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霞 《民俗研究》2009,(4):239-244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或文化表现形式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多种因素的合成。“道”既是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日本“道”的认识与了解,是认识日本社会的一把钥匙。本文从“道”在日本社会中的表现出发,揭示了日本“道”的来源及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雷妮  王日根 《清史研究》2004,104(3):53-58
清朝湖南宝庆府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对外交往相对不多的内陆地区。为了克服天灾、疾疫以及供养能力局限所产生的贫困无着及“溺婴”等现象 ,这里也自然形成起自己的社会救济系统 ,并显示出官民相互合作的倾向。这其中包含了地方社会风尚的促成、官绅阶层的倡导以及“礼下庶人”教育的效应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刘少奇同志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1957年上半年,刘少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以下简称“三性”)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反映了刘少奇在当时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认识,并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改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4.
朱宇聪 《神州》2012,(33):199-199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以一句“礼者,人道之极也”道出了“礼”的地位。讲求礼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礼”反映在文化中,便体现为形成一套制度式的软性方式传承社会思想,是具有稳定性、公认性、继承性、便宜造作性的文化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礼”有着很重要联系的一个说法便是“礼乐教化”。“礼”与“乐”相互配合和融通,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基本文化范式。作为中华“礼仪”文化浸润下的“乐”,也必然带有“礼”的特征,形成了梨花大鼓这种艺术的风格。本文从中国文化大背景入手,来分析梨花大鼓这一“乐”中体现的“礼”,以求获得对这一中国传统曲艺形式最“中国味”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刘书江 《文史月刊》2006,(12):53-55
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在初民社会,原始人类的联合是为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赢得生存的机会,这时的共同体是杂乱而不稳定的,没有所谓的亲属和家庭。经过漫长岁月自然规律的选择和人类自身的观察思考,逐渐出现了婚姻的萌芽,进而形成血缘家庭。这样,古代社会成为“一个许多家庭的集合体”,而不再是“一个个人的集合”。家族,作为古代社会的细胞出现并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孙维艺  李帅 《神州》2014,(14):242-242
本文在临终关怀(人间有情宁养“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生命历程回顾来分析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并针对缺失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出有关的建议。研究中发现,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对这位患者的帮助很大,但正式社会支持是患者所缺乏的。社会工作在介入晚期癌症患者的过程中,也充当着社会支持者的角色,这也会对其产生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个超越中国传统的小生产平均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所著《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没有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独立、自由。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严复在《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也描绘了一个“至治极盛”和“太平”的盛世。维新派理想社会模式有两大特点: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都分成若干级理想社会层次,需要若干年才能实现。此外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学术界如火如荼地讨论市民社会理论之际,而来自法国学界的声音却显得很微弱。法国学者似乎也不太热衷于借助市民社会理论,去分析历史上或现实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团体主义”的负面形象①以及法国世俗化运动赋予“soci啨t啨civile”一词的特有涵义,②无疑是他们排斥这一理论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国社会缺乏要求自治的呼声。恰恰相反,早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拉丁美洲结束军人独裁之前,即在形成“全球性的市民社会理论复兴浪潮”之前,③1968年“五月风暴”以及七八十年代的极权主义批判无不体现了法国市民社会的自治诉求,只不过这一诉求在当时更多是以“自治管理”(autogestion)运动的面貌出现。法兰西学院教授皮埃尔.罗桑瓦龙在年轻时代曾是1968年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极权主义的批判者和“自治管理”运动的重要理论家,④所以他在2004年出版的《模式》也应该被视为他关注法国市民社会的自治诉求的续篇。不过,《模式》一书不是在老调重弹,简单地重申“自治管理”运动的各项主张,而是致力于梳理近代法国市民社会的转型过程,并着力分析影响这一进程的政治文化因素。一市民社会在法国成长的艰难,仅在19世纪历...  相似文献   

9.
另类社会空间:中国边疆移民社会主要特殊性透视(1644-1949)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边疆社会存在许多内地社会所不曾具有并且往往为学术界所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所使用的“边疆社会”的术语并不是简单地以地理范围为依据,而更主要的是企图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揭示拉铁摩尔所谓的“边疆风格”(the frontier style)现象,与通常所谓的“边疆地区的社会”这一术语在内涵上大相径庭,可以作为透视边疆移民社会中“边疆化”诸多现象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0.
190 5年废除科举后 ,如何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 ,成为走出科举时代学人思虑的焦点。这集中呈现于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上。 3 0年代聚集于《独立评论》的一群学人 ,其学术活动及介入公众事务所形成的“权势网络” ,表明读书人力图通过重建知识的庄严 ,重新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衍生的“精英意识” ,筑起了一张公开的与潜在的“权势网络” ,从而导致读书人新的角色与身份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1.
杨永旭 《神州》2012,(12):307-308
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其中,网络教学就是Internet应用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本文就“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女演员的兴起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演员在中国出现得较晚。20世纪初,以上海女演员的出现为肇端,引发社会上一场“男女合演”的激烈论争。上海作为商业和时尚化的中心,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女演员及“男女合演”现象之所以较早在这里兴起,这既是戏剧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化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上海社会风俗与社会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到20年代,女演员成了一个公开的表演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男女合演现象已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3.
一、“治水专制主义”:一个“概念结构” 的模式 几千年来,生息繁衍于亚洲东部的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耀于世的水利农业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真正的奇迹。这一奇特的东方文明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能够萌生发育以至滂沛九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宏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来信】     
贵刊第三期上有一篇《“中正剑”的沉浮起落》,看了很有感觉。“中正剑”是一个“著名”的物件,可是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却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这篇文章从这一小角度入手,介绍了很多人们不知道的史实,反应出了一个大时代的风云。让人感觉好接受,也亲切。  相似文献   

15.
刘毅菲 《神州》2012,(18):26-26
“网络推手”的出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突破。而对于“网络推手”的作用也具有争议。“网络推手”在社会事件中的作用与推动手法都成为讨论的热点。“网络推手”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无论对公益还是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职业化也将成曲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索昊政 《神州》2012,(33):35-36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中国网络社会也快速形成。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与世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相互影响。网络社会的出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核的世界性。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吸收外国文化产业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西欧骑士的典雅爱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典雅爱情是反映中世纪骑士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 ,也是研究骑士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约翰·赫伊津哈写道 :“这个阶级 (骑士阶级 )的智识观念和道德观念都保存在Arsamandi(爱情艺术 )中。没有哪个时代的文明理想和爱情理想融合到这种程度。”① 国内对西欧骑士制度的研究 ,大都从军事制度的角度入手 ,本文作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个侧面 ,拟通过剖析典雅爱情的含义、起因及其影响 ,集中阐述中世纪的这一文化现象。一、典雅爱情的内涵从表面上看 ,典雅爱情应该是非常容易界定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 1 1世纪末以后 ,在西欧中世纪兴起…  相似文献   

18.
蔡萌 《世界历史》2020,(1):141-154,I0007
在20世纪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概念的内涵被多次重构。旧劳工史家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把“阶级”视为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60到80年代美国的新劳工史家在社会史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究阶级。他们反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视工人自身在“阶级”形成中的能动性,但是,这种“社会转向”也让阶级研究变得碎片化。9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们把种族、性别等分析范畴嵌入劳工史研究,从而解构了“阶级”概念的确定性,将其变为一个不稳定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和话语构造物”。随着“阶级”概念被多次重构,其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在劳工史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山西在实行“地方自治”上曾有相当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还获得了名闻全国的“自治”美名。那么,山西实行“地方自治”的大体经过和主要内容是些什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山西“地方自治”的实行,山西的“地方自治”是什么性质的,它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山西乃至全国社会政治演变的历史,认识“地方自治”这一西方资本主义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发展的艰难曲折和变异的深层原因,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颖 《攀登》2006,25(5):120-123
改革开放所进行的资源重组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社会分化程度进一步拉大,这一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凸现,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其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弱势”特征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显露出来;城镇新生贫困群体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处于边缘状态的城市农民工生活状况日益令人担忧。因此对弱势群体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特别的意义。据此,首先要提高认识,采取积极的措施,切实把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当作一件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尽快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迅速、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