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子 《纵横》2009,(9):11-16
1948年秋,3岁多的我和母亲居住在香港。一天,正在熟睡的我被一阵杂乱而又疯狂的砸门声惊醒了。睁开睡眼,我看到一群港英警察围住妈妈,一个头目模样的人通过说广东话的翻译向妈妈询问着什么。随后那群人就开始抄家。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恐惧的心理持续了许久许久。我曾哭闹着不停地问妈妈,爸爸哪里去了?直到长大成人我才得知,父亲当时正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执行着将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秘密转移到北方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任务,他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香港分局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抄家三天前他已离开香港,护送郭沫若、许广平、翦伯赞等第三批人士北上了。这批人到达东北解放区之后,父亲接到周恩来电示,便急忙赶往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周恩来副主席听完工作汇报后就告诉他:“据香港分局电报,你离港后三天,你家就受到了港英当局的搜查,看来,你不能回香港去了……”  相似文献   

2.
1995年7月16日,我专程到中国人民大学汪金丁教授的寓所,请他叙述1946年至1948年在新加坡华侨中学教书的经过。承他欣然答应,谈了他是如何到华中的,后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的。其间,他首次披露了他与华侨中学校长薛永黍发起成立华中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及其活动的情况。下面就是根据他的谈话整理的。薛永黍校长邀我去举办教书1945年10月,我从印尼回到新加坡,开始筹办新南洋出版社。当时,育奖学校要我去教书,育英很想办好,需要请好多人,问我在请人方面有没有办法?育英学校董事会有一个负责学校方面的董事陈仲彦,在上海肘和我是同…  相似文献   

3.
在海外华文教育史上,新加坡南洋大学(简称南大)的创办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海外第一所华文高等学府,她达到海外华文教育体系的最高峰,曾有力地推动了新、马,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校于1980年被迫关闭,从而造成海外华文教育史上最令人扼腕痛惜的一页。近年来,新、马华教界人士又不断发起“复办南大”的吁请活动,其影响日渐扩大。本文试探讨南大兴衰的历史原因,并对“复办南大”之前景做一浅析。一南大的简短历程①南大是在以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先辈们倡导下,集合全东南…  相似文献   

4.
冼星海在广州念书的时候,我和他有过一段师生之谊。据我所知,星海童年丧父,他母亲感到家无余粮,抚孤不易,同时认为南洋容易谋生,于是便带他去新加坡。她在养正中学当洗衣工人,星海则在养正中学半工半读。星海学习非常用功,成绩特别突出。那时候,他不但已显露出音乐天才,并且还很爱好书法。他每晨磨墨一砚盂,有暇则临摹挥洒,至墨尽为止。字学邓石如,极肯下苦工。因此,养正中学每有筹款会或展览会,多请星海挥毫,写出四屏及对联不少。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养正中学是岭南大学办的。当时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想吸收华侨学生,便在新加坡、越南、…  相似文献   

5.
黄炎培先生曾多次拒绝北洋政府的高官厚禄。解放后他到了北京,也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同志问他;“北洋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先生回答说:“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正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后来,周恩来同志亲自登门拜访,请他担任人民政府公职,他仍抱衷,不愿为官。周恩来同志求贤心切,一次次登门相请。他见周恩来同志确实以诚相待,又在好友江问渔、杨卫玉等的相劝下,考虑再三,才表示愿意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部之职。比起那些削尖脑袋、钻头觅缝、不择手段地去捞取…  相似文献   

6.
中午,带女儿去同住一个小区的朋友家吃饭。由于当时风力很大,走到一楼入口时看到一辆自行车应风倒地。女儿见此情景,向我问道:"妈妈,我可以把这辆车子扶起来吗?"我爽快地答应道:"当然可以,你自己能行吗?需不需要妈妈的帮助?"我知道,女儿能有此想法,完全是受我昨天表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50年的一天深夜时分,一封来信惊动了周恩来。原来,是一位香港爱国人士写来的告急信,信中向周恩来总理报告说,中国最古老的纸本画作——唐韩混稀世名作《五牛图》,将在香港被拍卖,他本想将其竞拍下来献给祖国,可是10万港元的要价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此写信给周总理希望中央人民政府能够出资将其收购。  相似文献   

8.
张侠同志的《关于南昌起义决定问题的考证》(载《近代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对拙作《关于“八一”南昌起义若干史实的考证》中两段话提出了批评。这两段话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同志向党中央提出的。据一九二七年我党《中央通讯》中关于南昌起义的记载,它最初由已去九江的恽代英、邓中夏和李立三同志等人提出,当时还在武汉的周恩来同志接到报告,同意他  相似文献   

9.
胡愈之是我国进步文化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1996年9月9日,是他的百年诞辰纪念日。在纪念他的百年诞辰之际,重温他的那种追求真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使后人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一、珍贵的“师生之谊”胡愈之是浙江上虞人,生于1896年9月9日,父亲是清末维新派的知识分子,在乡创办新学,受民主主义思潮影响,倾向民主革命。他对胡愈之的启蒙和教育起了重要作用。胡愈之的幼年进了私塾,后来进了县里设立的高等小学堂,按当时的课程规定,这种小学堂毕业,就取得了秀才的资格。胡…  相似文献   

10.
赵曰茂 《纵横》2011,(3):46-47
在新加坡出版的《南洋周刊》1939年7月24日第55期,刊载了夏衍的一篇文章《中国电影到海外去》作者开头说:  相似文献   

11.
丁庆霞 《文史月刊》2014,(11):32-32
上世纪60年代末,阿尔巴尼亚政府代表团访华时,向我国政府提出一个庞大的请求援助的项目清单。周恩来非常委婉地拒绝这一难以承受的援助,对方很不理解。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大国,这点援助算不了什么。会谈陷入僵局,周恩来建议暂时休会,次日,他陪客人去看看我国农村的情况。当天下午,周恩来召集外交部和公安部等部门开会,他说:"明天我陪他们(指阿尔巴尼亚客人)去大寨村参观,  相似文献   

12.
陈祖涛 《百年潮》2006,(1):15-21
和周恩来同机去苏联 1938年,在八路军驻武汉和驻西安办事处的安排下,我和叔叔陈俊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终于和阔别多年的父亲陈昌浩生活在一起了.在延安,我们和刘少奇家是邻居,我和他的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1939年的夏天,突然一连几天他们都不见了踪影,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两人去苏联了.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情绪波动也很大.没过多久,大概是七八月份的一天晚上,父亲对我说:"明天蒋介石派一架飞机来,送周恩来同志去苏联治病.我的胃病犯了,和他一起去苏联治病.要是小飞机,我就一人走,要是大飞机,我就把你也带走,到了苏联,你就又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们在一块了."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和新加坡南洋学会联合主办的“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24日至28日在厦门市鼓浪屿观海园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联邦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中国大陆的学者和关  相似文献   

14.
“可耐堂”是南洋画家木化先生的画室。他1936年生于新加坡,自幼习画,1955年毕业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木化先生擅油画、水彩画、素描,兼工水墨画等。其充满南洋乡土风情的绘画作品,长年来深受东南亚藏家的喜爱。刘海粟先生抗战时就曾游历南洋,并在新加坡举办过赈灾义卖,晚年又数次亲临狮城,木化先生由此与海老结缘甚深。  相似文献   

15.
奉系将领郭松龄于1925年11月在河北省滦县通电反张,并率部一路无阻地向沈阳进攻。此时,张作霖的主力已全部进关,沈阳城内皆为老弱病残之兵,于是张向日本顾问本庄繁求援,日军答应保护张离沈去旅顺。一日晚约8点,张电告我父亲王永江速到帅府。父亲到后张说,我现在要走,省城的事情交给你办。我已准备好了汽油,我走后,你就把房子烧掉。父亲听后,笑着说,现在还不到走的时候,就是走,也不能你一个人走,咱们一块儿走。你在东北多年,应该给东北人留个好念想,不能烧房子。我从《易经》上推算,郭松龄到这场大雪过后就完蛋了。我已和吴兴权谈过,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6.
陈楚楠,原名连才,福建厦门禾山人,1884年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富商家庭。他是最早加入革命党的南洋华侨之一.也是新加坡最早支持革命的华侨,在反清斗争中做出的贡献又十分突出,因而被孙中山誉为“南洋革命第一人”。陈楚楠早年追随维新派.后来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革命党人。他曾任新加坡同盟分会会长,并且创办《图南日报》等革命报刊,还筹款接济革命,安置革命党人,为辛亥革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今天参加这个会的,还有刚刚从香港回来的梅汝璈先生,他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工作了将近三年,对侵略我国的大战犯给予了严正的判决。他为人民办了一件太好事。为国家争了光,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他。 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上述一段话,是对梅汝璈的高度评价与赞扬。 梅汝璈何许人也?他是怎样走上远东法庭审判官的位置的?又是怎样不辱使命,为国  相似文献   

18.
《参考消息》从1957年3月1日改成报纸型并扩大发行以来,已走过了43个年头。几十年来,它以不同于公开报纸的独特报道内容和浓厚的参考特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一直是中国拥有众多读者的日报。 周恩来总理生前多次自豪地向外宾介绍《参考消息》报,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报纸”。 在国内影响很大、在国外名气不小的《参考消息》报之所以能够出版并办得深受读者喜爱,首先要归功于毛泽东主席的积极倡议和他确立的独特办报方针。  相似文献   

19.
薄一波与周恩来 说起周恩来,薄一波有的是敬重和感慨. 早在大革命时期,薄一波就知道周恩来是我党卓越的活动家,可谓心仪已久,但二人相见,已经是抗日战争时的事.1937年,周恩来率八路军高级干部到了太原.当时薄一波正在山西做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便请他给牺盟会训练班的学员作报告.薄一波至今还记得,山西国民师范可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一下子挤进了四千多人.30多岁的周恩来,风华正茂,仪表堂堂,侃侃而谈,讲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讲党的统一战线,一口气讲了三个钟头.台下一片寂静,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对薄一波在山西的工作,周恩来赞赏有加.1943年,薄一波到延安参加全党整风时,周恩来还特地向他征询在山西新军中开展党的政治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1987年9月18日至19日,由新加坡南洋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五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洲之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学者50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