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乃翥 《丝绸之路》2012,(22):53-56
王玄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曾四次出使印度,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运用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对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的经历及在印度的活动情况作了系统梳理,以此来印证王玄策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唐使王玄策     
唐使王玄策卢滨玲唐朝使臣王玄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使者,他曾经在18年中3次成功地出使印度和尼泊尔等国,与大唐高僧玄奘一样在中印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王玄策是河南洛阳人,曾任融州黄水县令。他在第二次出使印度回国后...  相似文献   

3.
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印交通史上,提到唐僧玄奘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但是提到王玄策,知道者却甚寥寥。其实,他们是唐朝前期同时代人,两人有很多共同点:如都到过印度,都游历过五天竺诸国,归唐后都著书写了关于西行的见闻。所不同者,玄奘是作为佛教徒到西国取经的,而王玄策是作为唐王朝的使节赴印度进行外交活动的;玄奘仅到印度去过一次,王玄策却奉使多次;玄奘沿循前代就有的丝绸之路的南北道往返,王玄策却另辟捷径,开拓了从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线,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我们说,王玄策在中印交通史上的地位,并不亚于玄奘,甚至,从某些方面讲,更远远超过了后者。  相似文献   

4.
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部分瑞像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造像中有些造像因其来历不凡或为帝王、名家所造,或有神奇的灵应故事等,被称为瑞像。随着中印交往的频繁,大量印度瑞像被带回中土并不断被摹刻和流传。四川石刻中有一部分这样的造像,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由于每种瑞像无论时间和地域如何变化,都保存了固定的来历和基本稳定的形态特征。参考敦煌等地的研究成果能够辨别出四川摩崖造像中这些唐代瑞像,它们约在唐初开始出现,流行于七、八世纪,可能持续到十世纪。从来源上看,和唐初到印度求法的僧人玄奘和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等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天堂谷     
吉隆是有故事的。吉隆之美,除却青山不老的吉隆沟,碧如璞玉的佩枯错,其丰肺的人文及宗教内涵,更值得人称道与关注。这是一条超越千年的历史古道,是当时大唐通往天竺距离最近最为便捷的路径,大唐著名外交探险家王玄策从这里数次出使天竺.  相似文献   

6.
桂林西山上有2铺造像,主尊结跏趺坐,身着萨尔纳特风格的袒右式袈裟,右臂戴臂钏,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通过文献与现存唐代该类造像的梳理与分析,推测桂林这2铺造像极有可能与王玄策及其带回的印度"菩提树像"的摹本有关,其造型也与印度的原型最为接近。造像粉本的传播路线应当是自王玄策出使所走的"吐蕃尼婆罗道"传至国内,经中原两京地区而到达桂林,而不是以前学者们认为的"南海道"。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吉隆,曾为大唐通往天竺的主要驿道唐尼吉遒(其中吐蕃出藏的路段称蕃尼古遒)的重要路段,是古代联系中原和南亚国家文化传播、经济贸易、外交往来甚至是政治联姻的重要通道。王玄策从这里出使印度。赤尊公主.莲花生、阿底峡均从这里入藏,这里还是嘎举派祖师米拉日巴的出生地。历史上,这里贤者云集,名人辈出,可以说,藏传佛教正是从吉隆开始传入整个青藏高原的。  相似文献   

8.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路线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路线再考孙修身有唐一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疆域的广博,抑或是对外交往的频繁,都为前时诸朝所不及,这是为历史文献的记载所证实了的。在对外的交往中,以印度摩伽陀王国和大唐帝国的交往最多。众所周知,在唐朝的初年,曾有一位孤迈...  相似文献   

9.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东吴时期(公元222-280年),朝廷曾派康泰、朱应出使海南诸国和南洋群岛,先后出访了100多个国家。南朝时期对外交往大为增加。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郎)都有密切往来。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与南京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七下西洋”的基地就在南京。郑和出使西洋乘坐的“宝船”,绝大部分是南京龙江船厂制造的。史载郑和最后一次从南出发下西洋的时间是在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1月19日)。为了纪念郑和航海平安回国,明王室在南京建成了“静海寺”…  相似文献   

10.
俄藏敦煌文献中有一件编号为Дх00234《圣地游记述》文书,由于残缺过甚,学术界还没有进行过必要的研究。本文根据文书中所用计程单位由延、所记佛行菩萨道处、佛足迹石等圣迹所提供的微弱信息,对文书的年代、记载区域进行了考释,基本确定Дх00234《圣地游记述》就是失传的王玄策撰写的《中天竺国行记》的残卷。  相似文献   

11.
肖依斐 《神州》2014,(7):72-74
<正>最近一个名叫王玄策的外交"牛人"红遍了史学界和军事界,中华网军事频道称他为"一人灭一朝的唐朝传奇英雄";《百家讲坛》杂志也在文章中称他为"史上最牛外交官:自学成才,战胜一国。"这位功绩彪炳、战功显赫外交牛人为何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人知?我们是否能在他的故乡洛阳探到一点蛛丝马迹?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地有关的专家、学者,请他们为我们讲述丝绸之路推进者王玄策的故事。隐匿于历史画卷中的"冒险王"王玄策这个名字在近代渐为人知,最早真正把他隆重推出的人是日本玄幻文学作家田中芳树,它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  相似文献   

12.
俄藏敦煌文书ДX. 234《圣地游记述》之前被推定为唐初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但从写本书法、重要用词以及记事风格来看,此写本绝非《中天竺国行记》,而是5世纪中后叶的作品,并且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抄写年代最早的西域游记。此写本内容极其简略,只记载经行线路和圣迹分布,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用色彩。综合来看,该写本近乎流水账式的极简风格,应是游记作者或后来整理者有意为之,很可能是为当时西行求法之人准备的简明指南手册。北宋初年官方派遣的求法僧团也曾使用过类似的、同样只记载西行路线的S. 388《西天路竟一本》,这反映出自南北朝早期至北宋初年,这种简明指南手册一直为西行求法僧所使用。  相似文献   

13.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这里宝塔庄严,殿阁峥嵘,红墙隐隐,翠柏森森,一派肃穆气象。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魏书·释老志》、《洛阳伽蓝记》等书记载,东汉明帝刘庄派遣大臣蔡倍、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经、佛法。他们历尽艰辛,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到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到佛经和释迦佛象,遂邀请二高僧同来中国讲经授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亚洲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西藏等地方与南亚国家山水相依,互为近邻。中国与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东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来中国传经,并在河南洛阳兴建了白马寺;南北朝时期,印度另一位高僧达摩也来到中国传授佛法,开创少林寺;唐太宗时期,中国僧人玄奘赴天竺(古印度)学习求取佛经等。  相似文献   

15.
正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简称。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据《禅宗全书·史传部》卷二十五记载:"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太摩,因改号菩提达摩。"梁武帝普通八年(527),达摩从印度首先到达广州,传禅法心  相似文献   

16.
霍巍 《中国西藏》2000,(2):37-39
《中国西藏》刊发笔者《蕃尼古道上的考古发现》一文后,不少读者对此很感兴趣,不断向我询问进一步的情况,对西藏首次发现的与唐代著名旅行家王玄策有关的史迹希望有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这使我很受感动。原以为搞考古的人写的这些枯燥无味的文字,除了少数专业人员之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藏》杂志我每期都仔细拜读;收获很大。我想,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向杂志社谈谈我的读后感。]《西藏温泉志》(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第八章“中国藏区温泉史海钩沉”中,有一条关于西藏温泉的最古老的汉文记载,但这个温泉的今址一直困扰着许多读者。霍巍先生的“蕃尼占道上的考古发现”(载《中国西藏》1999年第一期)一文为这一问题的解惑投来了一道亮丽的曙光。唐初高僧道胜于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撰成佛家经典《法范珠林》,其中专引《王玄策行传》中之“吐蕃国镬汤”(即沸泉)作为感应缘的“略行七验”之一…  相似文献   

18.
Wang Yanlin 《丝绸之路》2014,(11):I0001-I0009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9.
张箭 《清史研究》2001,(1):65-72
俄中交往始于1618年的佩特林使团访华。本文考察俄国人开辟俄华通道出使中国的背景,考证使团的人数、路线、行期,评说《见闻记》的内容、特色和价值,分析俄中交往暂辍的原因,研讨佩特林访华的余波和影响,以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重琦 《丝绸之路》2004,(12):48-49
他在永乐年间曾先后五次代表明王朝出使乌思藏、印度、盂加拉、不丹、锡金等国和地区,为促进明王朝与藏区邻国的关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曾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参加了郑和的第二、三次下西洋。他,就是甘肃临潭人——侯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