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日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并酿成政府间的纷争。日美贸易中日本的顺差直线上升。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 1982年,美国贸易官员布罗克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对美国贸易的日本壁垒及近来日本政府的贸易主动性报告”,列举了一系列日本进出口制度,包括国家的贸易制  相似文献   

2.
1948—1950年,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发展有限日中贸易的政策。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对象,成为美国复兴日本经济的政策中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美国政策制订者认为,发展与共产党中国的贸易,不仅对重建日本经济十分重要,同时能减轻美国的财政负担,更有可能借此制造中苏分裂。日本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在这一政策下有所恢复。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一政策匆匆收场。其原因首先在于政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国国务院和军方之间始终存在着意见分歧。其次,东北解放区优先发展同苏联贸易的政策也决定了东北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日贸易摩擦及其发展趋势王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扶植下,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到1955年达到战前最高水平。其时,日本的外贸在美国的垄断下,对美贸易长期入超。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增长,从5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贸易逐渐由劣势转...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美国的封锁遏制,打开对日外交的困顿局面,中国利用民间渠道,积极推动与日本民间的经贸往来。在中国与日本民间贸易团体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议最终达成,这是中国对日本民间外交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在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东亚遏制战略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图将日本经济外交的缘起置于战后初期东亚的整体政治格局中加以考察。认为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同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美国东亚政策的这一转型影响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及贸易模式,并推动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中日贸易开放问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大战中,中日两国经济均遭巨大破坏。战后初期,两国均谋求经济发展,致力于扩大对外贸易,以恢复国力,因此,中日贸易开放在当时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敏感性问题。中国希望能遏制日本的对外贸易,防止其军国主义复活和经济重新振兴,而日本则希望扩大对外贸易,以解燃眉之急。美国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其控制下,中日贸易于1947年8月15日实行部分开放,这对日本的经济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于中国,尽管国内反对意见甚众,但南京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同意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以来,围绕纺织品、彩色电视机、钢铁、汽车以及半导体等工业产品,日美两国曾多次发生过贸易磨擦。而近几年里,日美贸易磨擦又突出地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特别是集中在牛肉、果汁、柑桔等限制输入品方面。一日美农产品贸易磨擦的表面化是在七十年代以后。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日美间的贸易,美国一直是顺差。农产品的对日输出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1965年以后,由于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日本工业产品输出急剧增加,从而打开了日美  相似文献   

8.
邓峰  宋开春 《史学集刊》2002,5(1):84-91
1955年美日关税谈判是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必然结果。为了复兴日本经济,使日本成为东亚冷战战略的支柱,美国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而日本入关的最关键一步是美日完成最重要的关税谈判。为此,美国政府克服了来自国会的障碍,在谈判桌上向日本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使日本获得了颇为可观的利益。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对日本、美国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扩张对外贸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战争期间英德两大世界贸易强国不仅原有的市场无暇顾及,而且本身也成为美国工业、军火等产品推销和输出市场。这期间美国不仅对欧洲的贸易大为增加,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也不断增长。以1914年美国出口贸易指数为100计算,1919年出口贸易指数已达317,①1931年指数高达692。②美国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出口贸易由1913年的7%增加到1920年的13%。③尽管战时日本经济实力增长很快,已成为美国在远东竞争的劲敌,但美国是在战争中…  相似文献   

10.
此稿原文刊登在1939年11月10日华盛顿“中华经济研究社”社刊第16期。文章对1937、1938、1939三年1—8月份美国对日贸易进行了比较统计,并逐项分析说明贸易额变化的原因,反映出在此三年间虽然美国与日贸易总额下降很大,但军用品出口额却下降甚微。美国向日本出口了战争必需品——石油,钢铁、机床等工业原料与设备,给日本制造军火,进行现代化战争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主要依据美国商业部统计资料而撰写,它对于研究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贸易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方人物周刊》2012,(8):15-15
汇丰近日公布的一份贸易展望报告显示,中国的贸易将于2014年开始加速,超越美国的增长步伐,并住2016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汇丰环球联系贸易展望》预计,在未来5年中,中国贸易按年增速将达到6.61%,远超3.78%的全球平均水平;美国与日本仍将保持作为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地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对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企图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判断美国贸易禁运是否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减弱了参加朝鲜战争的能力可以考察中国1950~1959年的GNP或GDP。把1959年作为考察截止日期是因为那一年西欧和日本实质上已放弃了贸易禁运而急切地恢复了对华贸易。1950~1952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受到贸易禁  相似文献   

13.
蔡成喜 《百年潮》2001,(11):26-33
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开始于1950年. 1949年底,日本中日贸易促进会给新中国的贸易部长发出信件,要求与新中国合作,发展中日贸易.1950年2月,中国贸易部副部长沙千里复电表示,欢迎中日贸易促进会来中国洽谈贸易.3月15日,盟军总司令部决定准许日本同中国进行贸易.这样,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暂时中断的中日贸易又逐步恢复起来,到1950年底,中日双边贸易额达470万美元.然而,就在中日贸易刚刚起步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10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2月6日,盟军总司令部决定中止中日贸易,并对新中国实行全面的"封锁禁运",刚刚起步的中日贸易又告中断.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曾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额在2006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在对华直接投资中,日本仅次于港澳台地区。但中日贸易结构仍较落后。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能否有助于中日贸易结构的改善和中日贸易增长方式的改变,促进中日贸易更好地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过去20年,台湾在经济上创造了传奇。地处北以南韩、南以新加坡为两极,以日本为经济轴心的贸易区域,经济决策、科学技术、体制秩序、人民劳动、朝鲜和越南两次战争中纷至沓来的美国资本,以及资本主义对抗共产主义所带来的稳定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她的繁荣。日韩及台都是美国的盟友,该区域可说是美国影响下、以日本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的过程中,美国最初要求日本和西欧国家限制向苏联出口油轮,其后转向推动北约组织建立关于苏联石油问题的特别研究机构,提议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与北约成员国以及日本进行外交交涉。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开创了美国利用国际防务机制推行对苏经济遏制战略的先例,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史上的特例。此后,美国重新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推进对苏经济遏制战略。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府汲取了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政策的教训,超越了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政策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陈长伟 《百年潮》2006,(12):47-52
1963年底1964年初,蒋介石与日本池田内阁因为中日贸易和周鸿庆事件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在美国斡旋之下,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向蒋介石递交"吉田书简",双方关系"恢复正常".虽然此后日本与台湾国民党当局双方仍然同床异梦,互相之间的"外交关系"还苟延残喘了几年.但是,几乎在蒋介石与池田勇人较劲的同一时期,台湾国民党当局在西欧的"外交战线"亦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相似文献   

18.
二次大战以来,日本发展国内经济一直采取“贸易立国”的战略,而且在短期内一跃而上,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但近年来日本开始逐步改变这一战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为此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外扩大投资。海外投资的缘起日本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逐步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整套的自给型的工业结构”。同西方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9.
美日谈判,美国为推迟战争,拟向日本提出妥协方案
  历史上,美国长期执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以“不干涉”为原则,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私利,向日本大量出售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名为中立,而实际上助长日本侵华实力。据统计,日本所需钢的90%,铅的45%,铜的90%,石油和石油制品的65%,发展飞机和坦克工业所需机床的70%,均来自美国。[参见樊亢等著《外国经济史》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1939年7月20日,蒋介石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采取办法,削弱日本的战斗力与经济力,并派老资格的外交家颜惠庆到美国,会见罗斯福,交换对“远东大局”的意见,建议对日采取经济报复手段。蒋介石认为,美国当时可以采用的“有效武器”,包括:绝对禁止对日输出军用材料与军用品,特别是钢铁与石油;禁止日本重要物品输入,增加日本物品进口税率;不许日本船只使用特种商港等。蒋介石致函罗斯福,认为上述办法可以“削弱日本战斗力及其一般经济力之失效”,“已足使日本之军阀,感觉美国道义与舆论之力量,而不敢继续漠视”。1941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约合1.31亿美元,实际中断对日贸易。8月1日,美国事实上对日本实施了包括石油在内的全面禁运。美国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通称经济封锁政策。它们沉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极大地限制和阻遏日本进一步扩大对华和对东南亚侵略的阴谋。  相似文献   

20.
蔡成喜 《百年潮》2002,(6):47-50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日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两国贸易只能以民间形式进行.1955年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签订后,两国贸易往来渐趋频繁,至195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1400万美元.但日本岸信介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奉行"政治上敌视,经济上捞一把"的错误政策,致使双方关于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的谈判出现了波折.特别是1958年5月,日本政府在长崎纵容暴徒侮辱中国国旗,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国政府被迫宣布中断对日贸易.进入6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日本池田内阁对华政策的调整,周恩来总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日贸易三原则(即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打开了中日贸易的僵局.友好贸易就是在该原则指导下最直接的成果.所谓"友好贸易",是指所有愿意发展对华贸易的日本商社必须对新中国持友好态度,只有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日本友好商社才能同中国外贸部门开展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