇古、吏部右侍郎张四维、户部尚书王国光等都与张居正交好,在政治上、经济上互为援手,最突出的是在“隆庆议和”上相互配合,赢得了主动,实现了“隆庆议和”。  相似文献   

4.
伊莎 《湖南文史》2012,(8):38-38
张居正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从秀才、举人、一直到进士,最终位极人臣官至内阁大学士。在其担任宰相的十年里,他凭借自己非凡的魄力和智慧,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凭此赫赫功绩,他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5.
关于明代内阁,早在明朝时就有所涉及,专门论述明代内阁的着作当时也已出现,如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曹溶《崇祯五十宰相传》等。此后,以内阁研究为中心的明代中央政治史研究一直是明史,特别是明代政治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明清官制     
内阁官署名。明初,为加强皇帝专权,废丞相,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华殿、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秉承帝命,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因设在宫内,称为内阁,实际掌有宰相之权。成祖时,以官阶较低之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阁;仁宗后才以尚书、侍郎等重臣入阁。阁设大学士、学士若干人,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沿置。  相似文献   

7.
<正>清雍正五年(1727),江西人周石林偶得一册明代“严氏籍没册”残本。该残本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江西、直隶巡按御史奉旨查抄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内阁首辅严嵩家产的清单。后来,周石林将此籍没册重录成帙,取冰山遇日消融之意,题为《天水冰山录》。《天水冰山录》保存了大量明代首饰的原始文献,包括首饰类别、具体品种、质地、  相似文献   

8.
"内阁相否"是明代一个突出的政治话题。与明亡后的制度检讨不同,明代以外朝官员为主体的持论者,把心目中认为理想的内阁,与以往朝代的丞相制度相比照,得出"内阁非相"或"内阁为相"的结论,作为一种"他者"话语,这带有更多改变现状的意图。其中的矛盾性源于内阁权力与职责相割裂的制度特征。这一制度特征与持续百年的他者话语一起,深刻影响了明代内阁的政治演进和阁臣对于"内阁相否"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对明代政治中枢模式中的内阁票拟进行了多方位和多视角的研究,着重讨论了票拟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程序,内阁制度趋于完善和首辅制度形成后票拟权的流向与延伸,以及其与明代政治中枢政权结构的关系。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责,是阁权的主要行使方式和权力象征,亦是明代政治中枢模式中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内阁票拟权的基本属性是对皇权的依附性,票拟的出现及其制度化使以内阁制取代丞相制度的明代中枢政权结构发生改变,成为有明一代政权系统中决策权与行政执行权之间调合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各类职官表,是新修<清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学士乃"居六卿之首""职司赞襄"①,故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对<清史·大学士年表>的编纂,尤为重视.大学士始置于唐代,宋明因之.清自太宗崇德元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复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后多有变动.康熙九年(1670),遂成定制.  相似文献   

11.
<正>资政即帮助治理国政。资政又是一种官职名称。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在金朝时期,资政系正三品官,元朝改为正二品,明清时期亦沿袭下来。近代太平天国洪仁轩著有《资政新篇》。当代新加波有内阁资政和国务资政。李光耀为内阁资政,吴作栋为国务资政。我们这里讲的资政,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  相似文献   

12.
阳桃 《黑龙江史志》2011,(11):12-14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朝中枢机构的核心部分,它是在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效地维持了明代国家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明代内阁的职权广泛、职官选拔方式多样,其与皇权、司礼监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3.
略论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极端君权专制的产物,是历史上翰林侍从潜在的行政职能被高度延伸和膨胀而最终形成的。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一方面,内阁是在翰林院的母体中孕育的。另一方面,翰林院成为明代官僚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成为一种官僚制度。本文试就这二方面的内容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明清辅臣     
正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但是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现在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官集团,总数约为2万人,京官约占十分之一。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经过层层会试殿试,突出者可被任命为大学士,供职于文渊阁。因文渊阁为皇帝的直属机构,在不设丞相(明太祖洪武皇帝杀过三位丞相后,下令不再设丞相一职)的情况下,文渊阁事实上承担着政府内阁的职责,首席大学士也就几近总理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韩爌墓     
韩爌(公元1564--1644年),字象云,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盘底村)人。1592年(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后,历官庶吉士少詹事、礼部右侍朗,泰昌元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人阁参赞机务。1621年天启皇帝即位后,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因忤魏忠贤去职。崇祯皇帝即位后,又召还朝廷,复为首辅。崇祯三年被罢职回乡。  相似文献   

17.
江苏文风之盛,自明代以来为全国之冠,清代则愈盛。本篇仅就官登极品的宰相略为介绍。虽然清代无宰相之称,但所谓大学士即类似宰相之职。雍正七年又设军机大臣,此后的大学士,即兼军机大臣,始有实权。据资料记载,清代自多尔衮入关至宣统三年,268年间,汉籍大学士者共121人,而江苏占有28人之多,浙江次之为16人,山东又次之为15人,河北又次之为11人,其他各省则寥寥无几了。江苏籍28大学士(包括协办)分别简介如下:陈名夏溧阳县人。顺治八年(1651)七月授弘文院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免相。十年调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署吏部尚书。十一年三月,…  相似文献   

18.
内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一介布衣王庆云则希望筹办团练来抗英,结果遭到穆彰阿及其同党的阻挠和打击。失去民众的抗英战争注定会失败的。  相似文献   

19.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生于嘉靖四年(1525),卒于万历十年(1582)。小时候就非常聪敏,15岁的诸生,写的文章十分精采,巡抚顾璘见了惊叹道:这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隆庆元年(1567)任内阁大学士,六年至万历十年(1582)六月为内阁首辅。  相似文献   

20.
王淼 《文史月刊》2009,(5):68-69
乾隆五年秋,北京城里死了一个匠户,丧仪办得极为风光,宅前车水马龙,达官贵人接踵而至,轰动了整个京师。内阁学士许王猷亲自主丧,大学士徐本、赵国麟率领汉九卿至灵前俯首跪拜,詹事府詹事陈浩里外奔走、陪吊数天,连权势炙手可热的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也差人前来送帖……事后据查,汉尚书、侍郎等尤卿中仅有户部尚书陈意华等几人托故未来。一时间,九卿会丧被街头巷尾传为笑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