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日,宝鸡市代家湾团结砖厂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文物,较完好的有陶器36件,铜器4件。陶器中有陶仓5件,陶罐20件,陶豆3件,陶灶1件,方壶1件,圆壶4件。陶甗1件,陶簋1件。铜器中有铜灶(带釜甑)1套,铜鼎3件,现将出土的文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安徽铜陵谢垅春秋铜器窖藏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7月.在铜陵市北郊谢垅变电所基建工地上发现春秋铜器窖藏一处.市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即派员去现场调查清理.现作简报如下:窖藏位于市北郊谢垅变电所东北200米处丘陵上(图一),窖口略呈椭圆状,距地表深约1.3米,底径为1.5米,窖内共出青铜器5件,计鼎2、甗1、杯1、匜1.器物放置有序,甗的甑鬲分开.将鬲套入甑口.东侧置匜.匜流口前放盉鋬的上半段和丁字型铜杂件;北部放盉,南和西面为两件鼎(图二).  相似文献   

3.
<正> 2003年,有关单位在定州市兴华路北端施工中发现一件西汉时期的铜甗,后被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现简要介绍如下: 该铜甗通高31厘米,由甑、釜两部分组成,出土时釜套在甑里,修复后较完整。甑高9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8厘米,敞口,折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0,(2)
正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中北部,自1896年在归城东南鲁家沟发现一批西周早期铜器以来~([1]),不断有周代铜器发现和出土。这些铜器除少部分是经科学发掘出土外,相当一部分为破土所得。其中,1982年秋蓬莱黄家发现顾龙纹甗1件,1983年黄县乡城公社大王家(今龙口市徐福街道大王村)发现弦纹鼎1件(以上两件于2014年入藏),1994年烟台市芝罘区焕新路烟台二中建筑工地出土己爵1件(当年入藏)。另外,1958年10月烟台市博物馆征集双龙纹甗和窃曲纹各1件。现将这5件周代铜器介绍  相似文献   

5.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脂质分析及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白色膏状残留物应为反刍动物油脂,推测是蒸制铜甑中的牛肉或羊肉时渗流下来而成,这为该釜甑组合作为炊蒸器用于加工肉食提供了有力证据。鉴于墓M5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风格,而铜甗是典型的中原汉人炊具,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甘肃崇信出土的秦戳记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春至1987年秋,崇信县文化馆从本县九功、锦屏、赤城、铜城等乡镇征集到带有戳记的陶器42件。器种有鼎、罐、盆、釜、甑、茧形壶等,多为泥质灰陶,少量为泥质灰褐陶。笔者在出土地点征集这批陶器时,做了较详细的调查,除4件器物外,其余均出自不同地点的9座墓葬(见附表)。现介绍如下。陶鼎 1件。器形矮壮。有盖,上有三乳丁。敛口,附耳外撇,上有小圆孔,圜底,兽足。通高16、口径14.2、腹深8.4、腹径16.4厘米。盖内、腹下部各有阳文"卤市"戳记 (图一:1;二:1、2)。陶囷 2件。分2式。Ⅰ式1件。呈圆筒形,腹壁斜直,攒尖圆平顶,周围出檐,平底。檐下开方形仓  相似文献   

7.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文物》2015,(4)
<正>2004年底,滕州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盗掘前掌大遗址古墓葬案件,当场收缴鼎、簋、甗、觚等铜器5件以及一些铜器碎片。滕州市博物馆接报后,立即对被盗墓葬(编号04M1)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又出土铜觚及玉柄形器各1件。现将墓葬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墓葬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南南岗子墓地西北侧百余米处(图一)。墓口呈正方形,边长4.9米,墓底距地表约4.7米。此墓被盗掘两次,墓底已被严重扰乱,棺椁情况不明。在墓底东北角,残余约0.15平方米范围  相似文献   

9.
1983年6月上旬,绍兴市南效金刚庙浙江涤纶厂基建工地出土了一批铜器。绍兴市文物部门闻讯后派人到现场调查,因坑壁破坏过甚,未能清理,坑底距地表深约2米,未见棺椁痕迹,填土全为疏松的黄褐色淤泥,因此,断定是1处窖藏。这批铜器计10件。铜洗 9件,分3式。 1式2件。侈口宽沿,下腹微鼓,平底,底部有一圈宽约2厘米的凸棱。一件口径38.4、高6.8厘米(图一)。别一件腹部置两对称兽形铺首,内底铸双鱼图案,中有直行铭文"富贵昌宜侯王"6字。口径30.4、高7.6厘米(图二:1)。Ⅱ式3件。均为侈口宽沿,斜腹,平底。  相似文献   

10.
朱华东 《文物》2022,(7):79-82+97
<正>1993年,安徽省滁州市章广镇常山村出土一组铜器,现收藏于滁州市博物馆。这组铜器共7件,包括鼎1件、鬲2件、甗1件、缶1件、剑1件、削1件。该组铜器系偶然发现,出土现场被破坏,埋藏情况不详,但可确定为同一地点出土。这是江淮东部地区首次发现春秋时期成组铜器,该组铜器风格多样,较为少见。除鼎、鬲各1件著录于《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1]外,其余诸器尚未刊布,现一并介绍并略作分析。鼎1件(滁州0276)。  相似文献   

11.
1984年7月16日,西充县医药公司修建工地发现一铜器窖藏。这一铜器窖藏在距地表约1.8米深的一土坑内,共出土铜器二十五件,除锈蚀严重和残损的外,比较完整的尚有十三件。 夔龙纹鼎 一件。敞口,外折平沿,斜弧腹,圜底,沿口上有两耳。腹部有三对夔龙纹饰,间有雷纹,三足也为夔龙形。腹内有铭文,上为族徽,下二字为父乙。口径12.6,通高17.2厘米。(图一、二)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至9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市区西北部后川村发掘了6座小型西汉墓,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墓道的土洞墓,出土各类文物86件(枚),有铜、陶和铁器,铜器有铜鼎、甗、蒜头壶、釜、鍪、铜钱等,陶器有罐、盆等,这批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地区汉代早、中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江西所出应国铜器铭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 《南方文物》2006,(2):81-83
1958年,江西余干县曾出土一件铜器《应监甗》,通高34.9厘米、口径22.4厘米,款足高15.8厘米,足饰饕餮纹,口沿内壁铭只有六个字:“应监乍宝尊彝”.这里的铭并不难解,其中比较有争议的是对应监的理解和地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历年来,嵊县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瓷器,现将其中较重要的器物按时期介绍如下:一、早期陶器和原始青瓷全县发现了近10处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的遗址、遗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陶器,要算是黄泽镇光明村窑厂出土的三足釜.此釜口沿宽平,束颈,斜直腹,大圜底,圜底下有扁宽形三足.胎料为夹砂陶,胎质粗糙,器体厚重,是较原始的新石器时代炊具.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合金配比知识,加工方式多样化,处于较为成熟的青铜时代。2件铁器出土于第6层,1件铁器出土于第5层,出土于第6层的1件铁器进行了金相观察,为人工冶炼的块炼铁,是铁器时代的产物。剑川海门口出土的铜器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出土的铜器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碳十四数据,本文初步推断剑川海门口第3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年代应处于春秋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6.
1978年9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公社贺家大队凤雏村发现了一批西周铜器(简报见本刊11期),这批铜器共五件,出土于一个西周窖藏中,计:鼎一、段一、甗一、盨二。两件盨的大小、形制及纹饰均相同。五件铜器中,只甗和盨有铭文,而以盨的铭文最为重要。两件盨的铭文是相同的,每一件盨的器、盖铭文又相同,只是行款略有差异,铭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殷商后期较早阶段的铜器铭文都很简短,仅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标明器主的族氏或祭祀的对象;较晚阶段出现记事性内容,字数有长到四十多字的,如小子(?)卣。传世与出土的具有长铭的商代铜器不多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商代长铭铜器流落海外。近年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商代长铭铜器偶有发现,如安阳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的毓祖丁卣、(耳口)簋、小臣缶方鼎,也是商代长铭铜器。这三件铜器的器形、花纹特征与商末帝乙、帝辛时代的青铜器一致。三器的铭文均见著  相似文献   

18.
九象尊与四蛇方甗两件铜器,均系故宫博物院藏品。今分别介绍于次: 九象尊解放后由北京市文化局拨交,未经著录。通高13.2、口径20.7厘米。圆形、鼓腹,侈口、颈内凹、圈足(图版陆:1)。通体布满纹饰。腹部以雷纹为地,主纹为九只象纹。腹与颈的接合处有一周圈带纹。颈上部饰有三角雷纹,中为云雷纹,在云雷纹上下各饰一周圈带纹。圈足上饰瓦纹,并有三个十字形孔。器底外部有铭文一字(图版陆:2)。  相似文献   

19.
洛阳安乐宋代窖藏瓷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文物》1986,(12)
1978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郊区安乐乡曙光村农民送交一批古代窖藏瓷器,共45件,分白瓷、青瓷和影青瓷三类。据报出土时重叠摆放在一起,同出的还有铜器等。白瓷碟 7件。6件沿口镶铜,宽沿外侈,平底。胎白,底无釉。口径8.4、底径5.3、高1.2厘米(图一)。1件器形与上基本相同,略大,胎灰白,白釉微泛黄,内底有五  相似文献   

20.
2006年6月,在湖南张家界且住岗野猫沟一座战国中晚期土坑墓中出土了一批铜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素面鼎1件、云雷纹越式鼎1件、单环纽杯1件、釜1件、宽格剑2件、戈2件、单纽矛2件、双纽铭文矛1件,是近年来湖南地区出土战国铜器中较为丰富完好的一次重要发现,特别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双纽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