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 ,乾隆二十七年 ( 1 76 2 ) ,清政府决定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 ,在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全疆各地 ,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为了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 ,清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戍边移民 ,从 1 8世纪 6 0年代开始 ,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移驻伊犁 ,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 ,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满洲兵驻惠远、惠宁两城 ,锡伯、索伦、察…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新疆地区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叛乱及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于伊犁惠远城,是为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理中心.并以惠远城为中心建八座卫星城,史称"伊犁九城".其中,惠宁城建于巴彦岱地方,建制规模仅次于惠远,自西安移驻满洲、蒙古八旗,设领队大臣管辖.惠宁城满营担负拱卫惠远、驻守卡伦、巡查边界、换防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职责.同治初年,新疆爆发农民起义,惠宁城破,随后在沙俄侵占伊犁时彻底毁弃.光绪初年,收复伊犁,曾计划恢复惠宁营制、重建惠宁城等,由于中央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  相似文献   

3.
《伊江汇览》的成书时间为乾隆四十一年,而非目前所认定的乾隆四十年。作者格璋额于乾隆三十年以佐领职衔来新疆,先后任伊犁惠远城满营佐领、协领,在伊期间,为伊犁将军差委多项工作,四十一年授为副都统,升任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后调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五十二年,任和阗办事大臣兼领队大臣,任内因向当地伯克贪索财物被革职拿问,五十四年二月在和阗正法示众。  相似文献   

4.
喀尔莽阿(1817—1882),锡伯族,1817年生于锡伯营三牛录(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依拉齐牛录村)。曾任伊犁锡伯营总管,领队大臣,察哈尔领队大臣。 清同治末年,正当阿古柏入侵军占领新疆南部、进犯北疆的时候,沙俄政府打着“代收代守”的旗号,并以对中国“……西疆情形绝无坐视之理”为幌子,用武力强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有清一代,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的札哈沁部仅设一个总管旗。大量可靠史料证明此说不确。事实上,作为内属蒙古的札哈沁部设置了两个总管旗:一为乾隆年间设置的公中总管旗;一为嘉庆五年设置的、由三等信勇公兼任世袭总管的总管旗。兹予考证,不逮之处,就教方家。一、我国史学界对札哈沁部设旗数目的看法 《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札哈沁部(一旗)”①,又载:“札哈沁总管二员(内一员,三等信勇公兼任)、参领一员、佐领五员、骁骑校五员”②。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载:“札哈沁总管一人,参领一人,佐领、骁骑校各四…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八旗兵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迄至晚清却雄风尽丧,既而八旗制度作为落伍于时代体制危机四伏,虽经改革,终难挽颓势。清末黑龙江八旗制度的衰亡不仅对旗民产生重大影响,也使边局为之改观。本文拟就此问题略加探讨,求正于方家。一后金崛起,次第征服黑龙江流域、兴安岭地区的索伦诸部,为补充兵源,将索伦兵丁编入八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设黑龙江将军,其管辖地区脱离宁古塔将军单独没治。乾隆末年驻防兵力:齐齐哈尔副都统1人,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共96人,旗兵2475人;火器营参领1人;水师营总管1人,领催…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是东北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其人善捕猎,精骑射。清末民国时期鄂伦春族分为四路,即库玛尔路、毕拉尔路、托路和阿里多布库尔路。每路设协领一员,专管此路鄂伦春各项事务,协领下设佐领、骁骑校、领催等官员辅助协领管理该路鄂伦春。保忠系库玛尔路鄂伦春镶白旗二佐佐领,工作勤勉,为人诚厚。其任职四十余年,在改善库路鄂民生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库玛尔路鄂民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黑河早期的鄂伦春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民族,与黑河其他各民族一样,在清代以前没有学校,在本民族中多采用口耳相传方式进行教育.他们世居黑龙江流域内外大小兴安岭广袤深山密林一带,过着“居无定室、衣皮食肉”的游猎生活.清康熙年间,鄂伦春民族的教育才有了文字记载.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抵御外敌侵略,清政府决定利用“骑马使枪习成特技”的鄂伦春族武装力量,根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奏请,收抚鄂伦春诸部并正式编入布特哈八旗(位于今嫩江与爱辉之间).从此鄂伦春民族同黑河区域内各族人民一道加入到抗击沙俄捍卫国土的斗争行列.与此同时,鄂伦春民族也已经有了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根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奏准,在墨尔根(今嫩江县)两翼地方各设一所满官学,设学官一员.同时规定,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新满洲诸佐领之下,每岁进幼童一名,教习书义”.①1744年(清乾隆九年)黑龙江城(今爱辉镇)始设满官学一所,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八旗子弟愿入学者,由各旗协领保送,习清文骑射”.②但鄂伦春儿童入学者甚少,尤其是“沿边各地及鄂伦春、打虎尔诸族,非惟悉汉文者百不得一,即稍识之,无能道汉语者,亦十无二三”.③1882年(清光绪八年),撤销布特哈总管衙门,在“东接黑龙江,西达墨尔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