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45年,在国共两党各不相让,且剑拔弩张的历史转折关头,第三党即在抗战后期组建的中国民主同盟登场了。成员大多是社会各界的儒生、策士,如章伯钧、罗隆基、黄炎培、左舜生等。他们想通  相似文献   

2.
漫话鲜味斋     
鲜琦 《巴蜀史志》2005,(3):64-64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重庆上清寺西南角紧邻嘉陵江畔,有一从未对外营业,但却几乎天天高朋满座、酒香飘溢的私人住宅“鲜宅”及其鲜宅家宴——“鲜味斋”而名扬海内外,竟吸引来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张澜、吴玉章、王若飞、叶挺、邓发、博古、邓颖超、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李公朴、冯玉祥、柳亚子、陶行知、李济深、徐禧、邓初民、杨达璋、娄元亮、史良、左舜生、张申府、张群、陈诚、吴铁城等“重量级”人物,而被董必武称为“民主之家”,毛泽东特书赠“光明在望”。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时期把"清华园掀开"的粗布学生,到抗战胜利后的风云人物,再到反右运动中被毛泽东钦定的"章罗联盟"之二号人物,罗隆基的政治生涯可谓峰巅谷底。而才情卓绝的他,与诸多民国名媛间的情感纠葛,则更是跌宕起伏……情到深处无家可归,章伯钧女儿章诒和笔下这个罗叔叔的情感生活,读罢令人掩卷叹息。  相似文献   

4.
杨爱芹 《纵横》2009,(6):56-60
柳暗花明 1928年秋天,罗隆基从国外回到上海,任教于光华大学,并在中国公学兼职,当时胡适是中国公学的校长。罗隆基和胡适曾是清华校友,又是新月同人,所以关系非常密切。由于所学是政治专业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罗隆基一直对政治活动比较热心,在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还主编《新月》。《新月》本是个文学刊物,但罗隆基强化了它的政治内容,发表了不少批评政府,呼吁民主、宪政、自由的文章,如《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平等的呼吁》《服从的危险》《论人权》、《专家政治》、《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等。  相似文献   

5.
宋霖 《江淮文史》2005,(6):4-22
章伯钧和其亲属的报国心与桑梓情   沉寂29年后,章伯钧的名字重现于家乡媒体.   1986年5月24日《安徽日报》第一版刊出:《章伯钧藏书捐赠仪式在肥举行》,副标题为《330部、2562册珍贵善本图书由省图书馆收藏》,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1945年7月1日,傅斯年与褚辅成、冷遹、黄炎培、左舜生、章伯钧六位国民参政员从重庆飞延安,与中国共产党商谈国共团结,共建国内和平问题。由于毛泽东与傅斯年早年在北大相识,所以毛泽东特地安排一个晚上和傅斯年单独交谈。傅斯年离开延安时,毛泽东还曾亲书条幅相赠。关于这段佳话,最近几年不少文章提到。比如岳玉玺写的《国民参政会期间的两件事》(载《傅斯年》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第167页)中说:“握别之际,毛泽东将亲笔墨迹一帧面赠傅斯年,那上面的题词是北宋诗人钱惟演的两句诗:‘不将寸土分君子,刘项原来是…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章伯钧,在中国现代史上可谓"大名鼎鼎",因为他是1957年反"右派"运动时毛泽东"钦定"的"章罗同盟"的头号人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章伯钧早年曾是中共党员,参加过大革命和南昌起义,后来虽然脱离共产章伯钧  相似文献   

8.
穆广仁 《炎黄春秋》2010,(10):40-42
<正>本文仅就反右运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在6个不同层面的运作进行一些分析和评估,希望以此求教于专家学者。反右运动开始于整肃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这是主要的),但它涉及了六个不同层面。第一,反右斗争一开始是从批判章伯钧、罗隆基等民主党派人士发轫的。除少数"特许受保护者"之外,几乎所有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都被打成"右派",被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敌  相似文献   

9.
正1958年春学期,在我们初中政治课上,老师讲道:什么是右派?右派就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中的反动派。在向党进攻的右派分子当中,章伯钧、罗隆基最反动最凶恶,他们结成"章罗联盟",叫嚣要共产党下台,让他们上台执政。将"章罗"说得非常可怕。"章罗"果真是那么可怕吗?1979年,对右派分子平反之后,我陆续读到一些与"反右"有关的文章,这才渐渐地明白,原来"章罗"是这样"联盟"的。一章伯钧,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农历  相似文献   

10.
一、文革前的文史委员会1959年,周恩来指示,要成立收集历史资料的组。很快在7月下旬设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来负责计划、组织和推动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各个时期中各种历史资料的撰写和征集工作。第一届文史委员会的成员中,学者有顾颉刚、王伯祥、向达、翁独健;右派有罗隆基、浦熙修、章伯钧;民主名士有章士钊;被俘将领有郑洞国、覃异之、黄绍;前政权人士有翁文灏;清朝  相似文献   

11.
散木 《文史精华》2004,(11):29-35
一代名记者浦熙修与近代素有报格之称的《文汇报》共沉浮十数载,在旧中国为争民主而坐过牢,在开国大典上被毛泽东称为"是坐过班房的记者"。1957年反右运动中浦熙修与《文汇报》都深陷其中,浦熙修更因了与"章罗同盟"主帅罗隆基的关系而遭殃。怀着对党无比信任的忠心,一场批判与自我批判展开,人性被极大地扭曲。请看《此生苍茫--关于浦熙修》一文。  相似文献   

12.
王琰  康曦 《文史月刊》2010,(2):32-34
随着电影《建国大业》的上映,剧中民盟领导人张澜、罗隆基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被成功营救的情节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由陈道明饰演的主持营救工作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更是以其扮酷的造型、机智的言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历史上的阎锦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张澜、罗隆基究竟又是如何脱险的呢?  相似文献   

13.
1946年 1月 10日清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 人流如涌,车辆穿梭。一时间,众多政府大员、党派领导、社会名流先后云集。中国共产党的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来了,民盟的张澜、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来了,国民党的蒋介石、吴铁城、王世杰来了。熙熙攘攘中,客语寒暄间,云集此处的人们看上去都并不那么轻松,因为他们都清醒地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政协会议就要开始了。 召开政协的动因是在1945年9、10月间的国共重庆谈判中确定的。国共双方的会谈中讲到:“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应先采取必要步骤,由…  相似文献   

14.
1967年春,正是疯狂迫害革命老干部的时候,同时也迫害被划为“右派”的人。“大右派”章伯钧是“章罗同盟”的头号人物,在这年年初就被民盟中央机关的所谓“造反派”“燎原队”囚禁在中院过厅东侧的一间空办公室内,地上铺了一些稻草,让章伯钧坐卧,在朝西的门口北侧放一小木床,是看管他的人使用的,他不能自由活动,吃饭和上厕所都有看管跟随。一般干部不准进囚室。看守的人叫姚振中,已故,当时40来岁。他看到已六七十岁的章伯钧睡在稻草上,于心不忍,于是让章伯钧睡在床上,自己则睡在稻草上,为此还受到批斗。作为民盟机关的干部,我们只能对章伯钧…  相似文献   

15.
走近罗隆基     
罗隆基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能是陌生的。 罗隆基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和民盟中央副主席职务。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钦定”为“章罗联盟”,成了全国“顶尖”的大右派。从此,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了,他的名字、名望也随之消失了,伴拥他的只是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6年10月24日,民盟中央召开座谈会,纪念罗隆基先生诞辰90周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长阎明复在会…  相似文献   

16.
1949年3月25日,中午,在李维汉的安排下,父亲黄炎培与郭沫若、陈叔通、马寅初同坐一辆小轿车,与李济深、沈钧儒、章伯钧等党外人士一起,从六国饭店赶赴西郊机场。下午3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率领党中央机关队伍浩浩荡荡从西柏坡到达,毛泽东与众人握手言欢,合影留念,之后在雄伟的乐声中检阅了排列在机场上的解放军坦克、炮兵、高炮、步兵等十万大军,晚上又与众人欢宴聚谈。这天父亲十分激动,他本人也是在25日上午刚从天津赶来,由董必武、李维汉、齐燕铭及先期到京的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去迎接,从而结束了半年左…  相似文献   

17.
肝胆相照的挚友:毛泽东和黄炎培金湘泉深挚的友情是最感人的……国民参政员黄炎培、冷、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之邀,访问延安。1945年7月1日上午9时许,一行六人自重庆乘飞机,飞行4小时后,于下午1时半,安全到达延安。毛泽...  相似文献   

18.
人权派政治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派是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从1929年开始,他们针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一党专制,公开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保障人权、制定约法、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从而发起了“人权运动”,“人权派”由此得名。因他们主办《新月》月刊,亦称“新月派”。本文就人权派的政治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实行民主宪政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先进分子梦寐以求的目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新月》月刊为阵地,向国民党一党独裁发起挑战,要求以民治代替党治,实施法治以保障人权,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颇具影响的“人权运动”。人权派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20.
正瞿秋白同志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给他带来了灾难。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这个文件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显然,毛泽东误读了《多余的话》。本来,毛泽东对瞿秋白曾经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动议编辑《瞿秋白文集》时,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曾为《瞿秋白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