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宇  龚剑 《神州》2012,(23):67-68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模式,对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备工程系"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提出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思路,探讨了适合设备工程系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新形式、新内容,提出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分阶段进行的新观点,使学生的顶岗实习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范晔 《旅游纵览》2013,(9):242-243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极强,近年各校纷纷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与改革,有必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教学过程层面、教学评价层面的实施方式以及"校、企、师、生"方面的实施保障进行深入研究。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同样指出:"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  相似文献   

3.
刘建龙 《沧桑》2009,(5):51-52
晋商"工学结合"开我国财经类职业教育模式之先河,由此给晋商带来雄厚人力资源储备,这是晋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我们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莉  杨俊伟 《神州》2012,(34):34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及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切性说明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构建我国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明确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导地位,能够较好地解决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和就业水平三大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莉 《神州》2012,(11):162-163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枝普遍应用的办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但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茜 《神州》2013,(16):95-95
"产学研结合"教育在高职教育领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必须从双师型素质教师、实践课程设置、校内实训以及校外实训等环节,进行有效的互动式上升循环,才能更好的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细语 《神州》2011,(7):135-135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院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就教学组织模式、师资队伍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田竹  王柳丁 《神州》2012,(20):93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已有的高职教育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我国要对这些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正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保障社会的和谐。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中实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这一办学模式的必要性,同时也以此为依据,对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评。  相似文献   

9.
王微 《神州》2013,(10):235+237
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体开发与建设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特色,并为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人才培养途径。本文在论述专业实体性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文秘专业实体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其中 《神州》2011,(5X):5-6
如何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并根据实际运作的教学情况,指出商贸类专业工学结合的几种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鲁宝安 《神州》2014,(12):91-91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文中对《接触网》课程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吴炬华 《神州》2014,(18):96-96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各高校对计算机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计算机操作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分析我国高校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突出该教育模式的优势,促进我国计算机教育模式的更新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耿翠竹 《神州》2013,(24):261-261
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双赢”合作模式。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从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案和“校企合作”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邹丹 《黑龙江史志》2013,(11):269-269
本文从艺术类实习生的感触出发,分别就开发艺术类企业实战课程体系,将有偿企业项目作为课程工作任务,让学生边做边学边挣钱及建立设计工作室三方面对艺术类"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模式,其一体化的合作组织、规范化的主体建设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产学研官商资全面合法融合与共生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理想模式。从实践中看,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典型模式是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从发展角度看,由技术人才、产业主体、市场、资金支撑层和组织协调层架构的产学研官商资合作新模式应是一种新型的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与研究型高等教育比较,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才会有正确的起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因其自身专业特点在原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背景、政策背景、行业背景下提出创业情境下构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新型的"创业主导型"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宋朝丽 《神州》2011,(8X):56-57
传统的高职文秘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是按照普通本科的模式要求进行管理的,强调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但是对于强调“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这种论文形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进行变革。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文秘专业毕业论文从选题、取材、指导与评价三方面入手,谈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对论文设计的新要求、及论文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庄瑞莲 《神州》2014,(14):287-287
在用人单位对于机电专业人才提出更高实践技能要求的背景之下,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开始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希望借助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机电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更好的胜任用人单位对于岗位要求。本文对于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详细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提升机电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满足社会要求带来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9.
唐细语 《神州》2011,(14):135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院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就教学组织模式、师资队伍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尹元甲 《旅游纵览》2013,(9):229-230
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但目前由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囚此旅游专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需要构建一种有效的模式。本文在分析旅游专业产学研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校企共同主导合作模式、共建旅游实训基地和校园旅游实体企业及建立有效保障制度和主体长效机制。一、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国务院于2009年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41号文件。文件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教育部关于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