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牛大勇 《百年潮》2001,(2):18-24
沿海岛屿弃守之议金门、马祖等台湾当局控制下的沿海岛屿,长期以来就是美台关系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蒋介石与美国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前者想要重新统治大陆,后者认为这个目标很不现实;前者认为重返大陆的最好机会将随着美国与中共开战而降临,为此不惜挑起战端,把美国卷进去。后者则希  相似文献   

2.
牛大勇 《百年潮》2001,(1):13-19,79
老问题困扰着新总统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表明,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从敌对、遏制走向缓和、关系正常化,再到进一步建立战略关系,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虽然由于冷战大格局的限制和肯尼迪本人猝然遇刺,美国政府在这个时期没有  相似文献   

3.
牛大勇 《百年潮》2001,(4):12-22
在很长时期内,美国一直阻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发觉继续阻挠已很困难,便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既让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又保留台湾当局在联合国中的席位。但是,蒋介石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于是,在美蒋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曲折、复杂的斗争。 本期牛大勇教授的文章为我们揭示了美蒋斗争中这一重要回合的内情:美国力图安抚蒋介石,保证遵守此前承担的义务,而蒋介石则激愤地批评肯尼迪政府,要求美国采取更强硬的反共政策。双方的冲突一度很激烈,但最终仍然彼此作了妥协。  相似文献   

4.
在旧中国的四大家族中,蒋介石为最高统治者,宋子文、孔祥熙二人皆为蒋的内亲,他们三家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唯独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陈氏家族与蒋无任何亲戚关系,他们是靠什么跻身四大家族之列的呢?本文详细地披露了其中的内幕。  相似文献   

5.
牛大勇 《百年潮》2001,(5):46-56
到底谁被谁牵着走?美国和台湾当局的关系中时而有一种奇怪现象,典型地表现在肯尼迪执政头一年同蒋介石打交道的记录中:美国几乎总是放弃较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而迁就台湾当局。为什么会有这等怪事?从前文所述美国政府内部讨论的各种意见中可以略知答案。实际上,影响肯尼迪政府对台政策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冷战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中国站在与美国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台湾就成为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肯尼迪曾告诉蒋介石:“长远看来,自由世界通过增强民主制度并使之更适应世界人民的愿  相似文献   

6.
陈长伟 《百年潮》2007,(8):46-49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不甘偏安孤岛一隅,时刻想重返大陆再造“中华民国”的大一统之梦。其在台湾的基本政策除了竭力维护“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正统”地位之外,就是要将台湾建设为巩固的“反共复兴”基地,为“反攻大陆”做准备。但是,从一开始,蒋介石的“反攻复国”种种企图就一直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和百般阻挠。  相似文献   

7.
陈长伟 《百年潮》2006,(10):58-61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仓促继任。不久,肯尼迪时代遗臣希尔斯曼发表了重要的对华政策演说,华盛顿对台政策的新航标若隐若现。然而,就在台湾国民党当局内部还没来得及去仔细体会希尔斯曼演说的含义的时候,却不得不先应对来自日本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8.
在冷战背景下,肯尼迪政府对蒋介石"反攻大陆"行动采取模糊政策,始终把危机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保持海峡形势适度紧张;既使台湾始终依附于美国,又保持了对大陆的持续压力,同时也避免了卷入与苏联或中国的直接冲突。后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美国政府逐步转向反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立场,蒋介石也不得不实际上修改了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陈长伟 《百年潮》2006,(10):58-61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仓促继任.不久,肯尼迪时代遗臣希尔斯曼发表了重要的对华政策演说,华盛顿对台政策的新航标若隐若现.然而,就在台湾国民党当局内部还没来得及去仔细体会希尔斯曼演说的含义的时候,却不得不先应对来自日本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10.
陈长伟 《百年潮》2006,(12):47-52
1963年底1964年初,蒋介石与日本池田内阁因为中日贸易和周鸿庆事件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在美国斡旋之下,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向蒋介石递交"吉田书简",双方关系"恢复正常".虽然此后日本与台湾国民党当局双方仍然同床异梦,互相之间的"外交关系"还苟延残喘了几年.但是,几乎在蒋介石与池田勇人较劲的同一时期,台湾国民党当局在西欧的"外交战线"亦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相似文献   

11.
寒冬 《文史月刊》2006,(9):47-48
以中篇名著《老人与海》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于1941年3月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战地记者和小说家访问了中国。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遍地,中国的抗战处于最严重的关头。  相似文献   

12.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正是有了当年这史诗般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才有了今天的共和国。当年将红军视为“心腹之患”的蒋介石费尽心机,以几十万大军对红军长征进行围追堵截,最后终以红军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告结束。蒋介石对长征红军的追堵是如何部署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在这可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将当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南昌行营中将副厅长晏道刚所回忆的《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内幕》刊登出来,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红军长征胜利之必然(限于篇幅,主要节录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经过)。  相似文献   

13.
84年前的1929年,冯玉祥的一记耳光成为我父亲韩复榘"出走"的直接诱因,让西北军走向土崩瓦解,也开始了一段我父亲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此起彼伏、恩怨纠缠不断的历程,直至1938年我父亲被蒋介石下令枪决于武汉。当时,"讨桂之役"甫歇,南京方面与冯玉祥部的矛盾又变得尖锐起来。冯玉祥为生存与发展计,决心与蒋介石一决雌雄。但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冯军将领大都不赞成冯玉祥"联阎打蒋"战略和"后退决战"军略。冯玉祥斥责我父亲:"你给我住嘴,到外边跪着去!"会议室外边还是一间屋子,  相似文献   

14.
据说,会议期间,蒋介石指责我父亲丢了山东。我父亲毫不客气地顶撞说:"山东丢失是我的责任,南京丢失又是谁的责任呢?"下午1点半,军事会议在开封南关袁家花园举行,我父亲偕孙桐萱等乘车前往出席会议。开封军事会议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是人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陈长伟 《百年潮》2006,(8):48-53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仓促宣誓继任。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总统。但是,肯尼迪时期美国政府在中国问题上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出于种种因  相似文献   

16.
1942至1944年,蒋介石利用机会,因势利导,促使原来企图独立、加盟苏联的军阀盛世才转向国内中央政府,从而收回新疆主权。其后,创造条件,将盛世才内调,消除其分裂、叛变的可能,确保新疆处于中国版图之内。自1945年开始,蒋介石坚决反对以建立所谓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也称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为代表的新疆分离主义,支持张治中和平谈判,成立新疆省  相似文献   

17.
说起日本女间谍,人们自然会想到臭名远扬的川岛芳子。而本文要介绍的是另一个中国血统的日本女谍苏姬,抗日战争时她认贼作父,为日本帝国主义者效劳,给自己的祖国带来许多危害。  相似文献   

18.
台湾时期蒋介石与陈诚的关系十分特殊,以往的研究集中于两人的合作,即蒋对陈的栽培与陈对蒋的忠诚.然而,新史料却显示,蒋介石与陈诚在合作过程中各有算计,他们之间存在不少矛盾,甚至有过正面冲突.本文即依据新史料重点揭示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几个方面,诸如蒋介石对陈诚究竟是如何看法,如何理解蒋在日记中对陈诚的大量责骂,陈诚对蒋的真实感受与应对等,希望从较长时段的发展脉络中去廓清历史真相,构建完善的蒋陈关系研究,并藉此深化对台湾时期蒋介石及当代台湾政治发展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傅斯年在抗战时期累积的良好关系在战后得以延续、加深。蒋、傅在"一二·一"惨案善后中有密切互动,但他们在处置方式上有明显分歧。傅采取一切办法促使学潮早日结束,令蒋满意。基于共同的反共立场,傅斯年希望蒋介石能实行真正的改革,以维系国民党政权并有效反共,为达此目的,傅坚持不加入政府,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对蒋犯颜直谏。国共战局逆转后,傅之反共立场益加坚定,傅之"反共"始终与"抗俄"紧密联系。因政治上的良好合作,傅、蒋私谊亦日渐加深。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蒋介石突然将国民党兵役局长程泽润杀了。一时间国内报纸传得沸沸扬扬。蒋为何要杀程呢?这件事得从源头说起。蒋介石对何应钦心存疑虑俗话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蒋介石亲斩程泽润的起因和动机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