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舆论宣传阵地.热河事变前后,《盛京时报》违反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原则,战前宣扬日本为“自卫”被迫发动战争谎言,战争中渲染关东军与热河人民和谐共处、贬损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形象;战后批评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等,充分暴露了《盛京时报》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的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2.
《盛京时报》是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七七事变后,该报与日本本土报纸口径一致,声称是中国方面挑起的事端,责任在中国而非日本。该报主编菊池贞二以“傲霜庵”笔名发表社论要求日本迅即出兵“膺惩”中国、扫平华北。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本的新闻宣传家们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自觉地站到了一起.不遗余力地为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鼓噪、辩护。但由于失踪的日本士兵不久归队,日本发动战争的借口临时由士兵失踪改为不法射击,打乱了日本人既定的宣传布署,致使其在战争之初的新闻报道漏洞百出,反倒为我们今天研究七七事变的起因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阀顺利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但是在其策划变更国体,准备帝制自为的时候,却遭到了北洋系军政要员的反对。本文以洪宪帝制时期的《盛京时报》为主要材料,力求通过《盛京时报》的报道和评论,展现北洋系要员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反对。  相似文献   

4.
日本侵占东北后,为制造新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权力体系,虚构了东北的历史传统,重构一个符合自身需要的“满洲”集体记忆,从历史和文化上割裂东北与中国的联系;利用大众传媒、教育体系、行政管制等手段,进行了“满洲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灌输;借助仪式、节庆和符号等政治象征物,在对共同体体系化的过程中,传递“满洲"的共同体意识。日系报纸《...  相似文献   

5.
"火烧船厂"是关东三大传说("狗咬奉天、风刮卜奎、火烧船厂")之一,指吉林市曾迭遭火灾,这是在吉林市城市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过去的研究中,由于传统史料的局限,方志、档案的数量过少和口碑材料可信度低,导致这一研究很难深入。本文通过对《申报》和《盛京时报》中对吉林市光绪十六年和宣统三年大火史料的梳理,清晰还原了这两次大火的整个过程,为吉林市城市史研究拓宽了史料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并对报刊资料在城市发展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期间,《盛京时报》作为日本在华的重要新闻媒体,对事变诸方面作了详细的报道。从其新闻报道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和军方各方面对事变态度的一致和差异,同样也反映了日本方面对事变的三个关注重点:事变背景和影响,事变如何解决,以及蒋介石的命运。对其新闻报道的分析和研究,对于研究事变期间日方观点和反应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视角,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7.
《入沈记》作为域外汉籍"燕行录"之一,详细记录了朝鲜使节在盛京地区的沿途见闻,成为我们了解清代前期盛京地区各个方面的重要史料。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对清代前期盛京地区的语言状况进行挖掘,从而丰富我们对清代盛京地区语言的认识。同时对《燕行录》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价值,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燕行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亚细亚时报》是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于1909年创刊的,主要刊发中国问题的文章。从创刊起至1927年共出54期,刊发关于中国边疆史地问题的文章66篇,占全部中国问题文章的44%。《亚细亚时报》是刊发中国边疆史地问题文章的重要学术期刊,推动了当时俄国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永文  陈晓鸣 《史学月刊》2005,(12):116-118
晚清各类报刊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以各种形式追踪报道关于西藏的重大政治事件,讨论国家治藏方略,及时传达国外关于西藏的信息,为我们了解、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以《时报》为个案,介绍晚清报纸是如何跟踪报道西藏的。一跟踪重大政治事件由于报刊散存于各地图书馆或民间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东北方志中辑录了大量辽金史料,堪称辽金资料汇编。特别是《盛京通志》《吉林通志》,二者分别作为清代东北地区总志和吉林一省通志,其中所包含的辽金史料颇具代表性。两志中的辽金史料存在着显著特点:首先,搜集范围广,兼取各类文献且涉及朝代众多,所得辽金史料内容广博;其次,对数量大、内容繁富的辽金史料重新分门别类、取舍编排;第三,注重考证,体现了乾嘉考据学风。同时也存在着选材片面、内容不均、史料删减不当、史实编写错误以及一些具体细节问题。综合看来,清代方志中的辽金史料是多维度反映辽金史料面貌的有益成果。它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同时,也展现了清人的辽金史观和东北的地域特点,是清代辽金史学史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 ,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2 .这一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 3.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 ,但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不抵抗”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 4 .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 ,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 5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 ,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 ,诉诸国联 ,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 6 .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 ,下不抵抗命令的 ,是他自己 ,而不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2.
曾景忠 《史学月刊》2008,24(2):80-90
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外交方针的变化及其与军部的配合,演出了一场侵华的军事外交二重唱.先是,日本关东军发动侵夺满洲的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外务省曾加以劝阻.继而,在军方的压力下,日本内阁屈从军部,为日本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辩护、掩饰.中国对事变的处置,采取"诉诸国联"的方针,而日本运用外交策略,破坏中国"诉诸国联"的活动,以配合日军在东北的占领,逼迫中国军队撤出东北,并骗取美国的姑息.这促使美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相似文献   

13.
吴景平  王晶 《近代史研究》2002,15(3):121-145
193 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上海银行公会一度公开主张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为正统 ,实行宁粤之间的和解 ,并对诸如罢市这样的激进举措持消极态度。在上海和平会议期间 ,银行公会在敦促宁粤会议双方尽快息争御侮的同时 ,开始对南京当局的统治表示出相当的不满。在蒋介石下野后出现的停付公债库券本息风潮期间 ,上海银行公会发起了声势巨大的抵制运动 ,迫使孙科当局收回成议。 1 93 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前后 ,形成蒋汪合作的格局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的内债展本减息方案 ,上海银行公会基本上持合作的态度。此外 ,在支持淞沪抗战、维持上海金融市场乃至国内金融业的稳定 ,适时发起成立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等问题上 ,上海银行公会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盛京皇宫这一皇家宫殿建筑群,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盛京皇宫整体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大政殿与十王亭为布局,科学地运用几何透视原理,是后金时期建筑美学的重要成就,属于盛京皇宫早期建筑,带有浓郁的满、蒙、藏化融合特点。“中路”建筑与之相适应。“西部”建筑为雍正年以后增建,突出了汉化“四合院”特点,反映了满汉化融合。整个盛京皇宫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相比,体现了满族特殊的历史及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东北地区实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盛京地区的范围包括奉天府府尹辖区和盛京将军辖区。盛京围场隶属于盛京将军辖区,正好位于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的交界地带,故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划界应考虑盛京围场的隶属与边界。一般认为清代盛京将军辖区北界至柳条边辽东段,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忽略了盛京围场。本文利用档案、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盛京围场地图,并探讨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  相似文献   

16.
William Stueck 《外交史》2002,26(1):155-158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William H. Gleysteen Jr., Massive Enganglement, Marginal Influence: Carter and Korea in Crisis
John A. Wickham, Korea on the Brink: From the "12/12 Incident" to the Kwangju Uprising, 1979–1980  相似文献   

17.
佟永功 《满族研究》2002,273(1):29-34
本对清代盛京总管内务腐设置的时间、职能、裁撤等问题作了较详细考证,认为最初设置于顺治三年,称包衣佐领。乾隆十七年,根据皇帝东巡,加强对皇室事务管理需要,正式设置洋总管内务腐,作为盛京地区皇室及宫廷事务的管理机关,如同北京总管内务腐。1924年被盛京内务腐一产事宜处接管,第二年交奉天省政府,宣千清代的盛京总管内务府解体。  相似文献   

18.
张虹 《满族研究》2006,38028(1):75-78
清代《玉牒》,是清代皇室家谱。它以记载翔实,装帧华丽,卷帙浩繁,书体巨大,装订绝妙,成为谱牒中的极品,并且世间仅存两份,一份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份保存于辽宁省档案馆。那么清代《玉牒》是何时?又如何来到盛京(沈阳)的呢?笔者利用辽宁省档案馆所存档案,就清代《玉牒》由北京运至盛京的方式,进行简要叙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以努尔哈赤的起兵,强盛到统一建州女真后的稳定为主线,对萨满堂子的化的形成,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充分说明努尔哈赤对萨满堂子化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