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44年满族人关后,在统一中国南下作战的过程中.于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派驻其精锐部队——八旗兵.从而形成了八旗驻防制度。处于江防要地的杭州,是清朝最先派驻八旗驻防的三个城市之一。本介绍了杭州满城在设立、营制、变迁、军事编制、行政管理及满汉交往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2.
清代满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入关后的满族史,不能不研究驻防八旗,研究驻防八旗,必然涉及到满城。满城,即清代八旗兵的驻防城,是清代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官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它与清代八旗驻防共兴衰,相终始。因此,对满城兴建、规模、作用及其废弃的过程,进行一番考察和分析,不无意义。本文拟就上述略表浅见,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最近,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李风琪、唐玉民、李葵三先生编著的《青州旗城》,对山东青州满族的历史,进行了穷原竞委的述说,是一部反映满族区域史的上乘之作。有清一代,八旗军队除集中屯戌京师外,大约半数的兵力分别屯驻在全国70余处重要城镇和水陆冲要,其中东北驻防44处,关内各省驻防20处,新疆驻防8处。由此构成清朝控制全国的骨干力量。正是在八旗驻防的基础上,形成了满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因此,研究八旗制度,不能不研究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人口迁徙和区域史,不能不研  相似文献   

4.
洪珍 《福建史志》2005,(1):31-34
八旗制度渊源于满族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后来发展为满族的军政合一制度。顺治元年,满洲八旗兵分为列京营和驻防两类,福州为驻防的城市之一。驻防八旗含有对人口众多的汉族进行监视、震慑的、民族统治的意义。可是,1911年,满清政府这棵早已中空的朽木却被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所轰倒,于是这一维持了300多年的八旗制度也随之崩溃。笔者仅以福州为例,论述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5.
满族在清王朝统治时期作为统治民族,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但特权的主要享受者是以满族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而广大满族人民却被牢牢地控制在j\旗制度之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当兵打仗。清政府拨给的八旗兵的“份地”和粮切,在人关初曾给他们带来优裕的生活。可是后来,随着八旗人口的日益增长,兵有定数,切有定额,便在北京和驻防关内各主要城市的八旗官兵中产生了八旗生计问题。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政枯竭,八旗兵的粮饱问题毫无保证,生活更加穷困。驻防旗人竞有“衣敝履穿”、“赴乡乞食”者,西安旗人一年之中便“饥…  相似文献   

6.
清王朝定都北京后,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屯驻在北京及附近的八旗兵称为“京旗”;而被派往全国各地重要城镇和军事据点驻防的八旗兵,称为“驻防八  相似文献   

7.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甘肃的凉州、庄浪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等官兵驻防乌鲁木齐,并在乌鲁木齐建立城池,由满洲八旗官兵驻守,遂形成满城。本文主要对驻防乌鲁木齐的满洲八旗、满城的建立,发展变化及影响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史志》2011,(20):32-35
<正>齐齐哈尔的满族风情清康熙年间,满族人陆续迁入齐齐哈尔地区,主要是驻防齐齐哈尔城的满洲八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区、铁锋区、梅里斯区所辖的满族聚居村前身。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为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满语称"哈拉"。满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称为来源,或金元时代女  相似文献   

9.
清代盛京旗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地是中国历史上清王朝所制定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旗地具体是指清代满族八旗旗人所属的土地,这一土地形式,源于盛京,继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则主要分布在俄辅,古北口、热河、盛京及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后,将圈占的钱辅地区和八旗兵丁驻防各地的土地,按照清前;日制将其分配给满族八旗官兵。在这部分土地中,分配给八旗官员的土地被称为官员庄田,兵丁领取的被称为份地,二者统称为旗地,这类旗地在清代属于一般旗地。皇室占有的皇在及赐与诸王的王庄,则不同于一般旗地,但它亦属于旗地范畴。旗地,清…  相似文献   

10.
清朝为调整畿辅驻防体系,加强长城沿线的八旗驻防,于乾隆八年,改山海关总管为山海关副都统.至此,山海关副都统成为山海关八旗驻防的最高军事将领,负责管理山海关地区的事务及其辖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巩固清朝的统治.清代山海关副都统皆由旗人出任,历任山海关副都统的旗人一共66人,其民族成分、旗属、任期久暂、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山海关副都统人事嬗定情况.  相似文献   

11.
绥远城驻防八旗源流考蒙林关于清代绥远城驻防八旗兵之来源,目前史学界多持乾隆四年(1739年)右卫八旗调防而来之说,几成定论。笔者在精心研读《清高宗实录》之基础上,认为绥远城八旗兵驻防初期民族成份繁杂,变化极大,最终于乾隆中期才形成了以京师与右卫满蒙八...  相似文献   

12.
清政府入关之后,为巩固已有的成果,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设立驻防八旗。从驻防八旗在荆州的一系列活动,如修界城、建满城等可解清朝的旗民分治政策。旗民分治是满族统治者维护自身特权,保持本民族各种传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清末奉天八旗女工传习所兴办始末及其评价张虹一奉天八旗女工传习所创设背景满族崛起并建立清政权,得益于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的独创。随着八旗兵入关后的节节胜利,满族贵族最终取得了统治全中国的权力,旗人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清朝统治者们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汪禹  陈力 《满族研究》2016,(4):64-72
八旗研究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以近代荆州驻防为中心,以地方史文献资料为依托,对荆州驻防旗人社会的变迁以及清朝灭亡后的荆州旗人社会发展与瓦解的过程进行探究,对荆州驻防八旗在近代冲击下旗人社会变迁进行梳理,主要从教育、军事等方面入手,对荆州驻防近代教育发展,选派留学生、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上进行梳理,在军事方面,对新军的建设与军队组成进行探讨,力求对晚清八旗军队的转型进行研究,同时文章还涉及到辛亥革命时期荆州驻防八旗的种种反应,以研究驻防八旗对清政府维护地方统治的意义进行探讨,并且文章重点论述了清朝崩溃以后荆州旗人的生计问题,对民国政府的努力与旗人社会自我救助进行复原,对荆州驻防的善后进行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5.
清朝是以满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镇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南明政权和各地的抗清力量,完成一统全国的大业,在京畿一带大规模地圈占土地,安置源源入关的东来诸王、勋臣和八旗兵丁人等,继续保持入关前满族贵族的经济特权和解决八旗兵丁的粮饷。圈地范围先是京畿三百里内,后来不断扩大,“三百里内不足,则远及五百里”。直隶九府,除最南端的广平、大名二府外,其余七府七十余州县均被圈占,随着八旗驻防,又远及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内州县。圈地从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开始,到康熙初持续了二十余年。  相似文献   

16.
宁夏是清代八旗驻防重地,宁夏旗人从雍正三年开始正式出现.银川满城作为一座军城,特别是新满城其建筑形制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和八旗驻防军地特点,对银川古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宁夏的满族文化也为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构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清朝定鼎北京,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几乎都"从龙"入关,清政府为确保统治稳定对所有旗人实行"恩养"政策。使之生活无虞,全身心地投入军事作战。随着八旗兵丁生齿日繁、政府财政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便成了清中叶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乾隆朝采取了满汉权贵皆视为"绵固久远"的根本大计—京旗苏拉移驻。乾隆朝京旗回屯,事属首次,乃无先例,现对乾隆朝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进行简单阐释。  相似文献   

18.
略论乾隆朝京旗苏拉的移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中叶以来京旗苏拉移驻问题是八旗制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经乾、嘉、道三朝,持续近百年,清廷为此动用大量人财物,然而京旗生计非但未解决,反而使旗人生计更加恶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历史后果,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拟就乾隆朝京旗移驻问题进行探讨。 一、京旗苏拉移驻缘起 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帝率八旗劲旅进入北京,代明而建大清帝国。为维护和加强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廷把八旗兵视为“国之根本”。在官员任职方面,划定固定的满缺,为旗人入仕任职创造更多的条件;在俸饷方面,八旗官员按九品文官级别领取官俸银粮,八旗兵丁按五等级别领取粮饷。无论官俸,还是粮饷,满洲八旗都远远超过蒙古、汉军八旗。  相似文献   

19.
云南满族历史和现状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地处祖国的大西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18万人。近年满族已正式列人云南26种少数民族之一。满族人口7,055人,其中昆明市2,417人,其余主要分布在恩芽、曲靖、临沧、保山地区和德宏州。现将初步考查的结果说明如下。一云南满族的来源及基本特征云南满族的来源。考之云南满族来源既缺相关文献可资借稽,又无满族聚居之地八旗驻防满营的历史,昔日被称之为“满洲巷”的昆明市如安街华兴巷的满族居民早已星散,不知去向。要说清云南满族来源确是困难的。(1)清代任职官员来滇。据…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今东北三省是皇朝八旗兵诞生的故土。顺治帝入关和完成全国大一统后,东北管理体制异于内地行省,东北驻防八旗体制即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自顺治十年五月东北开始建治后,东北驻防体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逐渐加强完善,成为有清一代全国四大类驻防八旗中最典型的区域,驻防兵力约占全国驻防八旗总数的37.8%,是清代东北唯一的一支国家“经制兵”。光绪三十三年创建东北三省裁撤驻防将军,宣统元年各专城副都统裁撒完毕,方废止了东北驻防体制,新式陆军和巡防队成为东北主要军事力量。本文试图从“兵备”角度论述东北驻防体制形成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探讨其衰落的诸种因素,求诸斧正。 (一) 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44—1683)为东北驻防体制创立时期。先柳条边内后边外,从南往北逐渐建立专城驻防,增添八旗兵额,但随应性较大并无定制,名额、驻城“初无定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