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广西乡村建筑遗存是广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符号与印记,特别是那些具有鲜明特色、蕴含着历史内涵和承载着人类交往、文明交流、中外关系、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及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文化互动、风尚习俗相互影响融合信息的建筑遗存,需要我们关注、挖掘、研究、保护。本文以桂南地区卢氏科举世家的官屋为例,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关注、保护与开发好清代广西乡村建筑遗存,特别是有特色的建筑遗存。  相似文献   

2.
2015年7-12月,南京博物院联合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对江苏省内沿江、沿海一带的明清海防遗存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共发现炮台、城墙、营寨、烟墩、弹药库、墓葬、古河道、碑刻等8类遗存共74处,填补了明清海防遗存资料的空白,初步揭示了江苏地区海防遗存的分布面貌,为进一步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广州黄埔港水道出口的虎门,成为黄埔港和粤海关的天然屏障和设置控制的最佳地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前后开始实行开海贸易,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负责外贸事务。同时,清政府在虎门建设海防,修筑南山、横档和三门炮台以控制海口。正如任何海关都有武装部队支撑一样,虎门炮台既是广州的海防工事,也是广州黄埔港和粤海关管理海口,控制进出  相似文献   

4.
正清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至二十一年四月,李瀚章接张之洞为两广总督。在这五年多里,他对广州海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直至虎门炮台最终定型,再无变动。可以说,从张树声光绪七年建成虎门威远东台、山腰台和下横档八座新式西洋炮台开始的广州西洋海防建设,至此才告最终结束。对李瀚章在粤五年多对广州海防江防炮台定型建设,至今尚无专题研究,有必要对此加以讨论。一、对已有海防设施的维护和修整李瀚章刚到广州时曾说:"广州自同治十三年(1874)开办  相似文献   

5.
乌涌抗英大墓和祥镇军祠乌涌现名文冲,在广州市东郊,现为黄埔公社文冲大队所在,距广州市区仅十八公里。乌涌原有的乌涌河,属珠江旁系支流,东通虎门出大海,西接黄埔港直达广州,是广州市海防的前哨关隘。林则徐到粵禁烟之初,除了着力在东莞虎门从事海防建设之外;据梁廷枬《夷氛闻记》记载,还在乌涌南岸筑有"土炮台",沿乌涌河脣也兴建了"长城"似的"土墙"壁垒,"穴墙置炮",以"备虎门有失,为第二重守御计也。" 在虎门,林则徐当年兴建的绵延起伏在群山之上,海滩之边的"长城"壁垒,现在还明显地可以看到;在广州乌涌所建的,却早就遭到卖国主义者琦善之流"开门揖盗,  相似文献   

6.
明清东南海防遗存在现阶段保存状况多数不容乐观,特别是核心的防御工程及其构建出的军事空间普遍遭到破坏。通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圳大鹏所城、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两个与海防密切相关的遗产案例进行历史梳理及文物现状评估,显示海防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对军事防御设施的原真性认识不足以及在遗产价值评估中对军事科学价值关注不够等问题,这是导致海防遗存的军事空间在历史环境中逐渐被淡化的重要原因。要对东南沿海海防遗产进行更系统更完整地保护,还需要从研究认知到保护规划再到工程技术每一个环节上有更多的投入与努力。  相似文献   

7.
清代前期出现了一批研究海防地理的著名学者.他们认真总结了明代抗倭海防斗争的经验教训,主张加强岛防,这是一个重要进步.他们认识到了台湾、澎湖等岛屿对于祖国大陆所起的“屏翰“保护作用和国际海上交通的枢纽地位.他们敏锐地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西方殖民者在亚洲地区的侵略活动,呼吁加强海防.这些认识为清代前期的海防兵力部署和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浙江明代海防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的海防文物以明代为主。本文就明代海防遗存及相关海防制度,包括卫、所制度,以及关、寨、台(了望台)、烽堠、巡检司等的设置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海防史上阿思本舰队事件是清代第一次从西方购买舰队。然而,购舰计划的失败使清王朝的早期海防观念付诸东流。但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的海防思维在悄然变化着,阿思本舰队的购买正好经历了关键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为后来的清末海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味深远。  相似文献   

10.
青岛作为山东海防的关键组成部分,保存有众多的海防遗产。鉴于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是由呈离散状分布的50多处海防遗存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一个整体,宜采取如下整体性保护策略:廓清遗产内容,确定其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突破边界限制,统一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青岛海防系列遗产的独特价值.寻找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活化路径,通过拓展原有功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重视海防非遗,增强遗产体验感知,加强文旅融合,塑造海防遗产旅游品牌,让青岛海防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当代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实物遗存——现存清代皇家室内的戏台建筑,图档遗存——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宫廷样式房图样中所反映的清代宫廷室内戏台,文字遗存——宫廷建筑文献档案为基本依据,在大量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功能研究、设计方法研究的手段,尝试就清宫室内戏台的特点和类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海防史上阿思本舰队事件是清代第一次从西方购买舰队.然而,购舰计划的失败使清王朝的早期海防观念付诸东流.但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的海防思维在悄然变化着,阿思本舰队的购买正好经历了关键的过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为后来的清末海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味深远.  相似文献   

13.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明葡联军平灭柘林叛兵的"三门之役",是中国海防史与中葡关系史的重要议题,学界通常笼统地说此次海战的战场是在东莞虎门附近或虎门外之三门海。本文根据相关中外史料记载和舆图资料,通过细致的考证,确定其具体战场是在虎门东南之三门口内的港湾里。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柘林叛兵失利后退守三门口内港湾的原因,指出俞大猷正是抓住了柘林叛兵防守策略上的失误,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势从容布置,指挥明葡联军顺利取得了"三门之役"的完胜。  相似文献   

14.
《郑和研究》2009,(3):6-10
江苏省是郑和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区。本文对分布在南京、太仓两地的十三处郑和文化遗存的现状作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就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刊将分期发表。  相似文献   

15.
虎门炮台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的海防要塞。虽说它最早建于清康熙时期,但留到今天的炮台却多已是光绪时改建的西洋式炮台。它有着近百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英国海岸大炮,是世界特别是在东亚有着巨大影响和重要意义的海防要塞。虽然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这些西洋炮台在清末没有起到当初建设者所预期的国防作用,但在接踵而来的半个世纪的战争风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八年抗战初期,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广东的海防部署依据不同的区域划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分路"特征,即从元末三路分防的萌芽,到明中叶的全面成型,再到清代四路甚至五路的发展。关于广东海防分路的时间,本文认为早在元末已经出现,当时中路的虎头门、南头澳等地均是重要的海防要塞,明初的广东海防从无备到有备,实际上借鉴了元末的海防实践,而对于肇庆府在明清两代并不归属中路海防区域,本文也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元末到清末,广东海防分路的漫长发展演变不仅是海防部署工作的细化,更体现了明清两代区域海防工作责任的日益繁重。  相似文献   

17.
明清州县佐杂官员在雷州半岛的布局和海防角色分为四个阶段。洪武初年,巡检与卫所互相配合,扼守海岸要地并进驻海岛;明中叶至清初,巡检的海防作用大幅削弱,或驻地内缩,或被裁撤,或从军事要塞转而进驻港埠墟市;雍正朝开始,佐杂分防被重新纳入海防体系之中,县丞扼守海岸要地,巡检恢复驻守近海岛屿;清末,为防范法国在粤西沿海扩张,调整了半岛东侧佐杂布局,并强化了西侧涠洲岛的驻守。这一发展脉络折射出雷州半岛为中心的粤西地区海防地位的变化:从明代东南沿海倭乱的尾梢,转变为清代面对越南和近代西方势力东来的前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依据福建漳州二垄窑和皇家舰长礁沉船与万历时期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提出"南澳Ⅰ号"应是万历时期的沉船。随后,通过"南澳Ⅰ号"沉船出水遗物与一系列的考古纪年材料的对比推断该船的年代在1581~1588年。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沉船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海防形势以及可能的航线进行了分析,最后就两处遗存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工业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乡土建筑保护后,提出的又一重大遗产保护类别,一般指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遗存。加强其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持和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家文物局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湖北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遗存数量丰富、门类众多。  相似文献   

20.
扬之水 《收藏家》2013,(9):47-52
宫廷首饰自然是清代首饰中的精华,不惟可见舆服制度,更可见出风格、好尚和制作工艺。这一部分历史遗存,今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台北和北京曾先后出版了以清代宫廷首饰为主题的图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