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雪凡 《古今谈》2005,(2):55-57
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多用木刻,中国书籍插图史,其实就是中国版画史。其中的戏曲、小说的插图,借助人物形象,刻划人情世态,颇具艺术魅力,深为人们所喜爱。戏曲插图始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后期。现存最早的作品为《全妙西厢记》,据考刻于明弘治间,今藏北大图书馆。明清之际,东南沿海一带书坊林立,书商为了谋利,更千方百计地用精美的插图以吸引读者,于是戏曲插图更多,  相似文献   

2.
雪里红 《收藏家》2004,(4):28-32
戏曲图案文物始见于宋代杂剧绢画。元代戏曲壁画及元墓中出土了不少戏曲人物浮雕;明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复兴,各种以戏曲演出场景为内容的插图版画、陶瓷、木雕等大量出现。清代由于徽班进京,地方戏的兴起及18世纪40年代前后京剧的形成,都极大的影响了民间画师创作这一题材的兴趣。清代戏曲图案陶瓷笔者以为从戏衣装束、人物造型及绘画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戏曲图案文物始见于宋代杂剧绢画(图1、2)。元代戏曲壁画及元墓中出土了不少戏曲人物浮雕;明代随着戏曲艺术的复兴,各种以戏曲演出场景为内容的插图版画、陶瓷、木雕等大量出现。清代由于徽班进京,地方戏的兴起及18世纪40年代前后京剧的形成,都极大的影响了民间画师创作这一题材的兴趣。清代戏曲图案陶瓷笔者以为从戏衣装束、人物造型及绘画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顺治-雍正(1644-1735年)以刀马人物为多。其风格深受明代以来的刻本版  相似文献   

4.
文与乐是戏曲研究的重要方面,不同时期文乐关系的变化,引发了戏曲从业者与赏剧者间的大讨论。明代戏曲文乐关系以“沈汤之争”与魏良辅戏曲改革为主线,逐步由“填词入曲”向“依字行腔”变化发展。明代以来对戏曲文乐关系的研究,既有戏曲理论的探讨,也有戏曲表演的实践,在有关研究中,诸多关于戏曲创作、戏曲美学的表述,其核心本质也是关于戏曲文与乐的观点与讨论。受明代戏曲史料、“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及记录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当下我们无法真正还原明代戏曲,但从作品入手,通过分析文乐关系进而理清当时的戏曲发展脉络,对研究明代戏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福建的建安(建阳)、四川的眉山(成都)、河南的汴梁(开封)、安徽的徽州(歙县)、江苏的金陵(南京)、浙江的武林(杭州)、山西的平水(临汾)以及北京都是著名的雕版印刷出版中心.其中,安徽徽州的雕版技术与成就尤其突出.古代徽州,地少人稠、物产富饶,商业手工业很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劳动人民有多种技艺,民间画师雕版艺人比较集中.徽州又盛产纸、墨、笔、砚和木材,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明清时期徽州又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地方的刻书业很兴盛,私家和书坊出版的通俗书籍附有精致的版画插图亦已形成风气,民众所喜看爱读的小说戏曲通俗书广泛流传,给徽州版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李晓宇 《神州》2011,(2):67-68
杂剧作为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形式完备的戏曲类别之一.不仅代表了我国戏曲发展的较高水平,许多理论家、研究者言必谈之,还成为古今许多戏曲创作者借鉴、模仿的经典。史学界公认的杂剧发展高峰无疑为元代,难怪徐慕云会说“戏剧至元代始称完美。”而杂剧在明代就趋于强弩之末了,由宫廷化逐渐僵化,然有奇才徐渭的《四声猿》如春雷响世给予明代杂剧一丝新意,使明代杂剧也成为杂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傅惜华,满族,正白旗人。原名宝堃。父存祥(字五云),兄芸子(原名宝珍)。父子三人均搜集、珍藏戏曲、小说、传奇等俗文学书籍。 早在三十年代,傅惜华即以收藏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见称于世。嗣后,对“子弟书”的收藏和研究,也兴趣甚浓。他曾说“余以治曲余暇,亦甚嗜此,尝四方网罗,无论钞刻,并为收藏”。 惜华早年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北小街豆芽菜胡同,中年后,移至东四牌楼北汪家胡同(今东四牌楼北十三条)。这两个地方都离隆福寺街不远,因此惜华兄弟经常出入隆福寺街各书肆,寻访戏曲、小说及“子弟书”等书籍。 隆福寺街有旧书肆二十处左右,内中修绠堂孙寿芝、孙诚俭父子,修文堂孙诚温(与诚俭是兄弟,均是孙寿芝之子),文奎堂的王金昌均善经营,并手眼通天,善能搜集善本、冷书。他们与惜华兄弟均甚熟悉,经常出入汪家胡同傅宅,一方面为惜华兄弟搜集书籍,另一方面因为惜华兄弟长于书籍版本知识,这几家书肆老板得到善本好书要请惜华兄弟“长眼”。所谓“长眼”就是鉴定版本。  相似文献   

8.
张晨 《沧桑》2009,(5):222-223
明代随着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繁荣,戏曲理论批评经过理论批评家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渔《闲情偶寄》的"曲话"部分是此时极有分量的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在大量戏曲文献的基础上研究戏曲理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最完备最系统的戏曲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9.
陈曦 《神州》2013,(12):31-31
插图往往以书籍作为载体,插图在书本中出现,既能够活跃版面,又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的属性和功能都决定了重复的形式是其重要表现手段。插图的重复中包含着变化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插图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研究,以求得内容的深化和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丹丹 《黑龙江史志》2013,(21):159-160
序跋是书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明代小说序跋文字可以了解明代通俗小说作家的生活经历、交游状况、性格心态,展现明代通俗小说艺术演进中审美情趣、艺术表现、艺术创作方面的承递嬗变过程,探讨明人对当时通俗小说创作的接受,透视明人小说观念等。由于种种原因,现有诸书中所收录的明代通俗小说序跋都不是很完全,并且有很多重复的篇目,本人在丁锡根、黄霖等人的整理基础上,另外辑补出52篇,整理并汇总明代通俗小说序跋137篇,以期更好地研究其分类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史料解读和实地考察,从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了秦腔"南下扬州"的历史条件、迁移扩散的时空演变过程。笔者认为秦腔自明代成形之后,主要分布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地区,伴随明清陕西关中"超省域"商贸格局的形成,大批陕西商贾异地流寓,为秦腔传至扬州提供了相应条件,至清代乾隆年间,秦腔在扬州盛行,并形成秦腔文化流行区。然而,因清廷禁戏令的多次制约及异质戏曲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整合,其流行热潮逐渐消弭。可以看出,扬州秦腔文化从"传入"到"盛行"至"消歇"的时空演变过程,是历史时期文化迁移扩散的个案展现。  相似文献   

12.
明代曲作家胡文焕的戏曲与散曲创作较少有人关注,本文通过考证认为,除一般所称四种剧作外,胡文焕尚作有《完扇记》一剧;同时,文章试图以统计方法对其散曲作品进行详细分析。胡文焕编选的《群音类选》是明代最称浩繁的戏曲选本,本文对其在编选体例、观念和内容方面的独到之处都一一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3.
张纯 《史学月刊》2000,(4):37-42
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声腔艺术,而戏曲声腔艺术,则萌芽于金、元时期的北曲与南戏。北曲的形成与发展,确立并开创了我国初具规模的戏曲音乐。曲牌联套体制的组织结构较为严密完整,调性色彩对比较为鲜明,形成了北曲在戏剧音乐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南戏的音乐成熟虽较之北曲晚,但它繁衍迅速,吸取民间创作的传统特点,特别是采用了北曲的套曲,形成了“南北合套”,同时也解决了复杂的音乐技术问题,成为戏曲声腔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晚近姚华适为“通人”,他最为世人肯定的学问是曲学。姚华曲学在其“诗统”阐释中彰显出总结性、系统性,以其曲学专著《曲海一勺》为代表,“诗统”的主要内涵有:一、从曲学内部来看,依体制先《原乐》,辞乐合一,诗被管弦,乐变体变,故变而为曲;就诗本而《明诗》,诗关性情,千栽未易,曲最能传情;论功用必《骈史》,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可“化民成俗”,诗关世运,世变诗变。如是则曲最应时世。二、由是则形成诗一词——曲的发展统系,此统系皆薪火相传了“诗统”精神。三、今之曲当随世而“通变”,以继“诗统”。三者间,前二者是有意识的阐释,此种“温故”为历代所无;后者是介于有意与无意同的“诗统”续建,此种“知新”则多付阙如。  相似文献   

15.
陈奇 《神州》2013,(6):30-31
山西运城有悠久丰厚的戏曲艺术传统,又是蒲剧最重要的发源地,1970年运城专署的设立,使得蒲剧在运城的发展体现了丰富的区域性和独特性。国营蒲剧团体发展体制的梳理,蒲剧演出评价机制的回归,蒲剧之所以为蒲剧的特色彰显,电子时代传统演出方式的坚守等等对于运城蒲剧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大軍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31-357,404
考察歷代相關文獻關於"説話"伎藝的宗旨、形態的記述,宋元説話伎藝並不必然地只包括故事講説,它實由俳優的語言表演伎藝發展而來,應有敍事、嘲調兩條發展脈絡,並由此變化出説話伎藝的不同形態,分屬於敍事類説話伎藝和嘲調類説話伎藝。敍事、嘲調分别體現了宋元説話伎藝兩脈表演的宗旨、形態和方式。這一理析既有利於認識宋元説話伎藝作爲語言表演伎藝的淵源和全貌,也有利於認識宋元小説、戲曲和説唱伎藝的形態及其關聯。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现的汉代漆器"锥画",是用作画工具"锥"来命名的艺术形式,称为"针刻"欠妥。锥画发明于战国时期,但尚未见到实物。汉代漆器锥画高度繁荣,大量汉代锥画漆器陆续出土。三国至唐时期,锥画鎗金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及至宋元,漆器锥画鎗金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发展到明清,锥画鎗金多与其他漆器艺术形式相结合,呈现出千文万华的漆艺局面。  相似文献   

18.
以表现方式和取材方法为主,结合现代学者对古代地理文献类型的划分以及明代的具体实情,可以将明代的地理文献划分为传统地志类、广义游记类、西传地理文献类和舆图类。它们在明代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都是地理文献,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明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How does a new successful musical genre impose itself, define its audiences and repertoires and eventually replace older genres? The essay examines the case of operetta from its French origins to the specific diffusion in the Italian entertainment system. Here the popularity of the ‘little opera’ coming from France and later from Vienna grew along with a new system of theaters, politeama and café chantants. They were run by a new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and publishers such as Sonzogno, interested in diffuse new forms of musical leisure. The rising of the Italian operetta found strong resista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opera world at the tur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istic music and music as entertainment was being consolidated and we can find a sort of passing of the baton between opera and operetta as the major popular musical genre.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向近代急速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关于明代锦衣卫的研究上,民国时期的史学研究呈现了从传统叙事向近代分析、从赞颂帝制向反对帝制的转型过程。明代史籍对锦衣卫的记载,虽然应用了编年、典制、史志和笔记体的不同体裁,但叙事的性质则完全相同,官史多从正面予以陈述。民国对锦衣卫的研究,形式上出现了研究论文和章节体专著、讲义;内容上以理论分析为导向、直击锦衣卫"特务机构"的性质以及其为专制独裁服务的实质。当然,民国学者批判锦衣卫时,似乎亦取径于明代野史对锦衣卫的负面评价,说明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不仅受到来自西方分析史学的影响,同时也受惠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某种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