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代表了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最高成就。《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故宫博物院迄今为止的第一份以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为目标的专项保护管理规划,其中对故宫博物院在管理和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和显著矛盾做出了规划对策,对故宫博物院的下一步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饰彩画,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防腐、防晒、防潮的保护作用,又有美化建筑色彩、强化建筑艺术美感的功能,使建筑形体美与色彩美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建筑上的传统特色。  相似文献   

3.
廖巍  魏琪  习冉 《旅游纵览》2013,(3):166-167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各种类型以及相关的配套技术日臻完善,己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独立的体系。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正积极向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以期扩大出口、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形成一套独特的、高度成熟的建筑体系,但在建筑类型和技术发展上表现出长期封建制度下的停滞与落后的状态。本文通过市场调研等一系列方式分析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彩萍 《丝绸之路》2009,(16):84-85
在麦积山石窟的洞窟形制中,有一部分是仿照北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开凿和修建的,是对当时建筑形式的一个直接反映,对了解北朝建筑史有重要价值。另外,在洞窟壁画中也有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反映,如城池、民居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本文分门别类地对这些建筑以及其与世俗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此时期建筑群的布局和木结构、砖石结构建筑技术已趋成熟,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位于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河南,营造业的成就尤为突出。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汉代木构建筑  相似文献   

6.
张瑜 《文物世界》2013,(5):62-63
中国建筑在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以复杂精微的木结构建筑而独具艺术魅力。而山西又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纵观历代建筑,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是靠装饰的体现,而那些依附于传统建筑之上的木雕,则始于对部分构件的装饰加工,使之符合建筑审美的需要。建筑木雕灵气、凝练、恢宏、大气的装饰效果,对建筑装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千变万化的纹饰、层次分明的凹凸质感、丰富多样的寓意题材,不仅反映了本地区的风土民风,同时承载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思想的文化精神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利用斗棋创造出各种起翘如翼的屋檐,在屋脊用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进行装饰性的处理,巨大的体量和柔美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硕大的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标志,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8.
原起寺位于山西省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东面的凤凰山顶。山脚下东侧是潞城和黎城通往平顺的公路交汇处,北侧是浊漳河,过河约1公里便是著名的天台庵。浊漳河两岸汇集了由唐至清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近百座,其中保存唐、五代、宋、金、元的早期木构建筑10余座,是中国早期木构建筑遗存的密集地。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兴起、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建筑遗产研究保护力量的壮大,以科学知识解读建筑遗产病害机理、以科学理念制定建筑遗产保护方案、以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实践,逐渐成为民国时期文物保护领域的亮点和特色,开启了中国建筑遗产科学保护之先河。对典型事例或样板工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早期历史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黎珵 《文物天地》2020,(3):58-61
一德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需求1.德国建筑遗产保护特征德国建筑遗产保护有着完备的管理机制、严谨的研究体系、深厚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社会基础。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德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并在各州建立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筑遗产管理局(Landesdenkmalamt),负责建筑遗产的一切相关事务。同时,严谨的研究体系和成熟的保护技术是德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14—17世纪中国明朝官式建筑与约略同时期的朝鲜李朝建筑在大木技术上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对典型建筑中大木作的分析比较后发现,朝鲜李朝建筑与中国明朝官式建筑,特别是山东曲阜地区建筑在木构技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方面是由于李朝与明朝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交流;另一方面,李朝时期的统治者十分尊崇儒家学说,朝鲜半岛在地理上又与中国山东地区十分接近,海上交流频繁,在建筑领域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两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木构架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剖析二者的异同及其形成原因,并藉此为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陈筱  孙华 《四川文物》2015,(2):73-86
在龛窟外部修建保护性建筑及设施是中国石窟寺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就进行了求索和小范围试验,以敦煌莫高窟加固工程以及龙门奉先寺保护为代表,龙门奉先寺修建保护性建筑的设计方案虽未实施,却基本可以代表当时中国石窟寺保护性建筑工程实践的主要思路。20世纪后半叶,修建保护性建筑并非中国石窟寺保护的首选,保护专家更倾向于采取远观不易察觉的化学保护方法。20~21世纪之交进行了大胆探索,以云冈石窟保护性建筑的设计与实践为代表,这些保护性建筑方案有仿古样式、现代样式和模拟环境样式;有的方案将现代建筑设计中最为前卫的设计理念、软件技术运用到保护性建筑的设计中,提供了很多极具创意的参考;"防水建筑"的设计也极具启发意义。理性科学、综合考虑的设计思路代表了石窟保护性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汉代画像石上发现的亭榭建筑画像为研究对象,对汉代亭榭建筑进行了识别和命名,梳清了亭榭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发展轨迹,即汉代亭榭是对先秦时期台榭建筑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和高大夯土台基的衰落,在东汉时期逐渐取代了台榭,成为一个新的建筑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亭榭建筑中一支又进一步的发展成了为唐代水榭的雏形。并结合画像内容和文献记载对亭榭进行了建筑功能和文化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以兰州为例调查,探讨伊斯兰教建筑体系,建筑装饰风格及特点,清真寺建筑装饰构件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并研究兰州市伊斯兰教建筑的概况、清真寺名录、现状、开发及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民族标识,是中华文明、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体系完整,以独特的木结构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本文通过建筑实例比照分析,浅释13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对欧洲建筑及造园影响的范围及深度。虽19世纪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建筑文化进入缓慢,甚至停滞发展阶段,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变,但文化基因仍蓄势强劲。认真回顾和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增强、坚定文化信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反映了中国人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理念。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境内的长江北岸,它是我国现存体积最高、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倚岩缘壁重叠而上共12层。三峡工程蓄水后江水上涨,其所处环境也将成为一座孤岛,而175米淹没线将至石宝寨大门。如何在原址保证其建筑结构及岩体的稳定性,同时使环境风貌的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是保护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3年,郑欣淼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伊始即重新思考了博物院的定位,他认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兼具艺术、建筑、历史和宫廷文化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院和文化遗产。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郑欣淼先生以其严谨和执着典守故宫十载,创立了"故宫学"理论,完成了十年古建修缮和七年文物清理两项重大工程,奠定了新世纪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坚实基础,建立了国际博物馆之间战略性和模式化的合作关系,打开了两岸故宫之间制度化和常态化的交往格局,开创了故宫博物院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中华遗产》2011,(10):8-8
“如果这些木结构建筑坍塌以后.将变成一堆垃圾,想要欣赏废墟美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建筑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和体系独立的特点,再加上封建社会的礼制森严,等级分明,在建筑规制上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广州从秦汉时期建城以后的二千年间,其建筑文化尽管有着本土的特色,但其基本面貌一直受正统文化的制约。建筑型制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无论是城市布局、会馆、学宫、官署、牌坊、民宅。都表现出中华传统建筑体系的主体特色。从明代后期到清代,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传人中国。由于广州在封建王朝的对外贸易中长期是唯一对外通商港口的特殊地位,以及环珠江口的澳门、香港先后为葡、英等西方国家所租占。使广州有条件得风气之先,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