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一、略论我国文字的起源文字是在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开始只有极为简单的文字,是帮助人们记忆一些简单的事物,以免遗忘。到了阶级形成、国家出现的前后,生产力有了提高,人事日繁,于是用文字以记录语言,才开始有了成文历史,可以传之远方和后世,因而就突破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我国文字起源于什么时期,还是一个悬  相似文献   

2.
岁月欢颜     
~~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秋天: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 水草丰盈,色彩斑斓, 大地的颜色仿佛为行者呈现。世界上有许多事物, 往往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时的过渡。它们由于既不属于前者, 又不属于后者, 便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们由于既包含了前者, 又包含了后者, 从而更加饱满和丰富。黎明和黄昏比白昼与黑夜妩媚, 春天和秋天比夏天与冬天灿烂。……那么 ,让我们就这样走进秋天, 轻抚岁月的欢颜。岁月欢颜@杨大洲 @陈力朴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如春风、春雨和春雷,吹遍、浇透和震动了中华大地。他的这个著名讲话,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又针对什么事说的呢?请看他在南巡中的重要一站──珠海,看到、听到和说了些什么?──编者  相似文献   

4.
春天是一种意象,美好的东西大多都是一种意象。山水如是。春天如是。梦如是。这个话除了很有韵味之外,好像也是很有道理。不过我要说,春天不只是一种意象。春天是如此具体实在,可看可闻可听可触摸,甚至可以品尝, 再也没有什么比春更贴近大地了。在我们的“中国之春”里: 随着松花江惊天动地的一声开江巨响,松嫩平原上的春季开始了。金达莱随之开满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与此同时,东海上的嵊泗列岛,黄鱼洄游的叫声如同打雷,渔民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汛“捉春”。  相似文献   

5.
去看白桦林     
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且把它 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 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我去看白桦林时是在秋天.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木草丰盈。色彩斑斓.大地的颜色仿佛在为行者呈现.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往往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时的过渡.它们由于既不属于前者。又不属于后者。便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们由于既包含了前者.又包含了后者,从而更加饱满和丰富.黎明和黄昏比白昼与黑夜妩媚.春天和秋天比夏天和冬天灿烂.当我试图描述所见的一角山隅或…  相似文献   

6.
老铁 《文史春秋》2012,(11):1-1
十月,天气渐凉,已是“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季节了。但是,突然问却热了起来。是什么在热呢?天气并没有明显变化。原来是“莫言热”席卷大地、“文学热”席卷大地、“文化热”席卷大地。这都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引发的热浪。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2012,(2):76-76
李:一看到这大地雕刻、大地作画的哈尼梯田景观,谁都会被震撼。虽然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梯田,但是它们都没有哈尼梯田那么系统、完整,那么具有观赏性,规模那么大。我在想这里表现的是什么?表现了哈尼人在高山梯田稻作文明的一个集体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8.
牦牛岩画——我们很想从西藏岩画图像演变史中,寻找牦牛在羌塘草原猎牧人经济及精神生活中的特殊性以及转变的原因,这些早年被藏北猎人们一路追杀过来的野牦牛,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了某种神性,弯曲有力的牛角被当成圣物在高原大地被处处供奉?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1,(14):2
生活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一片混沌:在生活中,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法完全实现,任何事物的终结都是了犹未了;新的声音总是与先前听到过的旧的声音混在一起组成大合唱。万物皆流,各种事物都正在转化为另一种事物,而其混合物并不融洽、纯粹,甚至将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事物是始终繁荣不衰的。生存意味着走向毁灭,意味着不能终其天年便要趋于毁灭。  相似文献   

10.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8,(4):158-160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中国大地上曾涌现出许多新鲜的事物。比如“顽主”。  相似文献   

11.
多彩的春天     
正阳春三月,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大地。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绚丽多彩……那么,春天是什么颜色的?有人说,春天是蓝色的。春来了,冬天冰封的小河都开始了新一年的奔流。这蔚蓝的河水像一块美丽的丝巾,在春风的吹拂下变得柔软、轻盈。河里的小鱼小虾也不再昏昏欲睡,伸了个懒腰,迎来快乐的生活。它们一起狂欢、一起欢笑,聊得起劲。哦,我明白了:春天的蓝色是快乐无比的。  相似文献   

12.
《神州》2011,(7):I0001-I0001
生活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一片混沌:在生活中,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法完全实现,任何事物的终结都是了犹末了;新的声音总是与先前听到过的旧的声音混在一起组成大合唱。万物皆流,各种事物都正在转化为另一种事物,而其混台物并不融洽、纯粹,甚至将分崩离新,烟消云散: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事物是始终繁荣不衰的。生存意味着走向毁灭,意味着不能终其天年便要趋于毁灭。  相似文献   

13.
董叶 《南京史志》2024,(2):28-29
<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主张,“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来进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我园基于生活教育理念,提出“让绘本融入生活”的绘本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绘本活动。本文从“看什么”“玩什么”“做什么”三个方面,谈谈这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虽然地理界多数人都熟知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人文地理学"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它的领域和研究宗旨还有很多误解.这个报告试图阐明它的基本观点,并估计它对人类社会实际的和潜在的贡献.要知道人文地理学的滥觞和重要性,就不能和整个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相割裂,地理学本身是一种极古老的学识.最初,一些大思想家开始研究人类托生的大地、一般自然现象和人类在这些有关事物中的地位时地理思想亦就诞生.在希腊、罗马时代的学术界里,地理学就  相似文献   

15.
林艳 《中国土族》2011,(2):61-61
清明前后河湟大地一片繁忙景象。大地上点点晃动的身影,田野里车响人唤,一股春的暖流在和煦的阳光里涌动着新的希望,新的生活。走过慵懒的冬季,度过热闹的春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塘拉村的乔文荣一家也开始忙乎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中原民俗与谐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习惯。在中原大地 ,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有趣的民俗习惯。这些民俗习惯 ,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地为当地的居民不约而同地遵守着。如婚丧嫁娶的一些讲究和禁忌 ,节日、时令的一些仪礼和俗信 ,以及言语禁忌等都是非常有趣的乡土文化。笔者通过考察这些活跃在中原大地的乡土文化 ,发现谐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在生成独特的民俗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谐音作为一种民俗生成原理 ,是通过语音的相同在两种本无关联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它是语音崇拜习俗的表现。“从语言人类学和文…  相似文献   

17.
最美的珍藏     
美无处不在,当阳光普照大地,鲜花绽放世界,树叶飘落泥土,美在不知不觉中便产生了。若能珍藏一些美的事物,更会让人心情豁然开朗。或许,那是大部分的审美观,而我,认为最美的东西是经历困难后留下的。十二岁那年的夏天,阳光格外猛烈,火  相似文献   

18.
人们思维的依据是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并不是初级的,工程师、建筑师、自然科学家、医生和许多做实际工作的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这是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无论如何,象大家所知道的,人们总是信服自己"亲眼看见的事物。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耳闻不如目见"的道理。而在博物馆里能够使观众亲眼看见许多事物,这就使博物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工具,成为宣传和鼓动的工具了。问题是在于:博物馆里要表现什么,以及如何  相似文献   

19.
《山茶》2009,(3):201-201
珠峰的第一个征服者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在著作中记录了他跟夏尔巴人的一段对话:“告诉我,如果能为你们村子做一件事,那会是什么?”“尊敬的先生.你们在力量和耐力上实在不能教我们什么,我们也不羡慕你们不安的灵魂——也许我们还比你们快乐些。在你们拥有的所有事物当中,我们最渴慕的就是让孩子上学。”因为”真正的敌人是无知”、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行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方志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这是方志学理论必须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