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纪朋  郑小红 《神州》2013,(15):26-26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其根本的区别性,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宗教化以及儒家的神学化,三家的关系在鼎立的基础上开始了相互融合的历史。佛教在传入之初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从而被中国人接受的,然而由于道教与儒家的传统历史,所以佛教与政治的联姻是处于政治之外的。佛教发展的迅速促使儒家和道教的关系首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道教也开始从佛教中吸取诸如仪式的完整等方面的优点,士大夫也把佛教作为退隐的依托,同时佛教也开始运用中国化的语言和借用儒道两家的术语来宣传自己的教义。经过南北朝皇室的崇佛和灭佛运动,佛教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广泛  相似文献   

2.
一、常家庄园的文化背景常家庄园建造于清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较活跃,手工业以及民间美术发展迅速,佛教雕刻日趋衰危,民居建筑雕刻呈现繁荣之势。特别是山西晋中地区,晋商们为了显示经济实力,纷纷回家大兴土木,争相比阔。这一时期儒道佛(释)思想已经深深地埋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关于儒道佛的各种纹样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大量应用,晋商大院中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十分精彩。  相似文献   

3.
汤一介.著名学者,哲学家.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的撰述,是为了应对末法时代来临和皇权强大造成的危机感,以砥砺信仰;具览佛教在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下的兴衰变迁,以为借鉴;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记述和总结。其编纂体例诸如内容详略、纪年方式、叙史技巧等,直接受到传统编年体史书,尤其是《资治通鉴》的影响,又具有佛教史独有的特征。其史料来源浩瀚繁多,佛教史家广征博引佛籍文献,参互稽考儒道典籍,更扩展史料范围,採摭诏令、碑铭、表、记、序等文字,以撰成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通史性著作。  相似文献   

5.
吴佩孚深受传统文化"儒道互补"模式的影响,此外还重视佛教。前期力求在外王事业有一番作为,曾取得很大的成功,成了上世纪20年代最有希望一统中国的枭雄;同时注重儒家传统的"忠""孝"等德目,并吸纳儒家主张的"王道""德治"等理念。他晚年虽退出了政治、军事舞台,但其晚年的"退",实为调适、转进,"退"到书斋、家庭、佛道与山林,转向了立德、立言,并在极艰难的情况下最终"守"住了民族大义、清廉人格与爱物情怀等底线。  相似文献   

6.
佛教史籍在历史编撰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魏晋至宋元,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曾因玄学与佛学的冲击而中衰动摇,学者们兼摄或转参佛道者为数不少。正如梁释慧皎所说:“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任继愈先生说:“隋唐之时,好高者沈潜于佛宗,骛名者混迹于利禄。儒门从此淡泊,收拾不住,是以终唐之世下及五代,但有名僧而无大儒。”因而魏晋隋唐佛教史籍实不乏可观者。宋元时代,儒道佛争胜,士大夫多宗儒而杂参佛道,反映在佛教史籍方面,也有如《宋高僧传》、《五灯会元》等名著。至明清,由于儒家理学摄融释道,重新巩固了其一度动摇的统治地位。佛教与道教在知识界的影响逐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佛教扎根中国的过程中,随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日益融合,佛教愈来愈多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而佛教原始教义里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也随之消失或变更,比如佛教的戒律,佛教关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宇宙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观等等。实际上产生了一种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的中国式佛教,这种中国式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8.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思想史又产生了以六祖慧能《坛经》为代表的禅文化智慧,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如缘起论的哲学根基,并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发展到后期禅宗所倡导的"无情有性说",而这是一种万物平等观,它从宇宙范围内把人类与自然联系起来,将人的价值仅看作是自然价值的一部分,和草木瓦石等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伦理价值观有助于纠正人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不断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行为,从而真正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禅宗文化还是一种虽深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尤其道家思想所影响的、却具有独创性的般若智慧,它凸显个体的心灵在瞬间直契自身本性,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维度,于当下对治人们的焦虑、恐惧和彷徨等时代精神病症,不啻是一种心灵的环保。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佛教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在金代时,佛教在上京地区得以广泛的传播,虽然金代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并不具有十分重要性,但其佛教与南宋相比具有自身的堵多特点,所以文章通过对金初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金代上京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王慧慧 《敦煌学辑刊》2007,54(4):217-221
传统宗教学往往立足于各大宗教与政权建设的关系及宗教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忽视宗教在民间的发展状况,佛教也不例外,但随着官方主宰下的大传统佛教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间佛教信仰及边缘化佛教信仰的研究.因为在关于中国佛教分类方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其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佛教进行了或细致或粗略的分类,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看法:许理和先生把中国佛教分为"王室佛教"、"士大夫佛教"、"民众佛教",顾伟康先生把中国的佛教分为雅文化层次的"经典佛教"和俗文化层次的"民俗佛教",李四龙先生认为中国的佛教可分为学理型佛教和民俗佛教.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7,(6)
<正>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作为在中国成长起来的陶瓷艺术,特别是在东汉晚期创烧成功的瓷器中,有没有佛教的内容呢?有的话,佛教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在中国古陶瓷中佛教题材的内容自然是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在陶瓷上,但陶瓷上的佛教题材、特别是佛教造像的内容并没有与佛教传入中国而同时出现,而  相似文献   

12.
道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对道教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教与道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斗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两者相互借鉴融合。佛道两教就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麟凡 《神州》2013,(17):44-45
道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对道教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教与道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斗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两者相互借鉴融合。佛道两教就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浙江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吴先生所著《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一书,全书以近30万字和30多帧图版的篇幅,紧紧扣住“佛教艺术”这一主题,遵循佛教产生、演变、东传以及最终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主线展开论述,并阐介了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印度佛教思想和艺术流派的形成、中国佛教及佛教艺术与印度及佛教传播线上其他外来文化的联系.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重点论述佛教在印度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以及佛教寺院作为旅游吸引物功能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佛教旅游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在不同发展时期,佛教旅游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涵。佛教寺院在满足日常宗教活动同时,也采取"顺俗"措施,其作为佛教旅游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对现代宗教旅游开发有着重要启示:本质上现代佛教旅游是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和延续;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是佛教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调整佛教寺院旅游功能是促进佛教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留"斋姑娘"是永胜北片农村的一种习俗,本文就佛儒道三者的关系入手,简单分析了"斋姑娘"习俗的形成受到了佛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代佛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界对辽代佛教宗派、佛教艺术、《契丹藏》的版本与雕印年代、佛教与辽代衰亡的内在关联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但是,近70年来的辽代佛教研究也存在着佛教史料的整理与出版进展缓慢、研究成果与辽代佛教的地位远未相称、议题枯竭、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等缺陷。今后的辽代佛教研究应该在佛教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议题和视角的拓展、多学科合作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古代西北地区佛教研究较多,成果颇丰.民国时期,距今虽然很近,但人们却往往不太关注,典型例子就是心道与凉州地区佛教的关系.曾经极度繁盛的凉州佛教民国时期已趋于衰落,这种状况因心道在凉州弘法才得以好转,当地佛教迎来了短暂复兴.心道在凉州地区的弘法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佛教向近代佛教转变,是民国时期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经律异相》是宝唱等奉梁武帝敕令编纂的一部佛教类书,它是现存最早的整部流传下来的佛教类书,它是在僧旻等所编纂的《众经要抄》基础上成书的,它的编纂与《华林遍略》关系密切,这也决定了《经律异相》较好的编纂体例。《经律异相》是南北朝佛教类书的代表,它所构建的佛教世界观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佛教类书编纂。《经律异相》等佛教类书在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出现是佛教大发展的结果,它们体现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接受与学习,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16,(5)
佛教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路"是中国通过海洋对和合文化精神的践行。和谐与圆融是中国佛教和合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佛教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特质,尤其是与东南亚与南亚等地区密切的关系,使得佛教在"海上丝路"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佛教固有的"缘起""中观"、"空观""涅槃"的教义理念是佛教和合文化坚实的理论基础,佛教所体现的"慈悲""平等""和谐与和平"既是佛教和合精神的流露,又是对"和合文化"的具体践行。佛教在古代"海上丝路"上的传播,为当今"海上丝路"和平发展,奠定了历史上的"佛缘"基础。中国佛教和合文化对推动"海上丝路"和平与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