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潮澎湃说喜儿杜近芳我自幼得师教于被世人誉为“通天教主”的著名戏曲艺术教育定王瑶卿先生,故我从此才有对传统京剧坚持继承发展的舞台表演生涯50载。唯难于1958年我在初演现代京剧《白毛女》中的喜儿:您说,传统京剧“九旦”中的哪一“旦”的表演程式,能够直...  相似文献   

2.
京剧演现代戏很有前途──1964年在《红灯记》等现代戏座谈会上的讲话林默涵(一)《红灯记》是个好戏,很好,很满意,很高兴!看了几个戏,对京剧演现代戏的信心大大增加了。戏曲演现代戏很有前途。戏很感动人!我看过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和评剧的《红灯志》,确...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条目──京剧《白毛女》《白毛女》,京剧作品。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根据贺敬之、丁毅等同名歌剧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剧本1959年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北京市卷》。叙述地主黄世仁于除夕之夜,逼迫佃户杨白劳将独生女喜儿顶租...  相似文献   

4.
阿甲(1907—1994),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探索传统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突出代表.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导演的擎旗人”和“新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名符律衡、符镇宝.江苏宜兴人。1938年春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平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与江青等一同参加京剧《打渔杀家》演出,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曾参加延安丈艺座谈会。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文联首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编导京剧《三打祝家庄》、《赤壁之战》,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等。  相似文献   

5.
正京剧,是现代中国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因清代道光年以后形成于北京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乱弹""皮黄""京调""京戏""平剧"等别称,且一度被视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故又有"国剧"之称。2010年11月,京剧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年历程清初沿袭明末风习,梨园盛演昆山腔与弋阳腔。乾隆年间,各种地方  相似文献   

6.
41年前,曾有过一出反映“八一”南昌起义的京剧现代戏在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戏曲舞台上轰动一时,这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京剧团排演的京剧现代戏《八一风暴》。1963年8月的一天,剧团接到国务院打来的电话。询问剧团在京的演出情况,问“8月20日有没有安排演出,如果没有就不要安排了。到政协礼堂来演出,首长要看戏”。自剧团7月晋京公演以来,先后有徐平羽、周扬、林默涵、刘清扬、罗瑞卿、粟裕、肖向荣、邓子恢、高登榜等首长观看了京剧《八一风暴》。这回是谁来看戏?对大家来说是个谜。8月20日剧团全体演员早早的来到了政协礼堂,做好了演出前的…  相似文献   

7.
焦菊隐是我国杰出的戏剧艺术家,早年曾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培养出一批京剧名优。后留学法国,攻读西方文学和戏剧。1938年回国后,从事抗战的戏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执导了《龙须沟》、《茶馆》等一批名剧,开创了中国民族话剧的新纪元,也奠定了他一代戏剧大师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乌盆记     
郭建 《文史天地》2014,(7):14-17
正元代不知名作家创作的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是著名的包公戏剧目,在后世长期流传。明代改编为传奇《断乌盆》,说唱词话《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近代被改编为《乌盆记》或称《奇冤报》《定远县》,是京剧等各传统戏曲长演不衰的剧目。1950年文化部禁止各剧种再演出这个剧目,至90年代末又开禁,依然是一出名剧。1993年台湾的电视台拍摄的《包青天》电视连续剧,也吸收了这个剧目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化界、戏剧界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曲现代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面对近年来产生于文革期间的所谓“革命样板戏”重登舞台评说不一,文艺界内部对此也有尖锐的争议. 在这期间,一些“样板戏”在北京及全国各省市纷纷登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也纷纷亮相,许多“样板戏”的精彩唱曲已成为专业和业余演员参加京剧竞赛的常备节目,不仅成为大众时尚的流行唱曲,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娱乐节目. 2001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开幕式上演出了《打虎上山》(《智取威虎山》片段)、《痛说革命家史》(《红灯记》片段).京剧节之后,南京有家剧院又公演了整部《红灯记》.  相似文献   

10.
“生旦净丑,四功五法”是戏曲专业通用的术语,现在却多被误解为京剧的专属名词,可见京剧的影响力。作为我国知名度最高、政府扶持力度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一直被称为“国粹”、“国戏”。在京剧列入世界级“非遗”三周年之际,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及京津沪三地市委宣传部、国内多家著名京剧院团等单位其同参与实施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启动,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十出传统大戏,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放映两种形式,将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记录下来并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三、被默许的解冻粉碎“四人帮”以后,传统戏曲率先恢复了一些剧目。第一个“闹得水响”的是《逼上梁山》,因为恢复它有惯见的标签可贴,毛主席在延安看了平剧(即京剧)《逼上梁山》后给平剧院的一封信,足以封住动不动就批判的那些人的嘴。于是全国各地都响起林冲那悲怆的歌唱。地方戏曲也紧紧跟进。看了十年样板戏的人们, 突然发现传统戏是那么绚丽多  相似文献   

12.
刘娥,京剧《狸猫换太子》里的刘太后的原型.但她的历史事迹与戏曲中的故事相去甚远. 一 京剧《狸猫换太子》影响甚大,其剧名甚至成了“调包”的代名词.此剧的故事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来又被明代安遇时写进短篇小说集《包公案》卷七《桑林镇》,再后来便进入清代石玉昆所写的长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  相似文献   

13.
刘云  晓雄  涓迅 《百年潮》2007,(6):41-46
20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的话剧和京剧舞台上,上演了同题的剧目《八一风暴》。前者由刘云、余凡、雪草、张刚编剧,江西省话剧团演出;后者由张家口市京剧团根据话剧改编,两出戏轰动全国,接踵上演,传为美谈。两剧的上演,一则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戏剧艺术形式成功搬上舞台;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戏曲文化的兴盛,是《红楼梦》改编与演出的前提之一。清代《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以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北京与扬州是道光之前戏曲文化的中心。从现有资料可知,《红楼梦》传奇的改编与昆剧的演出主要以这两地为主。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文化中心,光绪年间《红楼梦》昆剧在上海上演。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清代《红楼梦》粤剧《黛玉葬花》等文词雅训,对"鄙俚"的粤剧影响深远,粤剧红楼戏在思想内容、方言使用上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不但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国艺术的象征。哑剧大师卓别林于1955 年在巴黎观看了京剧之后,说这是“焕发出光彩的珍珠”。 京剧起源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 这要从乾 隆皇帝说起。乾 隆皇帝爱看戏, 他数次去南方 视察,沿途有不 少戏曲引起他 的兴趣。1790 年,他过80岁 生日时,全国各 地许多好戏班 到北京演出。比 较突出的是“四大徽班”、即“三贡”、“四喜”、“知春”、“春台”四个唱徽调的戏班。他们在庆祝活动结束后,留在北京继续演出。唱二黄腔的“徽调”曲调刚健清新,演出生…  相似文献   

16.
王德彰 《文史精华》2003,(11):61-62
2003年9月号大刊《文史精华》发王晓飞先生的《毛泽东的京剧情缘》一文,介绍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党务、政务之外的戏曲生活,读之颇引兴致,受益多多。但感言犹未尽,故将我所知道的其他一些情况续说如左。  相似文献   

17.
正称曾任《北京文艺》(《北京文学》前身)编辑部负责人的李清泉为文坛伯乐,可以举三个例子。一是汪曾祺。汪曾祺不是新作家,早在1940年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摘帽后到北京京剧团担任编剧。他的文才被江青看中,参加了《沙家浜》等样板戏创作。江青倒台后,他也受到两年审查。1980年重拾旧技,写出小说《受戒》,自感不合时宜,只在朋友间私下传阅。京剧团有一同事到北京市参加会议,无意间说起有  相似文献   

18.
粉墨生神韵脸谱誉华夏记著名京剧脸谱艺术家颜少奎文图/张群京剧脸谱,是艺术家们利用各种鲜明的色彩,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运用娴熟的技巧,在演出角色面部的脑门、眉、眼、鼻、口部部位进行的特有的化妆艺术。近现代研究脸谱的大师有齐如山、郝寿臣、刘曾复、翁偶虹等...  相似文献   

19.
我一生爱好京剧,曾从事戏曲编写工作。30年代及40年代,曾与友人在天津创办过《游艺画刊》和《旧剧集成》(戏考)。得工作之便常看戏,且与当年许多京剧演员过从甚密,耳闻目睹诸多前辈名家学艺、献艺的奇闻轶事。今就记忆所及,撰写本文,不当之处,尚希有以指正。 徐小香能让“翎子”说话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表演团体三庆班每到年终封箱前,总要公演一次36本连台的《三国志》。该剧主要演员的出色表  相似文献   

20.
<正>京剧来自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不仅受到清代宫廷的青睐,在民间也广受欢迎,流传范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传唱度极高,被誉为国粹。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代,京剧一直都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初次来访的外国人很多会慕名去看一场京剧,"看戏"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堂必修课。遗憾的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流行快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