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北荆州纪南城遗址,文献记载为楚郢都故址,但20世纪的考古发掘表明,纪南城的年代上限为战国早期或春秋晚期,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进一步确认纪南城的年代上限仅为战国中期早段,其使用时间为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纪南城外的冯家冢可能为楚肃王墓,与纪南城的起始年代吻合。清华简和葛陵楚简记楚肃王徙鄩郢,因此纪南城当即鄩郢。楚肃王四年(前377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纪南城作为楚都历时99年。  相似文献   

2.
<正>先秦时期,楚人称都城为郢。学界一般认为,从公元前1115年立国到公元前223年灭亡,楚国郢城几经变换。公元前241年,楚徙郢至寿春(今属安徽寿县境内)。寿春为最后的楚郢。令人不解的,楚郢从陈(今河南睢阳)迁至寿春,新、旧郢之间距离并不远。作为占小半个中国的楚国,为何没有把都城向更远的江东(吴地)迁移呢?而那里似乎更适合与秦国进行周旋。毕竟,“与楚同祖”的越国残余势力在东南地区至少坚持到汉武帝时代。  相似文献   

3.
楚郢都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关于是郢都的种种说法楚郢都在哪里?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比较一致,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部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自魏晋以后更载明鄂都在江陵纪南城,如《左传·桓公二年》“始惧楚也”,西晋杜预注:“楚,楚国,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刘宋盛宏之《荆州记》:“江陵东北七里,有故郢城(即郢都城),城周回九里。”又载:“楚昭王十年,关通鄣水灌纪南城,入赤潮进灌鄂城,遂破楚。”《水经·沔水》北魏鹂道元注:“江陵西北有…  相似文献   

4.
据清华简《楚居》所载,曾居住"为"郢的楚王达九位之多,他们的事迹也多见于传世文献。将文献与《楚居》对照可知:"为"郢近沮、漳二水和长江边,其为楚国都城的时间近60年,其建城时间不迟于春秋中晚期,鼎盛时期为春秋中晚期,战国以后降为一般城邑。综合考察,"为郢"应该是湖北当阳季家湖古城。  相似文献   

5.
江陵阴湘城的调查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十余年来,在楚史研究中,不少人根据江陵县境内“楚纪南故城”的内外调查、发掘出的考古资料,认为该城的年代不可能早至楚文王从丹阳迁郢之时,而可能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楚郢都。那么楚国早期的郢都在什么地方呢?尚待调查探索。现在江陵县境有六座古城(图一)。1、纪南城,距荆州城北4公里。在纪南城外发现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古遗址33处;古冢600个左右;发掘的大小型墓近千座。这些古墓的随葬品,战国时期陶礼器组合关系大都是鼎、簠(或敦、盒)、壶等,春秋时期的墓葬很少。例如:1975年冬至  相似文献   

6.
沈融 《中原文物》2005,(2):58-61
郢侯戈是一件春秋早期青铜戈,郢为楚国国都.楚国最早的政治中心坐落在丹江流域;西周晚期,楚国政治中心"丹阳"以原名迁抵沮漳河流域;春秋早期始筑城而居,名"郢".郢侯戈的"郢"就是沮漳河流域的"丹阳郢",今湖北当阳季家湖楚城有可能就是"丹阳郢"的遗址.  相似文献   

7.
楚郢都礼制考高崇文楚郢都纪南城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对其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在城址时代、都城布局、与列国都城比较以及商业、交通、地理环境等方面都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参照“三礼”等文献记载,从礼仪制度的角度对郢都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墓葬坟丘在殷代后期已经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封土为坟的埋葬习俗开始普遍流行起来.南方楚国地区,战国时代大、中、小型楚墓都有封土堆,而且数量巨大,仅楚故都郢城周围就发现近400座.但目前发掘的大批春秋楚墓中,除了晚期大墓有封土遗存外,春秋初期楚墓至今未发现坟丘的痕迹.因此楚墓坟丘来源于什么,产生于何时,就值得研究了.  相似文献   

9.
正楚郢都纪南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南方地区面积最大、古城垣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楚国都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411年时间中,楚人以纪南城为都城,成功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不仅成就了辉煌的霸业,也创造了可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的灿烂文明。纪南城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垣遗迹,丰富的地下文化遗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楚居》中的"为郢",其实就是楚国的别都——鄢。"为郢"自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年曾为楚王多次徙居,在《楚居》诸"郢"之中似具有特殊地位。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新见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记载来看,"为郢"的地望应该在今宜城东南的楚皇城遗址。  相似文献   

11.
田中古城位于江西萍乡市区北约4公里。城址建于萍乡市经济开发区田中管理处下辖的田中村东北约1200米的一座低矮土岭上。城址北依山坡,东邻萍水(又称萍乡河),南部有几处起伏的低丘,西面是开阔的平地(图一)。古城周边有三个自然村,分别称为土城坳上、土城坳下和何家圳。据当地民众回忆,田中古城所在的土岭  相似文献   

12.
李锋 《华夏考古》2006,(2):67-72
郑州大师姑城址为商汤灭夏前所居之亳是笔者提出的新观点,李伯谦先生在新作《对郑州商域的再认识》一文中新提出的郑州商城非商汤灭夏前所建亳都和洛达庙类型先商遗存是商汤灭夏前所建亳都遗存的观点,不仅为郑州大师姑城址商汤灭夏前所居亳说的前提拓展了空间,而且又为衡量商汤灭夏前所建亳都道存确立了标尺。据此,我们在郑州大师姑城址内找到了与洛达庙类型先商遗存年代、性质相同的城壕和城墙等遗存,为郑州大师姑城址商汤灭夏前所居亳说提供了新证。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对江苏苏州市木渎古城进行发掘,发现五峰村北城墙和城壕遗迹、新峰村南水门遗迹,以及东、西城墙遗迹等,出土遗物有原始瓷器、陶器等。初步推断北城墙修建于春秋晚期,南水门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木渎古城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木渎古城的发掘为探索吴国都城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秦将白起拔郢后,在故江北江陵另筑郢城,南郡、江陵县并治于此。西汉中期早、晚段之际,江陵县、南郡治所迁至长江改道后新修的嵠峨山城,郢城为郢县治所。东汉时,郢县废。关羽、桓温、王忱重修之“江陵城”,均为嵠峨山城。自桓温筑江陵城,始见“荆州城”“江陵城”并称。唐武德初,南郡撤。唐天宝十四载前后,长江改道今荆州城南,江陵郡治迁今荆州城,此后,“江陵城”“荆州城”同指今荆州城至今。  相似文献   

15.
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是新疆重要的土遗址之一,原为唐龟兹驻兵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遗址中曾出土大批文物,对于研究西域的屯垦历史和古代城址布局等有重大意义。为了系统地研究了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土的工程特性,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对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土的物理、力学、水理和化学性能进行测试。此外,还测定了不同PS浓度加固后遗址土重塑土块抵抗风蚀雨蚀能力的差异,进一步确定了PS的渗透加固措施对土质文物的防风化及雨蚀效果。结果表明,7%的PS溶液防风化抗雨蚀效果要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PS的施工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东周王城的城郭布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梳理东周王城的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对东周王城城郭的认识有较大的突破。东周王城不仅存在内城外郭,而且在其晚期又于郭城之外的西南部形成一座小城,从而形成内城外郭和小城与大城南北并立的复杂形制。东周王城城郭的形成同时也有其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辛龙 《文博》2022,(1):3-7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位置十分重要。2021年对遗址整体向西发掘10米,清理了隋唐长安城东郭夹城墙所在区域。该段夹城墙是兴庆宫通往大明宫的夹城墙仅存的一段,为唐玄宗开元年间修筑。本文即是对2021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相似文献   

18.
孟华平  刘辉  邓振华  向其芳 《考古》2012,(8):29-41,1,103,105
201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石家河古城三房湾遗址的东南低洼地带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证实该处存在城垣堆积,且走向明确。城垣的兴建年代不早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经废弃。此次工作,为全面认识石家河古城的结构以及聚落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都统万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统万城是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来的 ,今统万城东城遗址即当时的外郭城 ,西城即内城 ,而内城之西南部别有一个宫城 ,从而形成三重城垣的城市形态。关于统万城东城与西城的城垣、马面和城门问题 ,目前所见的有关调查报告记载的数据颇多分歧 ,除了毁圮和风沙掩盖等多种因素外 ,也与考察者方位判断的差异有关。统万城的主要宫殿西宫位于内城西南部 ,今统万城西城南部中央有高大的台基遗址 ,为城内最高之建筑遗址 ,应当就是当时西宫正殿即路寝 (永安殿、永安台 )所在。统万城内城 (西城 )的东南部另有一个东宫 ,西宫之北有别殿 ,离宫在城南 ,西宫之中还有温宫、凉殿 ,社、稷在内城 (西城 )之南部 ,内城北部为苑囿区。至于外郭城 (东城 ) ,目前仅可推测其东部偏北处有一官署区存在 ,居民区估计主要是在该城的西部及南部。统万城的城市形态与内部布局 ,很明显是受到了汉长安城即后秦长安城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均衡对称模式是中国都城的理想空间模式,隋唐长安城市形态以其规整的格局著称,但随着大明宫(662年)修建、兴庆宫(714年)的改建和使用,在形成三大宫殿区的过程中,反映出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适应城市功能需求而导致城市形态发生的维新变化过程,即功能性非均衡对称的形态。这是城市形态与城市社会生活的相互适应而突破了严整的均衡对称性布局模式的一个典型实例,反映出该时期的都城建设发展中政治、军事因素与城市功能因素动态制衡中城市形态发展的功能趋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