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店楚简《缁衣》与《尚书·吕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吕刑》篇的制作时代是长期聚讼不已的重要问题。郭店楚简《缁衣》篇称引《吕刑》三处 ,这表明《吕刑》初始文本出现肯定在郭店简的时代之前 ,或当在春秋至战国初期。简文的“”是《吕刑》的初始用字 ,而今本《吕刑》所用的“赖” ,是后起字 ,表明今本《吕刑》的写定不当在郭店之前 ,很可能是战国后期才最终完成的。简文《缁衣》篇的引文表明 ,无论是《尚书·吕刑》 ,抑或是《礼记·缁衣》都有一个从原始文本到定本的变化发展的较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雅·都人士·诗序》所言与《札记·缁衣》第九章在文字表述上极其相近。本文分析对比了与之相关的五条传本与简本文献资料,通过考证,认定今传《礼记·缁衣》中该资料保存了先秦七十子或其后学所记原貌,其写定的时间下限当在先秦。同时,本文在对《诗序》与《记》的关系,以及简本与传本《缁衣》关系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都人士·诗序》应在今传《礼记·缁衣》定本后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其转抄《缁衣》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汉代,有可能在先秦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3.
上博购藏的战国楚竹书《缁衣》、《性情论》释大部分可信。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本对其释作了补正,指出其误释之处,对部分缺释之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之”与“止”在战国文宇中形近而可通假,因此郭店楚简《缁衣》中“言从行之”一句,“之”应释为“止”,句意为言行不一致。今本《礼记·缁衣》亦应作如是解。  相似文献   

5.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内容十分重要,其中《邦风》部分的竹简编次和注释都有不当之处。本文是在订补的基础上对孔子论诗的体例及部分内容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中关于子游的各种记载,总结了子游氏之儒的思想学术特色,并通过对《礼记 · 礼运》篇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认为《礼运》篇为子游氏之儒所作。其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孔门后学中向外发展探求、关注社会人生的弘道派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部分面世,其中《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中的诸多字的考释有进步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郭店科《缁衣》篇与上博简《缁衣》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用字方面却有不小的差异。对两简本《缁衣》在用字方面的差别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简的构形特点,而且可从中窥见这两批简所各自具有的地域特征。本选取三组字例进行考察,带有举例的性质,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上博藏四《柬大王泊旱》记载,楚简王时的太宰晋侯是"圣人良长子"。本文旨在证明:1.■良即见于经史之叶公"诸梁",叶公诸梁曾多次向孔子请教,精通儒学,又力挽狂澜,平定白公胜之乱,执掌楚国军政大权,待政局稳定,功成身退,楚国君臣称誉叶公诸梁为"圣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楚简王时,叶公诸梁长子袭封为叶侯,简文记为"晋侯",郭店简《缁衣》"晋公",今本《礼记.缁衣》作"叶公",因而可以考虑释简文"晋侯"为"叶侯";3.《礼记.缁衣》叶公顾命语又见于《逸周书.祭公》,学者遂认为《礼记.缁衣》"叶"应为"祭",本文认为《礼记.缁衣》叶公顾命与《逸周书》祭公顾命各有所本,二者不是必有一误的关系,叶公临终顾命,面对楚国君臣,不自立说,谨引前贤名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人臣之礼在焉,楚国君臣将叶公顾命引祭公语记在叶公名下,也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0.
田炜 《江汉考古》2008,(2):115-1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五册出版以来,已经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但在字词考释方面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利用其它古文字材料与楚竹书进行对比,并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照,对《容成氏》中的"其德酋清"、《内豊》中的"奂"字以及《弟子问》中的"登年"等字词进行重新考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日本国志·礼俗志>的征引文献原件(日本汉籍)<秇苑日涉>和<江户繁昌记>为依据,分别纠补了黄遵宪的(礼俗志)志文讹误,以及新出陈铮点校本的失误,以祈给研究者提供信实可靠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有心还是无意:李济汾河流域调查与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伟 《南方文物》2013,(3):108-116
1925年李济在汾河流域的调查以及1926年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自行组织的考古工作。以往研究大多指出探索夏文化是李济这次考古活动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李济当年所写的调查和发掘报告,证明李济此行的真实目的是要寻找一处适合发掘的史前遗址,并企图通过自己的工作以回应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而终李济一生,他认为在考古学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何种文化为夏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晓英 《考古》2012,(6):82-92
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坚持使用第一手科学取得的经验材料、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以可定量的有形的东西为基础、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对考古资料作解释、不把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视野局限于中  相似文献   

14.
李雯为清摄政王多尔衮捉刀致史可法之事,在清代朝野流传甚广,但迄今未能考实。本文博采明清史料及其同人文集之记载,又从李雯《蓼斋集》《蓼斋后集》入手,考察其代言写作之训练与降清之心态。综合内证与外证,确证《摄政王致史可法书》出自李雯之手。此文措辞简劲,理足神完,乃传世之名文。  相似文献   

15.
五祀即户、灶、中霤、门、行,见于《周礼》、《仪礼》及《礼记》的有关篇章,在战国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九店楚简、天星观一号墓楚简、秦家嘴楚简及新蔡葛陵楚简之中,也发现有五祀的记录。通过对简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简文中五祀用牲为特牲,这与《礼记·月令》郑注所据《中霤礼》所记相同,同时,对于行神的祈祷,无论尊卑均以犬牲,此可补史记之不足。此外,简文中关于五祀的其他记载,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典籍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可佳 《华夏考古》2011,(3):126-133
苏秉琦先生对斗鸡台瓦鬲形制的分析,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考古学早期类型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然而这些方法在处理大批量样本时,有些并不十分实用。在本文中,作者认为考古类型学研究应该进行量化改进。基于这种认识,作者运用了相关分析和两步聚类法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斗鸡台瓦鬲的形制,并修正了过去的一些方法和结论。  相似文献   

17.
马尽举 《史学月刊》2004,(10):23-31
《论语》雌雉节汉代以来无定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判此节两处有阙文,此说遂成定论。此节与《乡党》篇旨通意连,决无阙文。两千年来先贤大师释不通此节,关键在于离开“雌雉”之“雌”而去释解“时哉时哉”,结果变成离“礼’’释义。只要从“雌”字着眼,以“雌”释“时”,“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与“礼”连接起来。雌雉节是子路惊飞孵卵雌雉,孔子强调此时正是雌雉孵卵之时,责备子路不应违反“不唐不卵”的时令之“礼”。子路打拱认错,雌雉终又惊飞。此解不见于《论语》讲读各家释义。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主要怀疑《周易》之《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的孔子作说和部分爻辞有“臆出之说”。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周易》文本和流传的深入认识,具有一定的文献学意义;但另一方面更表现了他浓郁的理性主义经学思想,他怀疑《周易》有革新儒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礼》的内容、行文特点及其史料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天宇 《史学月刊》2001,(6):44-50,56
《周礼》前五篇的内容和职官结构各有其特点,也包含着许多矛盾、错综和不合理处,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因为《周礼》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考工记》的内容和体例则与前五篇不同,自成一家。《周礼》前五篇的行文有如下特点,一是各篇前皆有一《叙官》,二是以职官联系制度,三是兼记有关的经验、技术或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四是互文见义,故读《周礼》贵在会通。《周礼》虽出于战国人之手,但其中保留了大量有关西周的珍贵资料,只要善于择别,并参以先秦其他文献和出土资料,即可为我们研究古史、特别是研究西周史所用。  相似文献   

20.
文震亨的《长物志》与李渔的《闲情偶寄》同为明清的著名文人笔记,在园林艺术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在关于园林陈设艺术的阐述方面,两者贡献巨大而差异明显,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主,从物生活、身生活和心生活三个层面切入,探讨两者的区别和相通点,以期拓展对于明清江南园林陈设艺术理论范式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