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对金陵大报恩寺南北两块御碑遗址进行科学保护,首先通过有限元模拟对南北御碑遗址的现状结构性能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正常使用和地震作用时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及整体设计要求提出增设隔震支座的保护技术方案,采用有限元模拟计算对南北两块御碑遗址在增设隔震支座后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带有御碑的北碑的第一阶自振频率约为不带御碑的南碑的0.087;地震作用下,带有御碑的北碑最有可能破坏的部位是御碑,而不带御碑的南碑最有可能破坏的部位是龟趺头部。施加隔震支座后,南北两块御碑遗址结构的振动频率、最大主拉应力和最大主压应力均明显减小,在7度罕遇地震的情况下均不会发生破坏。研究结果对石碑的结构保护工程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芥 《东南文化》2006,(2):43-43
三国孙吴碑刻传世的仅4块,数量虽少,其书法价值和地位却很高。人们将这4块碑谓之“吴碑四种”,即《国山碑》、《天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葛祚碑》在我国碑刻、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存第一块楷书碑。碑高177、宽74厘米,圭首,有穿,穿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3行12字。碑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1965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晋人干宝《搜神记·葛祚碑条》卷十一记载了葛祚为衡阳太守时,为民除妖,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葛祚碑》书体为标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隶书碑盛行于汉代,可传世的西汉碑却极为…  相似文献   

3.
<正>宁夏固原博物馆石刻馆内陈列着一组四块青石质石碑,名曰"三关口筑路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碑身高127厘米,宽304厘米,厚10厘米,整体颇有气势。碑的正面刻字,前三块每块竖刻五行文字,第四块三行,全文完结后落空,落空处刻有后补写的"跋后"。碑文由吴大澂撰写,内容主要颂扬泾、庆、平、固观察使魏光焘率领将士修筑三关口道路的功绩,书体为"八分书",是反映吴氏书法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宁夏唯一的"八分书"碑  相似文献   

4.
从唐朝大规模兴建观刹以来 ,窦湍山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 ,几度兴衰 ,虽历经磨难 ,但仍保留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的云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的飞天藏是南宋遗构。由于历代战乱、社会动荡 ,尤其是明末清初及建国后“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的大肆破坏 ,使窦湍山的文物古迹多次受到灭顶之灾。因此 ,幸存的一些碑刻材料 ,是我们研究窦湍山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现存清代记事碑 5块、点景抒怀碑 4块。共计 9块 ,其中 1块为琉璃碑外 ,其余均为石碑。一、“重建 山云岩寺功德碑记”琉璃碑此碑是笔者于 1991年底 ,在维修云岩…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1,(8)
正汉《刘熊碑》全称:酸枣令刘熊碑,是著名的汉碑之一。碑文取隶书,现存拓本已是石碑断为二石后所拓,上块残石存5行,每行12字;下块残石存原碑的下半截23行、每行17个字。对于此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便已有记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城的《金石录》等也有著录。南宋洪适的《隶释》又详记了碑文,可知此碑在南宋前尚未断毁,后来不知何时残断为两块,断毁的残石亦下落不明。该石碑流传至今的墨拓本极稀少,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有双钩摹本,翁亦未曾见过原拓本。  相似文献   

6.
陶琦 《陇右文博》2010,(1):35-35
张掖大佛寺藏有历代碑刻十余块,其中,《西夏仁孝敕建黑水河桥汉藏文碑》尤为珍贵。《西夏仁孝敕建黑水河桥汉藏文碑》在《甘州府志&#183;艺文》中名《黑河建桥敕》。2002年7月3日,此碑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作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碑林拾趣     
隐形碑 四川仁寿县龙滩风景旅游区唐宋文化遗址处,有两块隐形碑。据文史记载,这两块隐形碑的字画均出自宋代书法家、画家文与可(苏东坡表兄)之手。  相似文献   

8.
1986年11月,笔者在苏州市煤气公司(五卅路同益里内)发现3块太平天国苏州妇女死难碑,经考证,3碑为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李鸿章在灭亡太平天国后,为笼络当时苏州人心而制.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反应了太平军攻入苏州后,有损害妇女利益的不良行为.这3块碑当时砌在煤气公司办公室的墙壁内,离碑1.5米处有1口井,另还有清代石门柱、石柱  相似文献   

9.
洱源县江尾镇漏邑村原来的小学校里,在北耳房的西山墙内侧,嵌有一《乡规碑》。碑为石质,阴刻,字迹工整。全碑分上下两块,每块长720厘米,宽460厘米.各列乡规五条,总计700多字,《乡规碑》的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碑是敦煌莫高窟保存下来的两块非常珍贵的碑石,两块碑中都记载有元代沙州路河渠司下的李世荣,而李世荣的身份是画工,《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中央的四臂观音像就是由其所绘,奢蓝令栴所刻。又《重修皇庆寺记》碑所载重修皇庆寺时所绘的壁画及该碑碑阳首上的二龙戏珠图也应是李世荣等人所绘。  相似文献   

11.
在武威城北15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址.名叫“永昌路故城”。在距城1华里的南面屹立着2块通高6米多的巨石碑刻.其一名曰《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民国时移置武威庙保存),简称高昌王碑;其二名曰《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这座古城及碑刻虽在我国古代有它的一段辉煌历史,但今天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2.
嘉兴南湖在宋代以后便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并称浙江三大名湖。南湖湖心岛上烟雨楼旁,现有清代遗存的乾隆御碑两块,御碑四周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十四首,故乾隆御碑又称为乾隆诗碑。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境内,有不少流芳千古、寓意深刻的石碑,堪称巴蜀一绝。 川陕苏区将帅碑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南龛坡山顶.占地100余亩,整个碑林由宽5米、长200多米的志碑长廊、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雕像园,将军纪念碑、红军指战员纪念碑、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吴瑞林将军纪念碑、红军陵园和奉献碑共七部分组成。已嵌立个人志碑2288块,石刻英名8.5万人。  相似文献   

14.
梵净山兼有黄山之奇,峨嵋之秀。然而,‘包不仅有着满族的自然风光,而且,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历史古迹,碑文便是其中的一种。梵净山的碑文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禁止碑;二是功德碑;三是记事碑;四是墓碑。现按类分述于下。一、禁止碑。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梵净山禁砍山林碑”。碑共两块,竖立在梵净山金顶附近滴水岩,高1米,宽0.5米;分别刊刻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磷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磷碑在左,李碑在右;映碑已断为三截,但仍可拼合辨读;李碑仍完好…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渠县礼义城遗址调查时发现了一通石碑的9块残片,对照《同治渠县志》等文献可知该碑为宋代胡将军碑。碑阳文字已完全磨灭,碑阴的地图——《礼义城图》还清晰可辨。地图内容除山川地物外,还有城垣、城壕等城防设施,以及梯子、旁牌、炮架、对楼等攻守器械,显然是一份城池攻防地图。那么,《礼义城图》刻绘的是哪一场战役?其中隐含了什么秘密?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13世纪的宋蒙战争说起。  相似文献   

16.
刁统菊 《民俗研究》2004,(1):146-152
甘泉寺,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境内,属凤凰村,因寺中有泉而得名。寺内山石或隐或露,宛如数条石龙出没其间,故早称龙窝寺。大雄宝殿西,有一殿堂略小,即窑神殿,殿内塑窑神立像,殿前为一碑林,左前方有《创建窑神庙记》碑杂陈其间。据说原有碑碣两块。现存一块即我们所看到的,为嘉庆六年建窑神庙时立,碑南向,高近三米,宽约一米半,上部系雕龙刻“皇清”字样,碑型甚为壮观。雕龙碑帽高105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碑身高236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座高26厘米,宽140厘米,厚90厘米。正反两面都有文字,为嘉庆六年六月刻石。  相似文献   

17.
1987年8月27日,安徽省当涂县丹阳镇轧钢厂(位于古禅那院旧址)在建筑施工中,发现唐代赑屃(bì xì)块.赑屃,是我国古代大碑或御碑碑座刻成巨大乌龟状的专称.这次丹阳发现的赑屃,缺头,通体残长1.8米,颈部直径0.34米,背宽0.86米,背至腹部厚0.52米,表面凿有龟壳斑纹,形态酷似乌龟,赑屃背上凿有一槽,系立碑所用,该槽长0.46米,宽0.22米.目前,碑面、碑额尚未发现.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济源县位于豫北西部,其南临黄河与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山西为邻,扼晋、豫孔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85年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两块明末碑、碣,现介绍于下,并对碑碣中反映的明末农民起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布政使司右参议荆之琦》碑(以下简称《碑》): 该碑现存济源县王屋乡阳台宫玉皇阁东侧,高约2米,宽仅0.68米,厚0.18米。该碑圆首正中楷书“钦差”二字,两侧阴刻双  相似文献   

19.
新都桂湖内升庵祠现保存有两块明代杨升庵的墨迹石碑,这是省内唯一的大型升庵墨迹石碑。升庵遗墨传世甚少,故他的书法罕为人知,此碑倍觉珍贵,引人瞩目。两块石碑,一是明刻,一是清刻。其一是:《新都县八阵图记》碑,高185厘米,宽115厘米,红砂石,碑帽早遗失,只存碑身,四周刻有宽6厘米的花卉图案,由杨升庵撰书,篆额已不存,可惜不能一睹升庵篆书风貌。碑文完整,字迹  相似文献   

20.
苏州三元坊原孔庙内有两块明代的碑石。一块是嘉靖四年(1525年)镌刻的《古圣贤赞》碑(原碑无碑名,这是根据它的内容来定的),碑高207厘米,宽99厘米;一块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镌刻的《苏州府重修儒学记》碑,碑高269厘米,宽123厘米。这两块碑是明朝反动统治阶级鼓吹尊孔读经的历史见证。所谓"赞圣贤",就是"尊孔",所谓"修儒学",就是"读经"。剖析这两块碑文,对当前批林批孔的斗争,或许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