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体制包括国体和政体。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国家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整个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缓慢演进。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然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并没有真正确立,袁世凯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在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轩然大波,围绕着是坚持共和政体、还是改建君主政体这个根本问题,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与帝制  相似文献   

2.
王树程 《环球人物》2013,(29):32-34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已进行了10余年。虽然这十几年来,改革一直朝着扩大市场作用的方向在走,但始终没有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党内外,关于改革方向的争论也从未间断。如果不确立一个基本框架,经济改革就会缺乏可操作的蓝图,从而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科学社  相似文献   

3.
9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叶中国发生的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4.
统一币制的问题,是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课题。辛亥革命以前,币制改革问题已经提到了议事的日程上,辛亥革命以后,政治的变革激起了人民发展经济的强烈要求,币制改革的问题被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改革(变法),有的属于经济体制改革,有的属于政治体制改革。任何一次改革,无不经历曲折,斗争总是尖锐的,因为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旧体制中受益的人,常是反对改革的。改革中的倡导者,常遭到政治迫害,或杀头、或坐牢、或流放。但改革的成功,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张涛 《史学月刊》2000,2(2):62-69
尽管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20年的经济增长,70年代后期中国依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实质是用高投入的方式保持经济增长已走到尽头。要继续使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提高生产率的增长率,这在逻辑上必然导向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双轨体制下市场体制的高效率昭彰在人耳目,为市场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理论观念的革新及其有关政策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30多年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四个阶段及其目标转换。第一个阶段(1979~1984年)是经济转型的起步与完善计划体制的目标。1980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中,第一次公开肯定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起步阶段的焦点和重点。第二个  相似文献   

8.
晚清之际,面对外国列强的咄咄进攻和国内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清统治者不得不寻求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期摆脱危机,长治久安。在这股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清满族统治者的龙兴之地———清朝陪都盛京(今沈阳)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由于盛京的政治与军事体制皆为陪都之制,迥异于其他地区,因此,了解和研究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一清末陪都首先进行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并为军事改革准备了条件。陪都,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首先是一种政治现象,表现为一种政治制度。清朝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划全国为十八行省和若干特…  相似文献   

9.
马庆钰 《炎黄春秋》2010,(11):14-18
<正>中国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期间,我国在各相关领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尤其在经济领域,对旧体制的改革所带来的增长速度堪称奇迹,获得了国内外不少赞誉。然而,在看到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的改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迫切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以保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改革成果的"得而复失",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改革已经形  相似文献   

10.
陈奎元 《神州》2011,(21):9-13,8
100年前,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领导新军在武昌举行起义,数日之内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各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油尽灯枯的清王朝应声倒地。这一年是中国纪元的辛亥年,这一次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伟大革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  相似文献   

11.
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 5 0年以来 ,每逢十年一次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成为全国的重要活动 ,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像这样 5 0年一贯进行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中国共产党生日可以与之相比拟。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纪念辛亥革命的一个理由 ,但不是惟一的理由。把纪念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和建立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系起来 ,这是现实的政治需要 ,这就是现实的政治。辛亥革命不仅仅是 2 0世纪初期的一次革命运动 ,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 ,辛亥革命以其本身的魅力影响了整个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 ,积淀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 ,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一个重要源泉。由辛亥革命所凝固起来的这样的民族精神是永远需要发扬的  相似文献   

12.
陈小丽  王福生 《攀登》2010,29(2):71-75
我国封建时代一些持续不断的改革基本上是修补式的、局部的、单项的改革,而社会制度转型方面的改革只有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商鞅变法是我国封建时代唯一成功的社会转型式改革。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序幕,当代改革是戊戌变法以来面向现代化的未竟之社会转型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8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它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成为80年来一个没有穷尽的研究课题。1991年10月15—19日,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在武汉联合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后,财政竭蹶的北京政府承袭清政府清理财政的思路,进行以国地税划分为基础的财政体制变革。依附于皇权政治的赋税观念的崩溃、省制的纠缠、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对立、持续的财政危机等,都对两税划分形成严重的冲击与破坏。改革的无效与财政形势的急迫逐渐滋生对制度变革本身的怀疑,在规复旧制的倡导声中,北京政府最终取消国地税名目,放弃两税体制。  相似文献   

15.
彭先兵 《攀登》2009,28(2):86-88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关键原因在于解放思想的重心长期没有转入政治领域,以致至今未象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确立起明确的目标模式。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就是思想大解放带来的直接结果。政治体制改革要突破困境,也需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这就要真正利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这样,才能将政治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林甘泉当二十世纪的第一线曙光出现时,古老的中国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政治变革。但就社会性质而言,中国仍然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到了1949年中...  相似文献   

17.
夫之 《文史春秋》2011,(10):1-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爆发的一场震惊世界的伟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反帝反封建为明确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8.
贾玉英 《史学月刊》2004,(11):26-31
唐前期的地方监察体制由御史和诸道使臣组成,属于朝廷派出性质的单一型监察体制。安史之乱以后,伴随赋役制度的改革,出使郎官、转运使、巡院等新的监察体系出现,我国封建社会地方监察体制开始向固定型、多元化、多层面变革,宋代完成了这一变革。元、明、清各朝基本延续和发展了宋代多元化、多层面的地方监察体制。由此而论,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监察制度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秦晓 《炎黄春秋》2015,(4):81-8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确立了国企和国企体制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实施这一改革需要厘清它的涵义和内在逻辑,并在几个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一、什么是"混合所有制"所谓"混合所有制",在微观层面讲即是"股份制"。在当下中国的政策含义应是开放民企进入国企控制的一些领域或扩大国企民营化的成分。之所以将之视为所有制的改革是因为中国的国企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在计划体制下国企作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人民公社作为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20.
袁征 《世界历史》2002,4(1):35-42
整个20世纪,美国国会一共有2次重大的委员会体制改革。第一次是在1946年,第2次是在70年代。如果说1946年国会的改革标志着现代国会制度的最终确立,那么70年代的变革则是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完善国会制度的一次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