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浩 《炎黄春秋》2020,(8):42-45
重庆解放前,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遭到国民党特务、看守及管理人员的残酷迫害。重庆解放后,这些手上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受到了人民正义的审判。但也有部分看守所管理人员是迫于生计,误入看守所工作的。在狱中革命者的积极争取和教育帮助下,他们并没有参与迫害革命者的行动,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狱中革命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渣滓洞看守所狱医刘石人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彭锡胜 《纵横》2011,(10):56-59
战死或者被敌人逮捕处死的辛亥志士数以万计,民主共和的旗帜因他们的鲜血而染红。辛亥革命起始是武昌首义,之后有十几个省奋起响应,革命者一方由于受过正规训练的部队较少、武器装备低劣,面对强大的清政府武装,处于以弱击强的状态,革命之艰苦、牺牲之惨烈前所未有。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牺牲的起义士兵和革命者就有3万多人。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夕,因高层领导的叛变,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革命志士被捕入狱。多年后,党史学者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一份由重庆"11.27"大屠杀幸存者于1949年12月写就并上交的秘密报告《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这份珍贵文件反映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里的革命者在敌大屠杀前的深刻反思和对革命事业的深切嘱托,其中对党提了八条意见,即"狱中八条"。本文为您追寻"狱中八条"背后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和鲜为人知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正众所周知,小学生们加入少先队时,都要庄严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须知,这句饱含激情与热血的呼号也是有来历的。1902年,俄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困难。为了团结革命力量,鼓舞士气,争取胜利,列宁写了《做什么?》一书。书中向全世界革命者发出了"准备  相似文献   

5.
《文物》1961,(1)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记载,总是极尽造谣诬蔑的能事。把一切他们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在革命者的身上。例如许多反动派对太平军的记载,就常看到除"杀人放火"之外,还有什么"东南文物尽矣",什么"发贼去后,荡然无存"。但是在八千卷楼主人之一的丁申所写的"武林藏书录"中,有"丹铅精舍"一条,到是无意之间,透露了真实情况: "塘栖劳经元,……子三。……次格字季言。……季言平居读书时,每置空册于案,遇有疑义,輙笔之。……藏书之所曰月铅精舍;校书之印曰:实事求是,多闻阙疑。……叶廷琯浦西寓舍杂咏诗云:真读书人‘贼’亦钦,纤尘不使讲帷侵;黄巾知避康成里,汉季儒风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术界正在热烈讨论李秀成问题。这场大论战,使我深深感到,这不仅是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衡量一个历史工作者是站在什么阶级立场、按照什么政治标准,去评价革命英雄与无恥叛徒的原则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革命战士注意的问题:是歌颂坚持革命气节,还是宣扬屈膝投降变节?是发扬誓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还是散布贪生怕死的活命哲学?这是革命者如何对待生死考验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谁都知道江姐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前被敌人杀害的,但是她1949年8月27日在监狱中写给儿子彭云的示儿信件是怎样被传出来的呢?近日,我们来到荣县,寻访到了当年渣滓洞监狱中国民党看守特务——我党地下联络员黄茂才老人,由此揭开了封存半个多世纪的重庆渣滓洞之谜。  相似文献   

8.
1951年春,重庆。 薄雾笼罩着歌乐山,山谷中隆起一处台地,常青的松柏簇拥着一所白色的别墅,高高的院墙隐约看得见电网的支架,荷枪的士兵在肃静的大门边来回巡逻。这所别墅便是有名的“白公馆”。 解放前,美国特务梅乐斯与戴笠达成协议,在歌乐山下设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他们划地为牢,将“白公馆”和“渣滓洞”等地均辟为集中营,不少革命者和民主人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建法典的国家之一,据《通典·刑一》记载:"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陶唐以前,未闻其制,舜圣德聪明,建法曰象以典刑。"注:"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杜佑:《通典·刑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1页。文中的"象以典刑"及注文出自《尚书·舜典》)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在黄帝、唐尧之时,是兵刑不分,没有听说过有具体制度。帝舜圣德聪明,创建了以"象"为名的法典,但其内容没有传下来。据《左传》说,到夏、商、周时,都建有各自的法典。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昭公六年》,《十三经注疏》,北京:中  相似文献   

10.
<正> 197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发表了《1971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一文,由于该文对其中M16西侧二层台殉葬人的叙述不太完备,如简报中说;“此墓未被盗扰。墓室长2.8、宽1.31、深4.7米。墓主人的骨架已腐朽。在西侧二层台上有一个殉葬人,骨架保存完好,但少一下肢骨(按:重点是笔者后加的),可能生前就是残缺的。随葬品有陶鬲,铜戈。”胡厚宣先生首先未加深入仔细研究,而是原封不动地引用了简报,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他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提出了从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这个‘西侧二层台上’少一下肢骨,可能生前就是残缺的”殉葬人,很明显,是一个生前就受过刖刑残害的奴隶。这个经受残酷摧辱的奴隶,不但生前就因为刖刑被断去了一条腿……。随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在他们编写的《商周考古》中也按照胡厚宣先生的提法,在《刖刑和手枷》部分,原文引用了。这里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什么叫做刖刑,在人的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红军长征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如"长征"一词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是不是"战略转移"?红一方面军是什么时候开始长征的?遵义会议是不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陈云的《(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是不是传达提纲?"四渡赤水"是不是"真如神"?关于张国焘的"密电"问题,其他几支红军的长征,红军长征的路程究竟有多长?三大主力会师后究竟有多少人?应该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大蒙古国时期的"断案主"刑分为两类:一是将罪犯家属赔偿给受害方为奴,二是判案官员占有罪犯人户为奴。前种刑罚针对的是某些有具体受害人的犯罪,后种刑罚针对的是某些没有具体受害人的犯罪,通常是对国家政权的犯罪。至迟在至元八年户口条画颁布后,"断案主"刑在地方司法上基本停止使用。宋元时期的私人著作对"断案主"刑的记载或者不全面,或者不准确,只有从元代的政府公文出发,才能对"断案主"刑作出相对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孙铭 《文博》2015,(2):43-47 51
在秦律中,耐刑作为一种能够赎免的耻辱刑,不仅可以附加于各类劳役刑与迁刑,还可独立为主刑施用。在施用范围上,耐刑并不局限于社会环境,家庭内部的"私刑"亦可引起此刑的单独施用,这是它与其它刑罚有所不同的地方。在刑罚转化方面,某些情况下耐刑并非对某一类行为的固定刑,它可随行为过错性大小与行为人身份的不同而由它刑加重或从轻转化为本刑。  相似文献   

14.
国家文物局正在分步实施国家科技三大战略(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举措之一的技术标准工作。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工作人员也逐渐接受了"标准"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标准?为什么要制定标准?标准是如何制定的?遵守标准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标准?  相似文献   

15.
说起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监狱,人们自然会想到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这主要归功于广为流传的小说《红岩》,至于中央军人监狱,人们却知之甚少。读者可能不曾想到,中央军人监狱是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最大的一座监狱,是关押共产党政治犯的集中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因此破裂。“清党”初期,国民政府当局对于捕获的“共党分子”,是“格杀勿论”、“就地枪决”。但血腥屠杀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也不能消灭革命者,只能激起人民更强烈的反抗。于是国民党当局逐步改变了政策,从单纯的屠…  相似文献   

16.
明明家不远处是个垃圾场,那里有不少别人丢弃的物品,明明经常到那里去"寻宝"。他这么做对吗?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怎么了?你应该在什么地方玩?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与以罪人为兵相关的制度有两种,一是谪戍制,二是刑徒兵制。两者的主要区别有三:其一,被谪戍者和刑徒兵的称谓在文献中有严格区分,前者常被写作"谪徒"、"适卒"、"谪卒"等;后者常被称作"弛刑士"、"施刑士",有时简称为"弛刑"、"施刑"。其二,谪戍是司法判决的结果,属于一种刑罚,而发刑徒为兵则是皇帝诏令的结果,是对已判决罪犯服刑方式的一种变更。其三,二者实施的对象不同,谪戍的对象包括亡人、罪吏、盗贼等有罪者以及赘婿、商人、闾左等"贱民",还包括称作"诸疑罪"的犯罪嫌疑人;而刑徒兵则由弛刑徒组成,包括判为城旦、鬼薪、隶臣、司寇等刑徒,判处枭首、腰斩、弃市等的减死罪囚。滥发谪戍体现暴政,发刑徒为兵则更多体现出一种宽宥。  相似文献   

18.
耻辱刑是中国古代社会独具特色的刑罚,由于其特有的强制性约束规范生成机理,因而能够历经千年受到统治者们追求。耻辱刑源于"象"刑,其刑罚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按照可否独立使用,可以将其分为真正耻辱刑和不真正耻辱刑。从现代刑罚理论和文明的角度看,耻辱刑是野蛮和反人类的。但是,晚近以来,随着美国等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大量运用恢复性司法理论、重新整合耻辱理论,为耻辱刑注入新的内涵。改造耻辱刑落后、封建的色彩,在现代刑罚制度中彰显其现代刑罚意义,愈发显得重要、急切。  相似文献   

19.
夏天的大海     
正"从那遥远的海边,慢慢消失的你,本来模糊的脸,竟然逐渐清晰……"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夏天和大海。我们的夏天有甜的,有咸的,有香的,有美的,那夏天在古代是什么样的呢?夏天是什么?夏天是秦观笔下的"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夏天是什么?夏天是谢灵运笔下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夏天的大海最令人留恋。夏天的大海清澈见底,宛如一大颗钻石嵌在大地上。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下,波涛像顽皮的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也从此走上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道路。然而在这一时期,受共产国际"左"的教条主义和"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一开始就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致使各地城市暴动接连遭到失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经过多次城市武装起义失败教训的洗礼,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开始认识到,到农村中去,到那些受过大革命风暴影响的农村中去,会有革命发展的广阔天地。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突破共产国际的理论模式,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这段历史无疑是最鲜活的案例,折射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苏维埃政权道路的认识歧异;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党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伟大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