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农民转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城乡分割体制逐渐被打破,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放宽了城镇对农民的户籍限制,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城市劳动就业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呈现不同的特点。50年代以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为主,重点是对众多的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进行救助。随着失业救济工作的全面展开,党和政府制定了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总方针,多管齐下解决不同人群的就业问题。进入60年代后,解决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工作的重点,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统筹安排,城乡并举,而以上山下乡为主的工作方针,一方面阻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另一方面安排失业工人主要是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劳动,同时广开就业门路。这两个时期的城市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赵春雨  苏勤  徐波 《人文地理》2011,26(6):107-113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流动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是目前研究的传统思路。从行为地理学视角,以就业感知行为、就业决策行为、就业行为、就业体验行为为基本内容,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江苏、山东、安徽的三个样本村为典型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统计分析后,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类型主要有本地农业就业型、本地非农就业型、外地流动就业型三种类型,分析了各就业类型的空间行为特征: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对预期就业的环境感知都不强,感知强度与距离和生活环境关联密切;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空间类型劳动力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普遍存在兼业现象,且从事的行业、部门也在不断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满意度以本地非农就业型为最高,其它两类满意度都较低。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资源富余,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展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劳务市场开发。目前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占主要成份,他们希望在政府组织的劳务市场中有一个好的组织管理,以指导他们就业。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劳务输出的力度,建立和发展国际、省际、县际多领域、多层次的劳务协作关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多地域、多层次就业,逐步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流动性特征,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多元化、复杂化,社会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风险,深刻解析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风险存在的深层原因,以深入探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及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董雯 《人文地理》2010,25(2):134-139
近年来,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在分析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200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和2002年以来墨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宏观层面上,农村基本经济指标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密切;微观层面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按强弱依次为家庭人口数、是否为低收入户、在读学生数、户均可耕地面积等。最后得出结论,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村内部,来自城镇的拉力作用不明显,而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摩擦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正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禁止农民进城务工的规定第一次得到了松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推动了我国城市化从沿海向内地的全面铺开。特别是在1995年城市化水平突破30%之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以每年高于1.4的百分比增加。到2014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4.77%,是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率的2.82倍,是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的5.15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达到2.7亿人,平均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个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现代性的,是他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实现现代性转变,走向一种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更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下,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拉大了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了当前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了农民的自发转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及就政府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汕头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汕头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有的从业格局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抛离了原有的就业轨道.而又未能顺利进入新的劳动力市场,严重影响到当前汕头城市化进程、汕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汕头农民生活水平。如何应对这一局势,解决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订单培训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就业的指向性,可以使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是实现农民转移就业的最佳途径开展农村劳动力订单转移培训,培训机构或学校和合作企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抓好实施培训主要环节的工作,使订单培训对农民、企业、培训机构或学校三方受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经营方式也开始走向集约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这就形成了90年代之后的民工潮。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因为对农民工的档案缺乏有效的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所以要对农民工的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白东 《沧桑》2010,(3):64-65,201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增收的关键就是就业。我国由于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中城市容纳力有限,致使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都到大中城市就业,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便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正是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攀登》1999,(6)
一、在总量上,存在着基本既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基本既定的新增就业需求与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二、在结构上,存在着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就业岗位不相称的矛盾。三、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环境相对宽松与特困地区不堪重负之间的矛盾。四、在吸纳渠道上,存在公有制单位吸纳能力下降和非公有制单位潜力得不到发挥的矛盾。五、在解决途径上,存在着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与就业市场化政策导向之间的矛盾。六、在劳动力供给队伍内部,存在着城镇新生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经济结构调整中企业下岗职工、政府机关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目前,中国农村1.5亿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排就业,但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众多,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栋 《攀登》2005,24(2):25-28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妇女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妇女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城乡妇女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单回顾了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除综合性的分析外,将劳动力迁移理论归纳为四类分析框架,即二元结构转换理论,以个人决策、成本-收益为主的分析理论,受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环境与移民相关分析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在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与现有的成熟理论相比,当前国内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存在框架和核心的缺失,偏重于刻画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关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过程的研究不够。对地理学调整改变视角,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的社会服务性质的机构,它的职责是对区域内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管理,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业务,提供失业保险管理和就业保障服务。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在促进农业人口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等方面成效显著,这得益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档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希 《沧桑》2014,(5):144-146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现象的出现,提高高职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途径的分析,甄别出就业困难群体。学校通过重点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实现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依据沈阳市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市辖县(市)等尺度分析其劳动力结构和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沈阳市劳动力从原有的就业空间向新就业空间转移,郊区化现象明显,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出现郊区化现象,转移的主要地区为城市近郊区;而人口和工业的郊迁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人口、工业以及就业郊迁对沈阳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作用,导致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重构。  相似文献   

20.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3,(3):96-96
略论西藏城市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何一民、付志刚和邓真在《民族学刊》2013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西藏的城市经历了原始聚落、堡寨、城市雏形、城市形成等漫长的过程,虽然形成较晚,但是在西藏的历史中却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藏城市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推动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西藏城市具有重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