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有关部门早作规定,“出版物应尽可能有序言、前言一类的文字,向读者介绍内容及版本情况、译注情况。”以笔者之读见,新编志书都执行这一规定,均于卷首置以序言。 考前人之说,序言简称序。也叫作“叙”或称为“引”,乃一种文体,载言用以“叙作者之意也”,而“非以为观美也。” 由此看,序之于一本书籍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然本届新编志书以来,论方志者言志书作序之事却少。笔者以为议论志书作序,也是方志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其中讲求颇多,宜于探讨,故执笔作本文谈刍芜之见,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施政(有的志书称政务政绩)是新编政府志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记述内容,但是如何记述该项内容,特别是如何记述好旧社会历代政府的施政,这对保证志书质量关系重大。新编三级志书对旧社会政府的记述,一般都设有县署、府衙、市政府、县政府、省政府章或编,章或编下设施政纪略或政务政绩节、章。纵观众多志书评议稿和已经出版的三级志书对该项内容的记述,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既无功也无过。有些志稿对旧社会政府施政的资料很少,有的根本没有记述,使读者看后有既无功也无过的错觉。二是只记有一些“反动透顶”“残酷压迫人民”“腐败无…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第二轮出版的《德庆县志(1979-2000)》和《怀集县志(1979-2000)》为例,通过对两部志书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篇目排序、记述体例和记述方式的对比与分析,探讨县级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要不要记""怎么记""记什么"三个问题,并提出五点思考,认为新编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应采取分散记述和集中记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客观记述。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180万字,1999年1月方志出版社出版,定价150元。当代方志界公认,新编地方志应当有个性特色,否则便会出现彼此相类、千志一面的毛病。这个意见是非常正确的。近读徐学林先生独力撰著的《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以下简称“沿革志”),对这部志书的个性特色印象很深,因此欣然命笔,愿就其个性特色略作评说。“沿革志”是“经过十多个寒暑,先后十易篇目,六易其稿”,才终于形成的志书,共180万字。由个人独力完成这样一部皇皇巨著,这本身便体现了成书的鲜明特色。读竟全帙,又对以下几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里分条述评,作为…  相似文献   

5.
铁鞭叱咤厉天风──读《凭祥市志》感言张桂江明清以来,我国修有多部边关志书,这些主记边塞防务和战事的志书类入军事志,但也涉及地理民性物产,旧时划入杂志类,但却是戍边官员和研究边疆学者案头必备书籍。1993年6月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10万言新编《凭祥市...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书的内容广博,卷帙浩繁,字数众多,且出自“众手”,难免出现“硬伤”和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本志书的编者敢说一点错漏没有。江西《丰成县志》出版后,主编虽悬赏要人挑错,结果还真有人给挑出几个错误。如果是个别字词句出了毛病,或校对不精细出了问题,读者一般是不大在意的。  相似文献   

7.
对区志运用“述”的思考李德林新编志书所用体裁繁多,如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这是因为内容需用相适应的形式才能充分表述出来。本届修志已经出版的各类志书中毫无例外的都设置了"总述"或"概述",这足以说明"概述"在新编地方志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是全...  相似文献   

8.
《清史稿》列传153《李鸿宾传》(38卷1149页)载:“李鸿宾,字鹿苹,江西德化县人。……褫职逮治,遣戍乌鲁木齐。十四年释还,予编修。家住久之,二十年,卒。”新编《辞海》李鸿宾词条记述相同,当系源本《清史稿》。按:“字鹿苹”误,应为“字象三,号鹿坪,一号陆平”。“十四年释还”误,应为“十五年”。“二十年,卒”误,应为“道光二十六年”。  相似文献   

9.
本届修志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新编志书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山西历史上是空前的,形成了以三级志书为核心,专业志、部门志、区域志、年鉴等地情书籍为系列产品的方志宝库。本届所纂三级志书及各种地情书籍的总数达1000余种,超过我省历代编纂志书的总和。新编《山西通志》规划50卷、66册,现已全部出齐;地(市)县级志书规划127部,现已正式出版108部,完成85%。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其编纂工程浩大。方志作为“一方全史”、“地方百科全书”,与一般书籍相比较,部头大,字数多;多需经八、九年的努力,几易其稿,方成志文。进入最后出版环节时,任务同样很重。目前我区已出版的市、县、州志有20部,有10部字数在100万字以上,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字数最多,有350万字。加之,志书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且除序、跋、记传、附外还辅以图、表、照片等等,文体庞杂、表达手段多样,这些无疑增加了志书出版环节的工作难度。新疆修志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试谈“篇”与“编”的字义及志书第一层次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从1984年投入地方志编纂工作以来,几乎经常和“篇”、“编”二字相接触、打交道。从最初拟定志书的篇目、探讨志书的编章结构,到后来的编志、读志,特别是在读志过程中,不时发现一些新编志书在第一层次(亦称门类)的称谓上不尽相同,既有称“篇”的,也有称“编”的,还有称“卷”的。总起来看,称“篇”或“编”者居多,称“卷”者相对较少。在开始遇到这些情况时,对“篇”、“编”二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三门峡市志》,觉得在新出地方志中,这是一本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地方特色鲜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体大思精之作。所谓体大思精,是指此志共有七卷、四大册、360余万字,可谓卷帙浩繁,规模宏大,在新编志书中是不多见的,堪称“体大”。但由于布局谋篇得体,框架结构合理,纲目清晰,篇章有序,真正做到了繁不失统、多而能一、有条不紊。在叙述上则坚持事以类从、横分纵述的叙事方法。既有新编志书常规的“概述”,又有他志所无的章节中的无题序言,叙源述流、钩玄提要,对事实或事件进行宏观性的概括。这对于加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与篇章之间…  相似文献   

13.
洋洋 12 0万字的《贵州省志·审判志》 ,其最大的特点是收录了大量的案例 ,从而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和史鉴性 ,同时也感到该部志书案例入志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一、入志体例因地制宜案例是一种纯资料性的东西。新编地方志在处理著述性与资料性的关系时 ,不少学者乃至已出版的志书 ,大部分采用以著述性为主记述志文 ,以资料性为辅设置附录的方法。这本身没有错。但在具体编纂中往往是骨肉分离 ,主次颠倒。比如有本志书 ,记述一个地方的“通讯报道” ,条目撰写以著述的方法简述通讯队伍、机构设置情况 ,大约百来个字 ;而条目后却有三个附录 ,篇…  相似文献   

14.
在启动续志工程之初,方志界有关专家即指出:续修志书应该设置“补遗”门类,把第一届新编志书漏记的内容在续修志书中补记完整,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2000年3月发出的《关于做好全国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准备工作的通知》后  相似文献   

15.
修志回眸     
众所周知,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世代相传,已有2000余年。历代各朝均重视修志,其因皆在于志书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之功能。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亦继承与弘扬了我国“官志”、“官修”的优良传统。在当代,所谓“官志”、“官修”,就是当代人,在“官家”的主持下,组织一方有识  相似文献   

16.
照片在志书中不仅可以起到图文并茂的作用,而且还大大丰富了志书的内容。但是,照片的这些作用,离不开正确的文字说明。照片说明也是志书文字的组成部分,其写作要求也同正文一样,关系到志书的质量。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在“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中规定:“凡正文、目录、出版说明、前言(或序)、注释、索引、图表……中的一般性错字、多字、漏字、倒字,每处计一个差错”。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三年,在山西侯马新田遗址出土一枚耸,肩尖足空首布属春秋晚期。该币前所未见,著录《新探31《大系》1.711等。铭文二字。铭文的读序,诸家多自右向左读,释“邑金”或“玄金”。其中除“邑”字所释正确,另一字及读序均有可商。  相似文献   

18.
《辞海》对附录一词的解释是:“附印于图书正文后面的有关文章、文件、图表、索引、资料等,便于读者查考,或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录”是方志体裁之一,志、传、记、图、表、录六体并用,以志为主,传、记、图、表、录为辅,各专其“职”,缺一不可。以“录”为名的志书大约始于魏晋时期,流传至今的有宋程大昌的《雍录》和高似孙的《剡录》。当时“录”与“志”在体裁和记述方法上区别不大,同属一类。“录”与“志”的字义相通,都有抄写、抄录之意。宋以后.“志”在志书中成为述事主体,而“录’居于附属地位,两者在志书中有了明…  相似文献   

19.
新编志书大事记的常见体裁大致可分为四种,即编年体、分类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与本末并列体。但是,近年来也有为数不少的新编志书,①在凡例中对于大事记的体裁却作了如下规定,“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记事本末体”,或“大事记为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笔者以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第一,上述提法似改作编年体为妥。上述提法大约来源于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教材《方志学引论》所持“编年结合本末体”说。这本于10年前出版的教材写道:“以编年为主,适当集中部分具有连续性的事件,即编年结合本末体。当前新编志书的大事记采用此种体裁…  相似文献   

20.
战国平阳刀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批传为山东博山出土的刀币,正面或有“明”字,或无字,背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字,字形诡异,不易识读,旧多称为博山刀。1978年,我们发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将博山刀背文第一字释为从“邑”从“竹”从“膚”之字,并指出即地名“莒”之专字。此后,汪庆正同志又认出第二字为“冶”,李学勤同志对币文的释读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